□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文奇 实习生 聂梓童
金秋时节,走进卫辉市孙杏村镇杨大屯村,曾经“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村道,已蜕变为通组达户、平坦如砥的水泥路。家家户户门前洁净如洗,错落有致的房屋透出质朴雅致的韵味。村民胡精礼感慨地说:“如今村里路面整洁,绿化与强弱电统一布局,大家的幸福感蹭蹭往上涨!”
这些可喜变化,得益于村里实施的道路、自来水、污水收集“户户通”和弱电线路整治规范为目标的“三通一规范”工程。自2022年该工程启动以来,杨大屯村创新运用卫辉市资金整合模式,仅投入260万元便高效完成了原本需1034万元的建设项目。村民积极自筹资金参与建设,党员带头承担洒水养护、绿化管护等后期维护工作,形成了“共建共管共享”的长效机制,让民生工程真正扎根乡土。
“如今家里冲水马桶一按就冲,小游园里散步的人络绎不绝!”村民常德富的由衷赞叹,折射出农村基础设施升级带给村民生活品质的可喜变化。目前,该村273户已实现道路硬化、自来水入户、污水集中收集全覆盖;弱电线路整治后,昔日如“蜘蛛网”般杂乱的电线全部规整入地,村庄天际线清爽明朗。
杨大屯村的华丽转身,正是我市推进“三通一规范”工程的生动缩影。我市以该工程为突破口,创新机制破解难题,精准施策补齐短板,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实现“蝶变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面对工程启动之初的资金难题,我市以党建引领凝聚合力,创新构建“项目整合一点、财政投入一点、企业让利一点、成本压缩一点、集体出资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社会募捐一点”的“七个一点”多元化投资模式,巧妙破解“钱从哪来”的困局,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利用,蹚出了一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之路。
“群众自筹一点、村集体出资一点,再通过项目整合、成本压缩等多渠道筹资,我们用260万元完成了原本需要1000余万元的工程,真正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让村里基础设施焕然一新!”杨大屯村党支部书记张俊庆的话语,道出了“七个一点”模式的强大实效。这一创新机制不仅凝聚了各方力量,更将乡村建设从“政府唱独角戏”变为“全民大合唱”。
在推进“三通一规范”工程过程中,我市始终遵循“规划先行、分类施策、梯次推进”的原则,统筹各类资源,科学指导各地立足村庄经济基础、自然条件和发展需求,对标“和美、富美、洁美”乡村建设标准,分类有序实施工程。对于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庄,推动“三通一规范”与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文化建设深度融合,打造特色亮点;对于基础薄弱的村庄,则优先保障自来水、道路等基本民生设施,夯实根基,逐步实现全面提升。这种“量体裁衣”的策略,确保了工程推进既有速度又有质量,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数据见证蝶变。截至目前,全市3120个任务村已全部实施“三通一规范”建设。在此基础上,全市择优选择500个重点村提档升级,为各地立标杆、作示范,我市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成果斐然。数据背后,是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的跨越式提升,更是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攀升的生动写照。
“三通一规范”工程,改写的不仅是农村面貌,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我市将以党建引领为“定盘星”,持续健全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推动从“建得好”向“管得好”转变,让乡村“颜值”与“产值”比翼齐飞。
而今,一幅“设施强村、产业富村、生态美村”的振兴画卷,正在牧野大地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