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与共 告诉世界“何以中国”

2025-08-12 09:46:03 来源: 新华社 评论:0 点击:  收藏

7月19日拍摄的天津海河夜景 新华社/图

  □赵志疆

  沽水悠悠绕郭流,津城处处见新柔。8月9日,“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天津古文化街启幕。

  作为“津门故里”,这里雕梁画栋、飞檐斗拱,传承着百年商脉;作为“沽上艺苑”,一大批代表津沽特色的非遗项目和老字号店铺,正在新时代展现出新风采。

  从这里出发,可以感受“何以中国”的时代叙事,领略“和合共生”的无穷魅力。

  津沽大地的文化密码

  何尊铭文有“宅兹中国”一词,迄今为止,这是“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录。

  “何以中国”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是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品牌的重要举措。作为“何以中国·地方篇”的重要组成,“何以中国·和合共生”以全方位的文化叙事,诠释着津沽大地厚重的人文底蕴。

  天津的文化基因,镌刻在河海交融的地理脉络中。海河如绸带贯穿津门,在“天津之心”现代建筑的辉映下,既承载着“九河下梢”的漕运沧桑,又澎湃着渤海湾的开放气象。这片河海交汇的沃土,历来是南北商贸的咽喉要道,近代更成为中西文化激荡的窗口。

  如今,“天津之心”以钢骨玻璃的当代美学,与古文化街的飞檐翘角隔河相望,将河海文化中“纳百川”的包容与“弄潮头”的锐气,淬炼成城市的天际线符号,让历史与当下在河畔完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明交响。

  天津的民俗文化,浸润在活色生香的烟火气息中。古文化街的青砖灰瓦间,泥人张的彩塑栩栩如生,杨柳青年画的艳丽色彩跃然纸上,茶馆里的快板声与煎饼馃子的吆喝声交织。从皇会上的高跷秧歌到海河畔的夜钓闲趣,从狗不理包子的十八道褶到茶馆相声的捧哏逗哏……

  民俗文化在传统与创新间、本土与外来间生生不息,化作天津人骨子里的乐天与热忱。在这座充满“说学逗唱”的城市中,随处可以感受到轻松幽默的市井温度,蕴含着从容接纳、巧妙融合的“和合”心态。

  天津的科创产业,奔涌在气象万千的智慧浪潮中。滨海新区的玻璃幕墙倒映着超级计算机的蓝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实验室里,无人机集群与生物医药试剂瓶共奏创新协奏曲。这片土地上,既有百年工业积淀的工匠精神,又有自贸试验区敢闯敢试的开拓基因。

  从“天河”系列超算的算力突破到“海燕”水下滑翔机的深潜探索,从智能网联汽车的算法迭代到细胞治疗的临床转化……创新要素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间奔流不息,彰显着自主创新与国际前沿的对话,化作天津人骨子里的务实与闯劲,让城市既有“卫派”工匠的严谨细致,又有“新锐”创客的敢为人先。

  津豫联动共创未来

  2025年是上合组织的“中国年”。自2024年7月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峰会后,中国正式接任上合组织2024年至2025年轮值主席国。

  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将于8月31日至9月1日举行,这将是上合组织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峰会。20多位国家领导人、10位国际组织负责人将相聚海河之滨,共商未来发展合作大计。

  作为此次上合峰会的举办地,天津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绽放津派文化魅力,向世界展现时代芳华。与此同时,河南也与天津完成了跨越山河的牵手——7月23日至27日,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在河南郑州举行。仅在今年,津豫之间已有多次互动。

  文旅火起来,是“和合共生”的温情传递。1月16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河南文化旅游(京津冀)活动走进天津,为天津游客带来了来自老家河南的春节邀约。活动中,河南文旅春节主题旅游产品发布,安阳、鹤壁、南阳等地纷纷亮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为两地搭建了一座交流桥梁,让不同地域的文化在互动中相得益彰。

  文物动起来,是历史与当下的连接。2月26日上午,“王入大邑商——天津博物馆藏武丁卜辞探亲展”正式亮相。安阳是甲骨文的发源地,天津则是甲骨文的最早辨识地之一,收藏了大量意义非凡的甲骨珍品。让武丁时期的王卜辞甲骨“回乡探亲”,让武丁王“回到”大邑商,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正是展题“王入大邑商”的深刻含义。

  文化活起来,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积淀。“九河下梢”的天津是南北文化交融、中外文化激荡的“活水码头”;历史上的河南滑县道口古镇因运河商贸繁荣获称“小天津”。今年暑假,杨柳青古镇和滑县道口古镇,携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天津与河南,通过大运河这条千年纽带,正在奋力谱写美美与共的文化交流新篇章。

  中国自古就是中外文明交融、兼容并蓄的典范。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汉唐时期,河南洛阳就是中外文明交流的重镇。而作为漕运终点与海运门户,元代直沽寨时期已有波斯商人沿运河而来。如果说洛阳是陆上“丝绸之路”的文明熔炉,那么天津则是大运河与海洋文明的交汇枢纽。从河南到天津,横跨两千年的文明接力没有中断。如今,“一带一路”倡议让郑州—卢森堡空中丝路与天津港21世纪“海上丝路”遥相呼应,两座城市如同DNA双螺旋结构,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通途上,正以古老文明的包容基因,书写着新时代的“和合”答卷。

  “何以中国·和合共生”不仅是活动主题,更是对中华文化本质特征的诠释。文化是民族的灵魂特征,国家的精神纽带。讲好中华文化故事,向世界展现“何以中国”,这是一种深沉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责任编辑:李昕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