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能有多喜人?

2025-02-20 11:19:44 来源: 新乡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高风

  前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尽管春雨未下,但仅“雨水”二字,就让人感觉到一分独属于春天的诗情画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方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雨水节气过后,天地间常会迎来春雨的到来,“一夜春雨过,千畦尽成绿”,于是天地澄澈,空气清新,软了柳枝,绿了田野,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春雨总是让人心生喜悦,有如久别的挚友在暌违多年后,突然叩门来访,扑面而来的是灵魂的感动,仿佛能使人生变得鲜亮而更有意义。最喜欢写春雨的是古代的诗人。公元761年,一场春雨飘过成都杜甫草堂的残破茅檐,久经丧乱、客居他乡、老病缠身的杜甫,写下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诗句,既表达了诗人对春雨滋润万物的喜悦,又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公元823年,几年前因“谏迎佛骨”遭贬潮州的韩愈,在长安城的早春里邂逅了一场细雨,雨如发丝,却透着郁郁葱葱的生机,洗涮了他心上的尘埃,诗人写下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诗句,表达了对春天来临时生机蓬勃景象的欣悦之情。春雨是春天千年不更的信使,诗人是春雨万载不弃的知音。
 
  对于春雨,不仅古人笔下常写常新,现代人也常在自己的文章中表示出欣喜和愉悦。郁达夫在《雨》中说:“春日暝蒙,花枝枯竭的时候,得几点微雨,又是一件多么可爱的事情!”朱自清在《细雨》里说:“东风里,掠过我脸边,星呀星的细雨,是春天的绒毛呢。”阿成在《春雨之夜》里写道:“这样的春雨岂不像一首歌么?而春雨的歌声是不是洒落在人们的心间呢?无声息却又是最动听的。”春雨在文章中,也在人的表情里。孩子们最喜欢春天的雨,细如牛毛,沾衣不湿,常常见他们在雨中仰起头,让雨肆意淋在脸上、头发上,一副乐然陶醉的样子。
 
  春雨喜人,是因为来得及时、来得有效,疏通了大地的经络,缓解了大地的焦渴,它是无色的,却能带来万紫千红。整个冬天,我国北方地区的雨雪都是少的。1951年至1978年,新乡冬季降水量只有17.9毫米,仅占全年降水量的2.9%,而1986年至2000年,冬季降水量也只有49.1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8%。春季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但承接着秋、冬两个少雨季节,且气温回升快、风天多、蒸发强烈,往往容易形成连续干旱,越冬作物如冬小麦从返青到乳熟期却需要大量的水分,此时,若能有雨水降临,自然就显得特别宝贵。同时,雨水可以使土地变得松软,有利于增强土壤的透气性,便于农作物根系的发育,雨水中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能够有效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增强它们的抗逆性、抗倒伏性。可以说,雨水赋予了万物破茧新生的力量。
 
  春雨喜人,还因为润物无声,谦虚低调,不事张扬。春雨常趁着夜色悄无声息地飘向大地,既不像夏日的暴雨那样猛烈,也不似秋雨的萧瑟凄凉,于不知不觉间便滋润了大地上的每一寸土地,让万物焕发出新的光彩。春雨从不喧闹,不需要谁来鸣锣开道,也从不张狂,没有示人疾言厉色,更从不焦虑,只是绵绵软软地去做,更不着意让人留意自己的身影,分明是雨中的君子。
 
  春雨是一个暗喻,也是一个启示。它提醒我们,当为群众做事的时候,不是任由自己随意泼洒,而是要问群众所苦、访群众所需,办群众所急之事,解群众燃眉之忧,不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要尊重群众,理解群众,不让群众做自己政绩的背景板,润物无声地去做,满怀爱心地去做,而不是为了拍照、为了留痕,恨不得对群众说“呵,我多么伟大”。
 
  “夜来春雨深一犁,破晓径去耕南陂。”我们在等待着一场淋漓的春雨,也正准备着一场充满希望的耕作。经历了萧瑟的冬日,春雨要到了,抖擞精神耕作的时机要到了,何不奋发一场,在春雨的滋润中,让岁月生长出年初的绽新、一年的丰美呢?
责任编辑:李蕾蕾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