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正是他寻找了近10年的蜀端王陵。
早在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锦江区文物部门就曾多次走访调查蜀端王陵,但未能找到。从2014年开始,包绍远也踏上了寻找蜀端王陵之路。这一找,就是近10年。
成都市文物数量大,第三次文物普查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就有6914处,普查工作任务艰巨。在第四次文物普查中,成都各区(市)县均有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共246处。蜀端王陵就是其中一处。
近日,记者跟随国家文物局组织的2025年度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基层行主题宣传活动采访组一行前往成都,实地探访第四次文物普查“成都模式”。
创新制度
“蜀王是明代四川地区最大的王,对于寻找蜀端王陵,我们很重视,把可能的地方都走了一遍。”包绍远告诉记者,从2014年开始,锦江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对锦江区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核、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调查时,就曾多次走访潘家沟片区,前前后后去了十几次,都未能发现墓葬。
转机出现在2023年9月,锦江区启动潘家沟3号规划道路地下文物勘探调查工作。调查过程中,在3号规划道路北段东北侧发现有夯土层分布,随后对该区域扩大调查,最终在竹林里发现蜀端王陵。
4月15日,采访组一行来到蜀端王陵发掘现场。在寸土寸金的锦江区,被围在钢筋水泥建筑中的蜀端王陵十分显眼。
蜀端王陵是在锦江区进行城市规划过程中对地块进行常规文物勘探工作过程中发现的。
一直以来,由于文物保护会占用部分建设用地,客观上会给建设单位带来经济损失,导致有文物的地块出让难度大,建设单位保护文物的自觉性不强、积极性不高。
“成都从20世纪90年代就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把考古勘探发掘纳入基本建设前置审批的范围。早期是采取‘先考古、后建设’的方式。随着成都城市建设大规模兴起,基本建设破坏地下文物的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一情况,成都市于1992年颁布《成都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首次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基本建设前须开展考古勘探发掘工作,将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统一纳入前置审批事项。但这种模式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土地出让后再进行考古工作,一旦有重要的发现就比较麻烦,会导致原有的城市规划难以落地,建设方案重新调整,建设工期受到影响,客观上给建设单位带来经济损失,甚至出现建设单位故意破坏文物的情况。现在我们采取的是‘先考古、再出让’的模式,实现了拟供应土地‘拿地即开工’,这就很好地解决了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两者之间的矛盾。”参与此次蜀端王陵发掘的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勘探发掘部主任谢涛说。
谢涛所提及的“先考古、后出让”制度,是今年3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的新规定。这一制度改变了过去基本建设工程中“边施工、边发掘”的考古工作局面,纠正多年来实践中“基本建设第一、文物保护第二”的不利局面。
目前,蜀端王陵已经处于锦江区政府的主动保护之下。而这离不开2024年3月成都市出台的《关于以城市更新方式推动低效用地再开发的实施意见》,这也是国内率先实行文化遗产保护“容积率”奖励的政策,极大提升了地方政府、建设单位主动保护文物的积极性。
从2017年起,成都市把握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契机,完成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重要考古发现的地理信息勘测定界数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将考古勘探和文物保护调整至土地出让前完成,由文物部门独立进行考古和文物保护并联审批,实现了文物保护责任列入土地出让条件,有效保障了文物安全。2018年,成都市探索在有不可移动文物的建设用地上施行“容积率”奖励机制,即“在满足城市设计容量、风貌管控要求下,规划确定保留的文保单位、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不计入容积率、建设密度”。通过这一激励机制,保护了一大批重要的新发现文物。
升级标准
4月15日,采访组一行来到位于成都新津区九莲山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观音寺。
观音寺毗卢殿里,满墙的壁画惊艳了时光。这些由明代的蜀王请宫廷匠人来监工绘制的壁画代表了明代壁画艺术最高成就,十二圆觉群像,衣袂翻飞,沥粉贴金,历经数百年历久弥新。
观音寺创建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史载有一百零八重殿宇,规模宏伟。历史上几经毁损、更修,现仅存明代建筑毗卢殿、观音殿及清代的山门、弥勒殿、接引殿等建筑。
采访组一行来到观音寺时,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人员正在采集相关数据,并绘制古建筑相关示意图。
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绘制对观音寺进行了全套测绘,甚至还做了三维扫描的采集,现场的测绘采集深度、精细度都高于以往,普查工作更加细致深入。
“我们发现很多文物缺乏全面而精准反映实际情况、周边环境、损伤病害的现状图、现状照片、三维扫描以及倾斜摄影等重要基础数据,不利于文物的保护和研究。”成都市新津区文物保护中心主任颜斌说,此次对观音寺的文物普查工作落实的是比国家普查标准更为精细的“成都标准”,这也是成都的创新之举。
成都在对国家普查标准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加准确、翔实的数据采集要求,制定了《成都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技术规范》,明确普查图纸数量不少于20张,对照片质量作了细化,将普查对象的地理信息勘测定界、三维扫描、倾斜摄影纳入普查数据信息,并要求开放参观的重点文物建筑编制文物活化利用导则,明确利用过程中的保护技术要求,设立活化利用业态正负清单。
构建体系
如何保护好像蜀端王陵这样的重要新发现点位,对成都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为此,成都市构建了“四个一批”工作体系,即保护一批、修缮一批、处罚一批、移送一批。
“在实地调查工作期间发现,部分具有重要价值但尚未认定、登记、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的点位面临项目建设拆除风险。”成都市四普办业务指导组副组长白玉川介绍说,成都市建立了预保护工作机制,由市文物部门组织专家对此类点位进行评估,符合普查认定标准的,列入预保护登记对象,按文物进行预保护,并通知相关区(市)县领导小组,按照工作程序,抓紧开展文物认定、登记和公布工作。正是因为有了该项机制,蜀端王陵等新发现得到了有效保护。
与此同时,成都市对普查中发现因人为破坏、监管不力等因素造成文物破坏的,联合相关部门依法查处,目前查处了新都区、天府新区、都江堰市文物违法案件4起。此外,成都市四普办强化与纪检监察联动,会同纪检监察机关研究制定“四普”违纪违法问题线索移送工作机制,及时移送文物违法违纪问题线索3条。(记者 朱宁宁)
来源: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