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经典文本如何挣脱纸页的束缚,在年轻一代的心中激荡起新的回响?4月9日晚,河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的报告厅内,一场名为"经典人物书传奇·魅力角色绘史诗"的情景演绎活动给出了动人答案。当《红岩》中的革命先烈从泛黄的书页中"站"上舞台,当年轻的面容与历史的光影重叠,一场关于信仰、抗争与传承的精神对话就此展开。
一、以青春之笔,重绘历史的年轮活动策划者别出心裁地选择《红岩》作为演绎蓝本,这部承载着中国革命记忆的经典著作,在00后学生的诠释下呈现出别样的生命力。他们没有拘泥于传统的舞台表现形式,而是以"沉浸式戏剧"的理念,将渣滓洞的铁窗、刑讯室的刑具、狱友间的秘密交流等场景搬上舞台,让观众仿佛穿越到1949年那个暗流涌动的山城重庆。 在剧本改编环节,学生们展现出令人惊喜的创造力。他们从原著中提炼出"狱中斗争""刑讯室的抉择""红旗的诞生"三个核心场景,既保留了江姐、许云峰等经典形象的精神内核,又加入了年轻一代对革命理想的现代解读。当饰演江姐的学生抚摸着假山上的红梅缓缓道来:"这些花儿不会因为风雪而凋零,就像我们的信仰不会因为苦难而褪色",台下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是历史与现实的共鸣,是经典与青春的对话。
二、用身体叙事,诠释信仰的重量舞台上,演员们用极具张力的肢体语言构建起立体的人物形象。饰演许云峰的学生在表现狱中演讲时,采用了"压迫性"的舞台调度:他被铁链束缚着跪在舞台中央,却以挺直的脊背和灼灼的目光对抗着虚拟的压迫者,每一句台词都像重锤敲击着观众的心灵:"我们的身体可以被囚禁,但思想永远自由!"这种将西方表现主义与中国传统戏曲身段相结合的演绎方式,让革命先烈的形象既庄重又鲜活。 刑讯场景的处理尤为动人。当"竹签"刺入"江姐"的指尖,演员通过控制面部肌肉的细微颤抖,从紧咬的牙关间挤出带着颤音的台词:"痛吗?痛就对了,这说明我们的血还是热的,我们的心还在为新中国跳动!"这种拒绝夸张表演的"真实派"演绎,反而让观众感受到更强烈的情感冲击。群像戏的处理同样可圈可点,狱友们传递纸条时的眼神交流、合唱《囚歌》时的肢体共振,都细腻地展现了革命战友间的生死情谊。
三、让精神之火,在新时代燃烧这场耗时两个月的演绎活动,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舞台表演范畴。在后台采访中,道具组组长透露,他们为了还原1940年代的服装细节,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甚至亲手缝制了带有补丁的囚服;编剧组在处理"狱中绣红旗"场景时,特意加入了现代年轻人熟悉的"盲盒"概念——将红旗的布料藏在不同的"道具砖"中,象征革命理想的传承需要每个人的参与。 观众席上,一位老教师湿润的眼眶道出了这场演出的特殊意义:"当看到孩子们用街舞的韵律表现狱中斗争,用短视频的运镜思维设计舞台调度,我突然明白,经典从未过时,它只是在等待合适的打开方式。"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让红色基因以更贴近年轻人的方式融入血脉。正如活动尾声时,全体演员手捧"红梅"走向观众,邀请大家共同书写"新时代的红岩誓言",这一充满仪式感的互动,标志着经典传承从"单向传播"转向"共创共享"。 当舞台灯光渐暗,报告厅的穹顶亮起星星点点的"灯光海洋",仿佛呼应着《红岩》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伟大预言。
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告诉我们:真正的经典永远在生长,当年轻的心灵与历史的灵魂共振,文字便拥有了超越时空的力量,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演绎中,续写着永不褪色的精神史诗。正如活动主办方在结语中所说:"我们不是在复刻历史,而是在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红色记忆。" (雒芊舒)
责任编辑:申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