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崔敬)9月14日清晨,在封丘县王村乡张郭村的白芷种植基地里,种植户正俯身查看土壤墒情,盘算着下一茬药材播种计划。
“今年雨水匀、光照足,白芷根茎长得瓷实,鲜货刚起出地,安徽亳州的客商就开车来到地头收购,一斤一等品能卖到12.5元,卖药材的钱都存银行卡里了!”蹲在田埂上的种植户刘书伟喜滋滋地说。
近年来,王村乡引导各村结合土壤、气候等实际推进种植结构调整,挑选“附加值高、效益稳、易管护”的作物,帮群众算“增收账”。张郭村党支部在琢磨种植结构调整时,偶然了解到了白芷的优势。在比对过村里沙壤土保水透气的特性后,决定引入白芷“致富苗”。
白芷既是中医散风祛湿的良药,也是厨房提鲜增香的调味剂。去年秋季,张郭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种植互助小分队”,6户种植户管理100余亩的白芷基地。从播种时的墒情监测,到生长期的病虫害防治,大家互帮互助,一起“把脉问诊”。
今年采收前,张郭村党支部书记范立然早早就对接好药商,实现“种植—管理—采收—销售”全程无缝衔接。“最终亩产干品超800公斤,10亩地扣除成本后预计能赚6万多元!”刘书伟掂了掂打包好的白芷箱,眼里满是欢喜。
采收季里,这片白芷田还成了周边村民“家门口的饭碗”。“分拣、晾晒一天能挣近百元,我挣的钱够给家里添台新洗衣机了。”村民李大姐笑盈盈地说。“乡党委还帮我们拓展了本地销路,县城药房预订了不少,根本不愁‘好货压仓’!”范立然说。
如今,当地一边组织种植能手把白芷等经济作物种植经验推广到适宜村组,一边聚焦延链、补链、强链,逐步打造“种—加—销”全链条集群,让田间小作物真正串起了产业“大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