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繁花三月,新乡经济发展的热词是什么?项目无疑。市委主要领导从逐县(市、区)调研观摩产业,到召开全市项目建设大会,再到带队赴南京、扬州、南通、上海、杭州精准招商,进一步释放了大抓项目、紧抓招商、全力拼经济的鲜明导向。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紧起来、快起来、跑起来,以更大力度、更强力量、更实举措,奋力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为经济稳中向好创造良好条件、提供丰沛动能。
今天的招商支撑明天的项目。项目永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二王炸”。项目哪里来?一靠培育壮大本土企业,使之茂密如林且开枝散叶;二靠大力招引域外企业,助其落地生根又开花结果。当前,我市正处于推进产业兴市的关键时刻和重要窗口期,需要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实项目支撑经济发展行稳致远、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只有牢固树立抓招商就是抓项目、抓产业、促发展、赢未来的意识,才能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拔得头筹。
招商引资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是城市发展的活力源。集中精力抓招商引资,首先要解决好谁来招、招什么、怎么招,此三重命题既涉及思维认识,也关乎力量配备,又考验战术打法。抓与不抓不一样,快抓与慢抓不一样,真抓与虚抓更不一样。没有足够多足够优的“商”,就无法锻造强有竞争力的“产”,也难以托举快速发展的“城”。
要深化“一把手”负责制。招商引资工作就是“一把手”工程,需要顶格推进。大员上阵、大员攻坚、大员督战,把招商引资当成一份紧要工作、一种重大使命、一项重要事业。既体现了重视度,又能把握全局、整合资源、形成“一盘棋”。还要配齐配强专业力量,培养和打造一批懂政策和法规、懂市场和产业、会算账的招商人才梯队,让专业人做专业事、能干者能成事,真正拧成“一股绳”。最近一个时期,不少县(市、区)主要负责同志组成招商小组,分赴国内发达地区开展大招商、招大商活动,也有的地方实施全域全员全量招商,将有力促进经济稳中向好稳中向优。
招商不看数量,贵在质量。怎么在竞争中看“好”选“优”招“强”?关键要创新招商模式。随着《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的施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传统的“税收优惠式”等“老三样”招商模式走到了尽头。实现新突破、新提升,就要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浪潮,用好链式招商、基金招商、首发招商、场景招商、飞地招商等新模式。具体到我市,要聚焦“8+17+N”产业链群,对照产业图谱,精准开展延链补链升链强链招商,吸引上下游企业和关联配套企业落地,形成产业链群集群集聚效应。譬如,长垣市大力发展以配套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为重点的新兴制造业,轻量化、集成化汽车零部件企业已集聚了110多家。再如,原阳县发展壮大绿色健康食品产业,这两年从省内和福建等地招引了20家,平地崛起了闽商产业园。
招商不易,重在落地。招商引资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一锤子买卖,本质上是一个地方与一个企业的双向奔赴、相互成就、创造美好。拿什么赢得企业和企业家的尊重和认可,莫过于真诚与诚信、合作与互赢。走不出不等于引进来,签了约不等于落了地。要强化“招落一体”机制,对看准的项目、达成的意向,要盯住不放、持续跟进,非得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一股劲、“昼无为、夜难寐”的责任不可。要在政策措施上,真心实意地落实,不能知之不多、知道又不知道,必须做到“心想到、脚走到、事做到”,让广大企业家在牧野大地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创业、舒心发展。
一年春作首,今天是一季度的最后一天。每一个时间节点,犹如人生旅程中的里程碑,都有它特定的价值与意义。时间不等人、机遇不等人、发展不等人、任务催逼人!不为困难找借口,只为成功找办法。我们要抢占招商的新赛道、练就招商的真本事,千方百计把企业引过来、项目落下去,以实实在在的项目推动发展、打开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