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志松
张锦文(中)和他的学生们
张锦文近照
“中国好人”、曾经获得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的张锦文用47年的坚守,铺就了山里娃的求学路,也用自己的教育理念,把两个儿子培养成大学教授。
在辉县市拍石头乡中心学校的教室里,今年64岁的张锦文仍然坚守三尺讲台。尽管已过退休年龄,但他放心不下学校和学生们:“舍不得呀,一天不见孩子们心里就不踏实。”
1978年,正准备高考的张锦文,在寨洼村老支书的恳请下,作出了人生中的重要选择——回到村里当一名民办教师。
那时的寨洼小学条件极其艰苦:“石头凳子,石头桌子,一到冬天四面透风,把小孩子的脚都冻伤了。”当地流传着顺口溜:“土房子,土桌子,里面坐着土孩子。”
张锦文毅然留下,每天在悬崖绝壁的羊肠小道上往返8公里山路,25年间走了6万多公里,穿坏了350多双布鞋。
没有差生,只有差距。守望大山,琢璞成玉。张锦文用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不仅培养了大量山区学生(在他曾经任教的小山村,不足270人的寨洼村就走出了40多名大学生、研究生),两个儿子也先后一步步走上高校的讲台。
张锦文的两个儿子相差两岁。如今大儿子在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任副院长;小儿子在苏州大学文正学院任教授,江苏省科技智库青年人才,拥有30多项专利。两个儿媳妇也都是教师。
张锦文的教育理念可以总结为“四个学会”:学会吃饭睡觉、学会说话共处、学会学习求知、学会做人做事。
作为校长,又是班主任,他对两个儿子要求极严,从不搞特殊。两个儿子从小跟其他学生一样背着粮食和一小瓶咸菜上学,暑假到田间劳动,在学校,即使受了欺负,也不能还手。
张锦文特别注重习惯的培养。他要求“吃饭的时候吃饱饭,不允许吃零食”,两个儿子至今不吃零食,每天晚上不超过10点半按时睡觉。
他限制两个儿子长时间看电视,只允许看动画片和新闻联播,并要求他们讲述看到的内容和感受。从三年级开始,他就要求两个儿子坚持记日记,哪怕只写一两句话。
大儿子之所以能够在山西大学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很大程度上因为论文写得好,这得益于从小培养的写日记的习惯。
张锦文曾经提出了“向下延伸”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幼儿园和小学是记忆力最强的时期,应该让孩子多背诵经典名著,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等,这些传统经典对于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非常重要,将受益终身。
“不用理解,只要能背诵,到初中、高中记忆力差的时候,理解能力强了,就能够充分理解这些名著,这些学生将来就会有后劲。”张锦文说。
作为偏远山区的小学校长,张锦文一心扑在教育上,对自己的儿子却疏于辅导。小学、初中阶段,两个儿子的成绩都算不上优秀。
但父亲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两个儿子。张锦文在学校全身心投入,还把困境儿童接到家中,最多时11名学生吃住在家里。
两个儿子从小就懂事听话,懂得礼让。虽然学习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他们非常懂事、独立,都有着吃苦耐劳的精神。
从小养成的吃苦习惯,让两个儿子终身受益。“尤其是男孩,应该学会吃苦。”张锦文说。
两个儿子高中阶段,张锦文几乎没有到学校开过家长会。他们从没上过辅导班,完全依靠独立学习。
两个儿子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博士,最终都走上了大学讲坛,成为学术界的佼佼者。
4年前,到退休年龄的张锦文拒绝民办学校高薪聘请,辞去校长职务,继续留在学校义务讲课,他离不开学生们。
“妻子在世时,非常支持我的工作,家务事没有让我管过,现在孩子成才了,她却没有福气……”说起妻子,张锦文把脸扭向一边,声音哽咽。
尽管有机会离开大山到城市过安逸的生活,但张锦文都放弃了。长年累月的清苦生活和过度劳累使他患上了甲亢、肩周炎、颈椎病等多种疾病,但他一直在坚守。
去年,因表现突出,小儿子被借调到机关单位。他听说后劝其不要离开教学岗位。小儿子说:“父亲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做人做事的原则。这是他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记者手记:
这个暑假,记者曾多次尝试约访张锦文,却总未能如愿。他不是在辉县市教师进修学校为教师们授课,就是奔赴郑州、周口等地开展教师培训,甚至连儿子儿媳接他去小住,也被他婉言推辞。他推掉的不仅是一张车票,更是一次难得的团圆,而他选择的,是另一场奔赴——奔赴讲台、奔赴教育更需要他的地方。
在张锦文忙碌的身影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的执着,更是千千万万教师群体的缩影。他们的暑假,并非都是闲适的旅行与休憩,而往往是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着教育的使命:或静心备课,或培训提升,或下乡支教,或走访学生。
教育的光芒,正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无私的选择中被点亮,而社会的未来,也正是由这样一群默默耕耘的人,用他们的时间与心血悄悄托起。
责任编辑:李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