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琚铭洁)9月17日,在郑州某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37岁的徐丽媛安静地躺在病床上。血液从她的一只手臂流出,经过血细胞分离机的运转,宝贵的造血干细胞被一点点收集起来。几小时之后,这些“生命的种子”被送往远方,输入一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的身体——一个濒临熄灭的生命,因此重燃希望。
80后姑娘徐丽媛身材瘦高,性格活泼开朗、率真直爽。在2023年一次偶然的献血过程中,她听志愿者说起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挽救血液病患者的生命。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她当场留取了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就是多抽一管血的事,万一能帮到人呢?”她笑着说。
缘分的种子就此埋下。今年8月,一个来自红十字会的电话打破了平静——“您的造血干细胞与一位患者初步匹配成功,是否愿意捐献?”徐丽媛既惊喜又意外,她知道,非亲缘之间的配型成功率极低,从万分之一乃至几十万分之一不等。她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愿意。”
随后,徐丽媛顺利通过了进一步配型和全面健康检查。在签署捐献同意书时,她没有一丝迟疑,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捐献过程中,徐丽媛始终保持着乐观的笑容。她告诉记者,整个流程并不可怕,不需要动手术,也不用抽取骨髓,就是在床上躺几个小时,身体完全可以自我恢复。
徐丽媛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打破公众对“捐髓”的误解和恐惧。她说:“捐献造血干细胞是无损健康的,就像献血一样。只是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却能真正改变另一个人的命运。”
每一次成功的捐献都意味着一个生命的重生。据统计,徐丽媛已成为我市第75例、河南省第1571例、全国第21067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她动情地告诉记者,自己始终惦念着那位陌生的有缘人:“虽然不知道你是谁,但希望你带着这份生命的祝福勇敢地走下去。生命就是希望,请你一定要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