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丁艳冰
“课堂也会像报刊一样,遇到需要‘补白’的情况。这时候该怎么办?”
在市一中东校区高二语文教师李楠的教学随笔中,生动记录了如何利用课堂“补白”,为学生拓展讲授《诗经》相关内容的过程。
有着30多年教学经验的他,深入浅出讲述了和教材内容有关的《诗经·邶风·静女》这首诗,并由“邶风”展开,向学生普及了《诗经》与新乡的历史渊源。
“诗经中的唯美诗句,被狂涨的卫水唤醒,文化浸润的牧野,凸显战马嘶鸣的雄性锋芒,在闪电中挥舞利剑,铁蹄猛舞,敲击大地的雷鼓,昭示一座英雄的城市岂能轻易服输!”课堂上,李楠讲到新乡日报社主任编辑李辉发表于《新乡日报》的通讯《彩虹桥,洪水面前的精神坐标》,认为该文深刻剖析了从《诗经》中走来的牧野精神,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鼓励学生也能写出这样的锦绣华章。
老师讲得情真意切、贴合实际,学生听得聚精会神,兴致盎然,师生间的双向奔赴让李楠颇有感触,并在课后写下了一篇几百字的教学随笔。
这样的教学随笔,李楠近年来已经记录了60余篇。每每把随笔发在朋友圈,都会引来无数点赞。尤其是同行们对随笔内容的进一步分析、探讨和补充,让他感到受益匪浅。
在他的笔记中,既有穿越古今的金戈之声,又有雪域高原的家国之情;既有百家争鸣的求真之疑,又有拨云见日的质朴之意。
《一节特殊的文言阅读课》,讲述了如何在教学中对历史、地理、政治相关学科的知识延伸;《古代文化常识也要力求甚解》,总结了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专业的深度和厚度;《如何精评试卷》,领悟了教师除了高质量总结易错点疑难点外,还要注意学生的思想精神状态......
李楠把在教学过程中的所思所悟,和同事们的教研切磋,和学生的交流互动,以及批改作业阅卷时的总结等述诸笔端,第一时间予以详细记录。
“语文是聚合了丰富的文史哲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于一体的课程,因此要不断充实自我,提升能力,总结归纳,探索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学习习惯的教学方法。”李楠认为,语文教学要有高度、宽度、深度、温度。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要不断地积累和提升,只有自己看得更远,走得更远,才能带领学生领略语文之美。
他不仅会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拓展,提前查阅《辞海》《辞源》等典籍,将风土人情、历史典故、历史人物等内容融入课堂,甚至会到课本描述的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博浪沙、官渡古战场、白陉古道、函谷关......每到一处,他都会寻古觅今,将生命体验融入到文字描述中,深刻领悟历史,领悟相关的文学作品。
语文教学讲求开发校本教材,李楠认为最好的校本教材就是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在他的课堂中,既有史来贺、吴金印、肖思远等人物的先进事迹,又融入了家乡的风土人情、传说故事,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丝不苟的求真精神,好学力行的踏实作为,让李楠在语文教学中形成了独有的风格。“每节课都要有笑声,每节课都要给学生以新的知识,是我教学的座右铭。”李楠坦言,教学随笔就是积累新知识的一个方式。
“语文老师是文人,是学者,是君子;要有文人的清高,学者的清雅,君子的清廉,才能造一片纯净的沃土,培育梅、兰、松、竹。”李楠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数十年芳华换取桃李满天下,李楠教过的学生中,不乏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的优秀学子。他本人也获得了河南十佳优秀教师评比二等奖、河南省煤炭厅教师基本功竞赛第四名、北京市优质课教师等荣誉,在市一中的高考教学成绩优异。
“您像穿越时空的文人,携书香墨气带我们领略这书里书外的语文”“师之亲和博文,如冬之焰火夜之明星......”一张张学生的手写信,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和敬仰之情。李楠说,学生的肯定,就是一名老师最温暖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