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战必胜——记新乡县翟坡镇东大阳堤村(朝阳社区)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来胜

2024-04-16 17:05:46 来源: 新乡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来战必胜

——记新乡县翟坡镇东大阳堤村(朝阳社区)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来胜

策划 毛德胜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书武 文/图

编者按

陈来胜,1956年3月出生,200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8年5月任新乡县翟坡镇东大阳堤村党支部书记,2015年至今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16年来,陈来胜始终视农村工作为自己的专业、事业、职业,退而不休、退而奋进、退而有为,把一个软弱涣散的后进村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获得了一系列国家级、省级荣誉。
 
陈来胜是新乡县新时代农村党组织书记的优秀代表,是史来贺精神的践行者,是乡村振兴崭新实践的排头兵。为此,中共新乡县委于2023年6月作出了《关于开展向陈来胜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为此,本报特刊登报告文学《来战必胜》,作为学习陈来胜活动的一部分,以飨读者。
 
上 任

如果没有新乡县翟坡镇党委书记“三顾茅庐”,当年52岁的陈来胜不会从企业老板成为东大阳堤村的党支部书记。
 
那是2008年5月,陈来胜正春风得意。
 
从县粮食系统内退后,思维敏锐、善于抓住时机的他开办了新乡县第一家快递公司,每天和员工忙忙碌碌,年底盘账,20万元的纯利润。与之相对应,他的体重也“蹭蹭”猛涨到74公斤,“将军肚”已显雏形。
 
可是生他养他的东大阳堤村陷入了“泥潭”之中:派性内斗,选举不成,夏天遭水淹,环境脏乱差,发展没思路,还戴着一个“省级贫困村”的帽子。
 
翟坡镇党委决定改变这一切,选谁来当村里的“领头羊”?镇党委一竿子插到底,到村里调研,多数人推荐陈来胜:有致富能力,思路清晰,更重要的是人品端正。
 
就是他了!
 
陈来胜对村情知根知底:穷,路灯只在春节亮几天;脏,垃圾没人管,每到下雨道路泥泞,村民外出穿胶靴;乱,村里四大姓成了四派,相互攻击,无心发展经济。
 
刚开始,陈来胜也不想蹚浑水,自己轻松当老板多好!时任镇党委书记三次登门相邀,最后撂下一句话让他一震:“你再不回去,村里年轻人再也娶不到媳妇了!”
 
面对镇党委一再做工作让“出山”,作为一名党员,他眼前闪过一个个熟悉的身影:史来贺、刘志华、梁修昌、张泽桥、张荣锁……有的多次打交道,有的如雷贯耳。
 
特别是距这个村只有十几里地的七里营镇刘庄老支书史来贺,带领村民艰苦奋斗,硬是把一个落后的村庄变成了全国先进的事迹再一次浮现在眼前。
 
接受或不接受都有压力!
 
徘徊之际,陈来胜又一次来到刘庄寻觅和老书记谈话的地方,到展览馆感悟史来贺不怕困难的精神。以史来贺为代表的新乡先进群体,都是在村集体遇到困难的时候站出来,他们翻千山、过万水,带出了一个个国家级、省级先进村,自己就不行吗?
 
自己去村里不是争权夺利,是为了初心。一人富不是富,一起富是正路。
 
再说了,当了30多年村干部的父亲不也是为村里服务了半辈子吗?耳濡目染,他心中有一团烈火在燃烧,决定接下这副担子。
 
打定主意之后,陈来胜回家征求老父亲的意见。老人说:“这条路不好走,你可要想好了。”
 
他重重地点了点头。
 
头好点,心难安。那一夜,他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久久无法平静,想到了蒸蒸日上的生意,想到了家人和朋友的劝阻,更想到了乡亲期盼的眼神。
 
还有几句掏心窝的话他一直憋在肚里: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怎么能够面对困难推三阻四?入党时的誓言怎么能够忘记?
 
时间犹如一滴水滴进大海,消失得悄无声息。一夜的思索,更加坚定了他的选择。此时,天际已经泛起了鱼肚白。
 
东方欲晓。
 
2008年5月23日,陈来胜走马上任,担任东大阳堤村党支部书记。
 
此时的中国,既有刚发生汶川地震的悲伤,又有即将举办北京奥运会的兴奋。
 
许多人在地震灾区忙碌着,也有许多人用自己的方式迎接奥运会的到来。
 
但是这些忙碌和兴奋似乎与东大阳堤村无关,村民仍然行走在往日的生活轨道上。
 
上任第一天,陈来胜心潮澎湃,早早来到村里的十字路口,希望能够与路过的村民打个招呼,交谈几句。此时已经接近麦收时节,村民行色匆匆,眼神似乎没有注意到站在路口的新任村支书。
 
5月底的风吹拂在脸上,已经有些灼热,还夹杂着轻微的麦香。
 
连续几天,陈来胜也没有和村民说上几句话,不由得沉思起来:是村民不欢迎自己吗?不,绝对不是。大家穷怕了,乱怕了,心凉了,认为谁当村支书都无所谓。他们想选一个能与老百姓心贴心、有作为的当家人。
 
自己应有所作为,但是突破口在哪里?
 
时而走过的一辆辆拉新收小麦的车让他眼前一亮。他知道由于村“两委”的不作为,收麦时都是村民各自到路上拦截收割机,乱而低效,有时候还拦不住,最后有个别农户错过最佳收割时间,导致小麦或被雨水浸泡,或者“炸”在地里。
 
陈来胜立即召开村党支部会议,要求村干部分头分班24小时到路上联系收割机,由村里统筹协调、统一组织收割,“两委”成员全天候跟车值班。
 
刚开始有人直撇嘴,你组织不起来,没人听你的。陈来胜大声说:“我替老百姓掏钱,不信没人听!”8辆收割机齐上阵,1000多亩地的小麦很快收割完毕。
 
这一举动立刻震动了村民,看他的眼光开始透露着亲切,有人竖起了大拇指。家人却不愿意了:“用自己的钱填村里的窟窿,没见过你这样当官的!”

一心为民服务的东大阳堤村(朝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从这一年开始,村里每年两季都是由村集体统一组织收割庄稼。也就是从麦收开始,村民对村“两委”成员的态度悄悄发生了变化。
 
农民的感情是朴素的,谁能一心一意为他们服务,他们就跟着谁走。
 
这也算是陈来胜上任后打的第一场小型的“战斗”吧。他初试锋芒,首战告捷,增添了做好农村工作的信心。
 
信心如黄金。
 
但是一个尴尬的现实是,村“两委”没有办公场所,陈来胜干脆就在村十字路口“驻扎”下来。不管冬夏,无论风雨,每天7时准时上班。他坐在旁边的一个石墩上,摩托车车座上放张稿纸就能写字,电话号码贴在车身上,方便随时联系他。谁有事来大街找,找到摩托车就找到了陈来胜。
 
虽说第一战打响,但是下一战的突破口在哪里,他一时还没有个方向。
 
坐在石墩上,他想一会儿,就抿一口水,倒不是有多渴,只是一种下意识的动作。围坐在旁边的村干部也是抓耳挠腮没个谱儿,有的说没钱啥也干不成,有的说干啥也难落个好。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搭着腔,思来想去也没个头绪。
 
眼看太阳落山了,陈来胜才回过神来,水已到杯底,本想着去谁家续些水,站起来刚要抬脚却又缓缓坐下,因为村民家里存点儿水不容易,再说那水浑浊咸涩有啥好喝的?
 
水?水!水……脑中一道光亮闪过,他把杯子重重地往地上一放,忽地站起来对村干部说:“打井!说啥也得打井!先让群众有干净水吃!”
 
村干部像看外星人一样看着他。谁都盼望着有一口井,可是打一口井难如登天。最现实的问题是,打井的几十万元钱从哪里来,村账上寥寥无几,连杯水车薪都算不上。
 
“年底前一定要让老少爷儿们吃上干净水!”
 
此时距春节还有5个月。
 
打井事宜经村“两委”讨论,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但是对于能否实现目标,众人心中没有谱儿。
 
雷厉风行是陈来胜的性格。他和一名村干部找镇党委、镇水利站、县水利局、主管县长、市水利局,虽然都支持打井,但是当年打井的申报项目都已各有其主,纷纷表示爱莫能助。
 
时间就在陈来胜的脚步声中一天天地过去了,天气逐渐由热转凉,烦人的知了声日渐稀少,树叶的青色逐渐消失,黄色慢慢扩展开来。
 
距春节时间越短,陈来胜打井的压力越大,而此时村党支部面临换届选举。有村民劝他:“来胜,打井的事儿别干了,干好也是为他人做嫁衣。”有的说:“你还是去拉拉选票吧,当上支书后再说。”
 
陈来胜不听他们的劝:“我当村干部就是为群众办事的,说出的话砸在地上就是一个坑。群众不选我,我也得把井打好!”
 
打井需要立项,立项关键在市水利局。经过深思熟虑,陈来胜想到了一个办法。一天,他找到市水利局主管副局长,说主管副县长想中午约他谈谈打井的事情,对方答应了。他又立马找到主管副县长,说市水利局主管副局长想约他谈谈打井的事情,主管副县长也同意了。
 
回来的路上,陈来胜迅速给镇党委书记汇报了自己的做法,镇党委书记说他也赶过去。等到几个人都见面了,陈来胜才说出了实情,先检讨了自己,又说现在就需要各位领导商量一下,最后给自己一个爽快话。说完,他离开了房间,站在一棵树下望着大路上的车水马龙,焦急地等待着。
 
约10分钟,镇党委书记急匆匆地向他走来,脸上带着笑容。看到这一切,陈来胜知道事情有希望。
 
到了屋内,他被告知,可以想法给他立上项目,但是打井需要70多万元,上级拨付50万元,剩余的20多万元还需要村里想法解决。陈来胜连忙拍胸口保证,没问题,大不了每户群众集资几百元。
 
听说要打井,深受吃水之苦的村民愿意集资,但是陈来胜阻止了大家,说咱还没给老百姓干多少事情,咋能先让他们拿钱,钱的事情自己来想办法。
 
陈来胜将“化缘”的目光投向了附近几家效益不错的企业。他多次登门拜访,诉说着村情和村民对水的期盼。尽管中间也多次吃到“闭门羹”,但最终倾心吐胆、精诚所至,20多万元资金很快筹措到手。
 
他们风雨无阻,加班加点,一眼180多米深的水井很快打成了。村民纷纷在自家拧开水龙头,一股股清洌甘甜的自来水流了出来。一位老大娘端了一碗水来到陈来胜跟前:“来胜,这水可甜了,你尝尝。”
 
捧着这碗水,陈来胜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知道,不是水甜,是群众的心甜了,终于不用再去外村拉水,终于可以用清水洗衣服,也终于可以在家痛痛快快地洗澡了。
 
陈来胜千辛万苦兑现了诺言。
 
兴 业

从收麦到打井,一晃半年时间过去了。在此期间,陈来胜和村“两委”成员还想办法修整了村内道路,装上了路灯,初步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在接下来的选举中,镇党委本意想让他直接连任,不再经选举程序,但是陈来胜坚持一同参加选举,就是想看看自己半年来的工作是否得到了群众认可。
 
派性问题是多姓氏村庄不可避免的,每个大家族都想推选出自己的“代言人”。
 
这个问题以前同样困扰着东大阳堤村。以往换届选举时,东大阳堤村是全镇乃至全县的焦点,各种扰乱正常选举的行为五花八门,连续两次换届选举都没成功。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东大阳堤村的问题,陈来胜在深思熟虑、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砍出了“三板斧”。
 
一是定位。在一次受邀到某单位开办讲座时,陈来胜说了这样一句话:“有些人经常把党支部比作火车、书记比作火车头,其实是不准确的。我认为,党支部是‘车头’、书记是‘司机’。作为‘司机’,书记一定要把握好方向,不能走弯路甚至掉到轨道下面。”
 
对于党支部和自己的定位,陈来胜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坚持把组织放在前面。自己虽然是书记,但仍然是党支部的一分子,事事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他常说,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几颗钉?必须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支部应该是也必须是一个坚强的领导集体。
 
二是正风。陈来胜充分调动和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每月召开党员会议雷打不动,引导教育党员要有责任担当、要遵规守纪、要一心为民。作为“班长”,他自己更是带头示范。
 
他问党员,当你在党旗下举手宣誓时,还记得誓言内容吗?对照誓言,自己做到了哪一点儿?摸摸胸口,你是否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你是不是事事走在了群众前面?灵魂发问带来了党员的反思。
 
三是治乱。风清气正的关键是消除派性,根据能力来用人,而不是根据家族大小。理论上都清楚的事,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推进,考验着陈来胜的智慧。结合实际情况,他在村里成立了“东大阳堤村协商委员会”,挑选出能够胜任村干部的“能人”,在协商会议上一个个上台亮相,发表各自的“施政演说”,说思路、谈规划、讲打算。台下的党员和村民代表一起评议,大家公开公平地选出村“两委”成员候选人,报上级批准后再公开选举。
 
陈来胜特意提出,在正式选举时,候选人要管好自己的支持者,尊重选举结果。结果,2008年年底的换届选举一次投票成功,村“两委”班子顺利产生,陈来胜高票当选党支部书记。
 
在新班子会议上,陈来胜郑重立下誓言:“要团结一致,振奋精神,勇往直前,一定要把群众带上致富路,让东大阳堤村变个样!”
 
变个样,从哪里开始?
 
人们常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对于村集体也是同样道理。史来贺老书记常说的一句话“集体空、没人听,集体有、跟着走,群众富、走的才是社会主义道路”让陈来胜铭记在心。
 
要想“集体有”,得先摸清家底到底有什么。
 
20世纪80年代,那是激情四射的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如春笋般地生长,缓解了物资的贫乏,带活了一方经济,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东大阳堤村也跟上了时代潮流,开办了7家小企业,有砖瓦厂、面粉厂、饲料厂等企业,但是受制于技术、市场、管理,未能趁势壮大。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7家小企业最终淹没在历史的潮流中。但是它们所占用的场地和厂房都还存在,有的逐渐荒废,杂草丛生;有的则被一些村民以很低的价格“承包”。但是无论怎样,村集体的收入微乎其微,这让大多数村民感到不满。
 
“村党支部一定要积极回应群众的所思所想。”不论是党员会还是村民代表大会,陈来胜不止一次地说过同样的话。党员和村民代表对此事的关注,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氛围,给陈来胜的行动带来了底气和硬气。
 
骨头挑硬的啃,陈来胜决定先从解决砖瓦窑厂的承包入手。因为涉及利益,承包人坚决不同意重新签订合同,甚至威胁说:“十几年别人都不敢来收我的承包费,你陈来胜太能?想要收回承包权,我可对你不客气!”
 
很快,村里出现了传单、大字报、诽谤信。陈来胜还接到了一个北京的电话,对方开口就劝他别管那么多闲事,否则“卸你一条腿”。
 
共产党员在风雨中练就了“钢筋铁骨”,又有什么样的困难能够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
 
在显示坚决的同时,陈来胜也显示出了灵活的一面,“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通过各方面做工作,砖瓦窑厂承包人最终交出了场地。硬骨头啃下来了,其他承包人就没了底气。要想承包,重新签订合同;不想承包,退出场地即可,过去的事既往不咎。仅此一项,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0多万元。
 
经过一番整顿,还有整理出来的荒地、坑塘,以及旧村拆迁出来的土地,村“两委”手中握有380亩的建设用地。这可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它为村庄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坚实的基础。
 
农村最大的资产是什么?是土地!农村最大的优势是什么?还是土地!敏锐的陈来胜一下子牵住了农村发展的“牛鼻子”。
 
建设用地就是一个宝,有村民抑制不住兴奋,找到陈来胜说:“陈书记,你以前当过厂长,咱也办工厂吧!”
 
“人人都知道建厂挣钱,可赔了呢?咱一没基础,二没资源,三没人才,好不容易村里有一点儿积累,万一砸手里,可对不起群众!”陈来胜没有顺杆爬,耐心地劝着对方不要头脑发热。
 
陈来胜是一个爱学习的人,既学习书本知识,也学习实践经验。既然现在理不出头绪,外出学习也不失为一条捷径。
 
他和村“两委”成员从新乡出发,到山东、浙江、江苏,一路寻访,一路学习,一路讨论,一路拆除头脑中的“围墙”。眼界的开阔带来了思维的碰撞,精彩的世界带来了观念的冲击。
 
在江苏永联村参观结束后,陈来胜眉开眼笑,压抑不住激动,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一句话:在农村要实现“资源资产化、资产产业化、产业市场化、市场股份化、股份股民化”。他兴奋地说:“找到村里发展的道路了!”
 
“以为他只是一时兴起,没想到还真干出了眉目。”村干部李清山说。
 
陈来胜兴致勃勃地说:“建设用地就是我们最大的资源,也是村集体最大的资产。办工厂不是我们的特长,但是我们把资产加以利用,可以直接出租,也可以建成标准厂房再出租。更为重要的是,村民可以在企业上班,同样是一笔重要的收入。”
 
要让理想照进现实,关键是招来企业。当过厂长的陈来胜自然知道厂长的想法:“我的诀窍是腿到、嘴到、营商环境好。腿到,要到企业去;嘴到,要说清楚优势;营商环境一定要到位。”
 
2010年年底,村里引来了第一家企业新乡宏达冶金振动设备有限公司,企业用工80多人,大部分是东大阳堤村村民。随后,又有13家企业陆续入驻,涉及新能源、机械制造等行业。
 
为了让更多村民进企业工作,东大阳堤村更进一步,将全村700多亩耕地陆续流转给了3个家庭农场进行规模种植。年轻的做技术工人,年龄大的从事保洁、保卫等工作,村里的劳动力基本上实现家门口就业。
 
村民田菊香的丈夫和儿子各买了一辆货车为附近企业搞运输,儿媳妇在村幼儿园当老师,一家人成了“上班族”。77岁的村民申国政找门卫工作时,还要在几个公司中挑一挑。
 
“只要群众想干,80多岁也能找到工作!”陈来胜非常自信。
 
不仅如此,原先在外打工的300多名村民,绝大部分返回,在附近企业上班。陈来胜自豪地说,村里没有空巢老人,也没有留守儿童。
 
一串串闪亮的数字,让人啧啧称赞:2023年,东大阳堤村村民人均年收入3.5万元,村集体年收入300万元,其中70多万元为村民谋福利。
 
陈来胜常说,平凡和卓越之间只隔了一个“立即干”。村民知道,东大阳堤村从省级贫困村到省级文明村,这美丽的“蝶变”离不开陈来胜。
 
如今,东大阳堤村村民加上企业用工聚集了近万人,带动了村第三产业的发展,良性循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2019年,因为优良的营商环境,中州颐和酒店也来此投资建店。四星级酒店建在村旁边,也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新闻。
只要有时间,每天早晚上下班,陈来胜就站在街口,与过往村民打招呼,有时候简单寒暄几句。家长里短、婆媳关系、婚丧嫁娶,村民也想与他聊聊。双方的互动拉近了彼此的感情,也对他掌握村民思想动态有很大帮助。
 
在东大阳堤村党群服务中心,挂着一个“工会联合会”的牌子。这个工会联合会有办公室,有专人负责,有台账,有经费,而且赋予它新的含义,解决了很多难题。
 
为什么成立一个工会联合会呢?
 
陈来胜坦言,东大阳堤村上班人中间,80%的在附近企业工作,户口在村里,都是双重身份,时不时会有一些矛盾。村里若不管,矛盾一方是村民,另一方是租赁村里土地的企业,与村里有利益关系;村里要管,名不正、言不顺。其实企业处理这类事情也很棘手,这就需要一个组织来解决矛盾。
 
经过思考之后,在新乡县总工会的指导下,村里成立了以村工会、7家企业工会为基础的工会联合会,陈来胜兼任主席,5名委员和10名兼职工作人员中既有村里的,也有企业的,负责统筹协调。他们经常沟通,遇事商量,联合行动,好多麻烦事迎刃而解。
 
村民陈来泉原本在一家公司做油漆工,工作时被掉落的设备砸伤了右脚。虽然企业积极作为,但他感到自己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去公司堵门。工会联合会获悉后,出面调解,并通过法律程序使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事情本应到此为止,但是工会联合会没有忘记陈来泉是本村村民,又为他在新村安排了看车棚的工作,每月收入近千元,基本解决了后顾之忧。
 
工会联合会实际上是村工会和村域内中小企业工会的联合体,自2015年5月组建以来,逐步形成“支部领导、村企协调、社区支持、工会运作、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真正做到了有组织、有章程、有制度、有活动、有作为、有费用,在协调劳动关系、维护村民合法权益、化解矛盾纠纷、帮扶特困农民工、助推村民就业、促进和谐稳定、助力企业发展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靳萍是东大阳堤村的媳妇,家庭幸福美满,日子甜甜蜜蜜,这些令她很满意,而这多亏了工会联合会。
 
靳萍嫁到东大阳堤村不久,工会联合会工作人员主动上门了解情况,得知她有大专文凭,曾在邮政物流公司工作过,便让她填写了《就业人员基本情况登记表》。靳萍以为只是走个形式,并没放在心上。
 
没想到,几天之后她就接到电话,通知她到离家很近的百川锁业公司上班。“好生活离不开工会联合会的牵线,它真是我的‘娘家人’。” 靳萍幸福地说。
 
工会联合会经常开展活动,经费如何筹措?陈来胜说:“县、镇工会拨一点儿,辖区企业工会帮一点儿,我们自身拿一点儿。只要真为群众办事,为企业服务,大家都理解、都支持。”
 
无数村集体的发展一再证实了“无工不富”这句话的正确性,但是对于是自己办工厂还是出租场地,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没有谁对谁错,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正确的。尽管当过厂长,陈来胜也没有一拍脑袋上马企业,而是选择了出租场地,从实际效果来看,至少目前是正确的。
 
无论如何,众多企业的到来,给东大阳堤村带来了稳定的收益,进而有实力做其他事情,去实现梦想。
 
兴业、乐业,幸福生活像花儿一样开放,大部分村民月月拿工资,十几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在东大阳堤村实现了!

 
新 村

基础设施的整修,众多企业的到来,东大阳堤村总算跳出了“泥坑”,各项工作有了起色。

东大阳堤村(朝阳社区)建设别具一格
 
但是有些村民不明白,问陈来胜,咱村的深水井为啥打在野地里?陈来胜笑了笑,给出的答案是:那个地方地势高,可以借助地势让水流进村民家里,省一些电费。
 
其实,陈来胜真正的想法是准备拆老村、建新村(社区),新村的位置就在水井周围,水井最终是为新村服务的。可是当初这个想法真是石破天惊,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他不敢泄漏丝毫风声。
 
为啥有这个想法?这要从村里的现状说起。
 
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东大阳堤村位于古黄河堤的北侧,因此而得名。靠近大堤得其利也受其害,村内比周边地势低,每逢雨季,大街小巷水深过膝。
 
部分村民出入穿长筒胶靴,手提干净鞋,出村换一次,进家再换一次。
 
地势低,地面、墙壁潮湿,村民多患风湿病,导致关节肿痛。
 
受“风水”之说的影响,村民盖房子越盖越高,地基也越垫越高,落差能有2米多,高十几个台阶,低的屋里是个坑。有一次陈来胜去一村民家了解情况,进门一脚踩空踉跄两步直接扑在了桌子上,差点儿栽倒在地。雨水流到了邻居家里,造成彼此之间的隔阂和矛盾。此外,村内路边、沟塘里五颜六色的塑料袋迎风“哗啦啦”地响。
 
前几任村干部也想拆旧建新,但都因困难太大,最后不了了之。
 
改变这一切最容易的是拆旧村、建新村,最容易的事也许是最难的事。村民盖新房还得准备几年,何况整个村庄拆迁重建?这在村民眼中就是一件天大的事情,想想场地、资金、房屋质量、分房,哪一件事情不让人头大?
 
陈来胜壮志凌云,但需要一个机会,一个能让他怦然心动的机会,一个能借风扬帆的机会。
 
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2008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
 
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几个字眼,陈来胜觉得机会来了。
 
一个集体收入没有多少积累的村庄要想建新村,无异于天方夜谭。不服输的陈来胜有决心“煮沸”这潭“清水”。
 
其实,新乡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步更早一些,不少村庄被列入示范村名单,开始建“洋楼”、育产业、抓就业,农民搬进现代化社区。
 
党中央政策的发布,让陈来胜也觉得此事到了给村民说一说的时候。村民获悉后拍手欢迎,但是仍然担心最后还是“一场空”。
 
2009年,东大阳堤村没有在新乡县最新一批示范村名单上,意味着村里得不到上面任何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
 
陈来胜急忙去翟坡镇找领导,镇里让等一等;他去找县里,县里说等下一批。“等不起!”陈来胜嘀咕了一句。
 
当晚,陈来胜翻来覆去睡不着。“说啥都得建新村,就是去找县委书记也得弄成!”他因这个念头坐了起来,披衣下床,来回走着。
 
第二天,陈来胜和翟坡镇镇长“闯”进了新乡县委书记的办公室。此前,因工作关系,初当村干部的陈来胜就给县委书记留下了深刻印象,县委书记送他一句“陈来胜,一来就胜”这样一句话。
 
得知他的来意后,县委书记还是担心陈来胜刚当村干部压不住阵,刚稳定的村庄再起波澜,希望能缓一缓,等下一批。
 
“保证不会乱!”
 
县委书记吃惊地看着他,尽管听到了保证,但还是没松口。“你也别‘官僚’了,到俺村看一看再说吧!”陈来胜急得开了一个玩笑,笑着邀请县委书记。
 
县委书记居然就真的跟着他来到了东大阳堤村,村内村外转了两个多小时,看了新修的路、新安装的路灯,尝了清澈的自来水,听了那些美好的规划,思考后说:“老陈,给你一个名额,你干吧!”
 
想干成一件事,你必须克服每一个困难,让困难变成石头,成为你前进道路上的垫脚石。
 
纳入示范村名单,才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面困难如激流、险滩,每一个困难都几乎让建新村的“大船”搁浅。幸亏陈来胜是一名好舵手,驾驭着“大船”,闯激流、越险滩,一路向前。
 
因为东大阳堤村是临时增加的示范村,必须尽快把手续补齐,而此时留给陈来胜的时间不多了。他像一个高速运转的机器,拿着材料跑手续,从村到镇,从县到市,相关部门一路“绿灯”,最后连夜去省厅,因为第二天省厅就要将示范村名单上报国家。
 
省厅负责人很佩服陈来胜工作的劲头,下班后特意等着他们,一直过了午夜才算忙完了所有手续。这位负责人说,一个农村的党支部书记做事这么执着,真不多见,多等几个小时也甘心。
 
建设新农村,新农村到底是什么样子,能不能建好,部分村民心中没有底,最终第一批只有120户村民报名。考虑到实际情况,陈来胜决定首批分为两种户型,大的310平方米,小的275平方米。前者18万元,后者16万元,建好之后村民直接用老宅基地来换新别墅。
 
虽然大方向明确,但是房子到底建成啥模样,陈来胜心中没谱。于是,他抱着“新村规划领先30年”的目标到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等地考察,最终在杭州找到了心目中新农村的样子。
 
要把美好的图景变成眼前的蓝图,少不了设计部门的妙笔生花,可是至少300万元的设计费让他直挠头。
 
在杭州的半个月时间里,陈来胜天天到设计院“上班”,多方陪笑脸。凭借农民特有的聪明,他最终以不到20万元的费用,拿到了一整套梦寐以求的图纸。
 
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项目用地必须占补平衡,建新村之前必须拆旧村。
 
第一个拆谁的房子呢?
 
尽管陈来胜给乡亲描绘了一个新农村的蓝图,但是画饼不能充饥,远水不解近渴,空中楼阁还挺遥远,拆除房屋可是近在眼前。他们穷家难舍,都在犹豫和观望。
 
陈来胜倒想第一个拆自家的房子,可是他在村里没有房子,房子在市区呢。
 
正在挠头闹心时,他远远地看见80多岁的老爹缓缓走了过来,顿时眼前一亮。老爹一直在村里住,有房有宅基地,要是能带头拆房,那群众工作不就好做多了吗?
 
激动的心遇到了冰冷的现实,老爹不但不同意,还把他吵了一顿:“你小子不先去拆别人的房,倒先拿自己爹娘开刀?我俩80多岁的人了,你让我俩睡大街?”几次三番下来,老爹死活不同意,陈来胜也没辙。
 
这天,陈来胜得知妹妹一家要去旅游,突然心生一计,给妹妹打电话,说是让爹娘一起去。老爹和老娘高高兴兴地出去玩了一个星期,回来却看不到房子了,好好的两层楼只剩下残破的大门垛和满地的破砖烂瓦,只有那两棵茂盛的桂花树还长在原处,提醒着人们这曾是一个充满温馨的家。
 
老爹看到这情形,气得拎起拐杖就朝陈来胜打去,一边打一边骂:“这一看就是你小子干的好事儿!”陈来胜丝毫没有躲闪,50多岁的人当着群众的面儿挨老父亲的打。
 
他诚恳地说:“爹,盖新村有多少人在盯着我,咱家的房子不拆,新村项目推不动呀!”老爹打累了,呜呜直哭,哭得乡亲都掉泪。房子终归是拆了,艰难的第一步迈了出去。
 
随后,村干部李清山也瞒着家人拆掉了刚盖没几年的两层楼房,村干部陈爱荣把快80岁的老母亲安置在姐姐家,也拆掉了自家房子。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到村委会签下了拆迁协议,举家外出租房也要紧跟村党支部的搬迁步伐。
 
时隔多年,每提及此,陈来胜的眼眶总是忍不住泛红:“任村支书这么多年来,我对得起党,对得起政府,对得起群众,就是对不起爹娘。”
 
首批建设120栋别墅需要2000多万元的资金,还不包括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钱从哪里来?陈来胜的办法是由建筑商垫资建设,从几十个竞标者中挑选5个,每人承担的压力就小一些。
 
新村(第一期是120栋别墅)正式建设是从2010年开始的。为了确保进度和质量,陈来胜将办公桌搬到了施工现场,昼夜坚守。他知道,这是一场硬仗,事关全村人的幸福生活,容不得半点儿疏忽。
 
怕有麻烦就来麻烦。当年,一场大雪覆盖了大地,工地无法继续施工。另一方面,水泥、钢筋等建材价格上涨,严重挤压了建筑商的利润空间,建筑商要求涨价,否则停工。
 
陈来胜给村民开会,村民不同意涨价;给建筑商开会,要求少赚一点儿利润尽快复工,建筑商听而不闻,仍然继续停工,长达几个月。
 
陈来胜陷入了困境。那一段时间他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常常到工地转几圈。他也在反思,新农村建设这一步,自己是不是跨得太大了?可是走到这一步,只能硬顶着上,再也没有回头路。
 
他把5家建筑商召集在一起,很诚恳地说:“你们要是再不复工,村委会可要接手了,到时候把你们现有工程量折价,卖完房子后再给你们钱。”有人问你没有资金咋接手?“我可以到建材市场去赊,凭我的脸面没问题。”
 
“呵——”有人发出一声轻蔑笑声,转身走了,工地仍寂静无声。
 
陈来胜真来了气,带着村“两委”成员到建材市场直接和商户谈,很快钢筋、水泥拉到了工地。建筑商顿时傻了眼,齐刷刷地再次找到他,忙不迭地表态愿意继续建下去。
 
一场危机得到及时化解。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多少个夜晚,陈来胜和同事是在工地度过的。这里是他梦想出发的地方,容不得半点失误。
 
2012年4月,120栋别墅按时竣工。村民看着一排排别墅出现在眼前,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每个人脸上洋溢着笑容,比过春节还高兴。
 
120户村民报名,120套房子,谁先挑?还没等村“两委”拿出方案,有些人就酸酸地放出风声:“看吧,那些村干部早就把好位置内定过了。”陈来胜听了只是微微一笑。
 
那一天早上,村委会工作人员把办公桌搬到村里十字,准备好阄,报名的村民每人先抓一个阄,决定选房的顺序,陈来胜要求把最后一个阄留给自己。
 
当所有人顺序排好之后,再抓一次阄,阄上是房屋的序号。当场抓阄,当场亮号,当场登记,当场交钱,当场开票,当场拿钥匙。
 
正当大家兴高采烈的时候,有一名村民悄悄拉了拉陈来胜的衣服,不好意思地说,自己当初报了一个面积小的房子,现在想换书记面积大的房子,行不行。陈来胜愣了一下,看了看手中的钥匙,随即点头同意。
 
正当陈来胜搬家的时候,又有一名村民找到他,说自己的房子有些暇疵,想与书记换一下房子。陈来胜又同意了,但是他老爹知道后反对,房子这么大的事情,哪能一让再让?陈来胜劝他:“房子是老百姓一辈子的大事,有暇疵的房子也不影响住,咱不要谁要?”
 
陈来胜两让房子的举动给村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在农村人很看重的房子上都如此大度,在工作和处事上咋能有自己的小算盘?
 
提起此事,陈来胜很有感触地说:“当干部,就得自己先吃亏。如果好事上、赖事让,啥都干不成。”
 
陈来胜不但自己能吃亏,而且也从不让家人、朋友沾光。村干部陈来杰既是他的本家,又是他的同学。遇到困难之事,陈来胜要求他带头上,有了荣誉又常让他往后靠。
 
戏曲《村官李天成》中有一段《吃亏歌》流传甚广:“当干部就应该能吃亏,能吃亏自然就少是非;当干部就应该肯吃亏,肯吃亏自然就有权威;当干部就应该常吃亏,常吃亏才能有所作为;当干部就应该多吃亏,多吃亏才能有人跟随……”
 
不知道陈来胜是否看过这部戏,但是这段唱词端端正正写在他的笔记本上。
 
120户村民的成功搬家,在村里引起了极大震动,那些没有搭上第一趟车的村民纷纷报名第二批。陈来胜乘势而上,开建小高层。
 
此时,国家为了节约土地,提倡建6层楼房。其实,在4年前规划的时候,陈来胜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在120套别墅之后规划的是6栋11层的小高层。心细的他还为五保户、低保户、困难家庭专门留了两个单元的房子。
 
小高层建设顺利,主体很快完工,但是这时国家调整了相关政策,用于水、电、路、绿化的2000万元资金无法到位。
 
看着挺立在寒风中的小高层,陈来胜的心也是哇凉哇凉的,再次陷入困境。咋办?说实话,他一时也没有想到啥办法能弄来这笔钱。可是,弄不来钱,拆了房子投亲靠友或者在外租房的200多户村民就无法返家,肯定会有情绪。
 
临近春节,陈来胜和村干部买来了米、面、油,开着车一户一户地慰问等待搬迁的村民。村民也很感动,含着泪问:“书记,咋办?”
 
陈来胜握着他们的手:“过完年就想办法,一定让你们搬回来。”
 
这个春节,陈来胜过得不舒心,房子的事情像石头一样压在心头,老是惦记那些不能回家的村民。是呀,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啥难事都得自己扛。“不做事,不作难;做大事,作大难。”刘庄老书记史来贺的话又在他耳边响起。
 
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陈来胜带着两名党员、两名群众代表开车直奔省财政厅。其实,省财政厅大门朝哪开都不知道,里面的人一个也不认识,但是他认准了一个理儿:官越大,态度越和善,事情越好办。
 
一位副厅长接待了他,听了简单介绍之后,专门把他介绍给一位处长。这位副厅长事后说:“一位村支书直接到省财政厅申请项目,我是第一次遇到。”
 
处长接待了陈来胜,两人从9时一直谈到13时。结束的时候,陈来胜站起来握着对方的手说:“今天咱俩谁也别请谁吃饭,免得让他人说闲话、起疑心。”
 
一个月后,省财政厅派了5名工作人员到东大阳堤村实地考察。又过了一个月,省财政厅下拨1200万元到账,再加上地方配套的800万元,专款专用。
 
事后,一名县领导埋怨他不打招呼直接去省财政厅,陈来胜笑着问:“我要是汇报了,你会同意我去吗?”对方犹豫了一下:“不同意。”“对嘛!你不同意,到时候还得我想办法。不给你汇报你不用担责任,出了啥问题我担着!”
 
资金的到位,加快了建设步伐。很快,所有楼房均已建好,配套设施齐全,又到了村民欢天喜地选号搬家的日子,时间是2014年5月的一天早上7时。
 
深夜1时许,正在休息的陈来胜突然接到一名村干部的电话:“书记,你快过来吧,老百姓都聚在篮球场啦!”吓得他瞬间没有了睡意,披衣下床,穿着一只拖鞋就急慌慌地跑出来。
 
篮球场站满了村民,陈来胜忙问发生了啥事,有村民笑着说,正在排队等着天明领号抓阄呢。
 
他松了一口气,连忙对村干部说:“快去让村里所有的超市开门,把面包、饮料、牛奶都搬过来,记到我账上,挨个儿发到群众手里,不能让他们挨饿受冻。”他随后大声对群众说:“只要咱老百姓实心实意跟党走,小康生活不用愁!”
 
至此,历时4年的新村建设告一段落,全村有近400户村民搬进了新村(朝阳社区)。此时的新村高低有序、错落有致、功能齐全,有花,有草,有树,有喷泉,有假山,有花园,有广场,有凉亭,有连廊,风格与北方常见小区截然不同。
 
新村建设的4年,除去跑外围的手续,其余时间陈来胜大部分在工地上度过。他和村“两委”成员吃住、办公在现场,解决问题和矛盾在现场,无论春夏秋冬,勠力同心,志坚行苦,始终不渝。有的干部抱怨跟着陈书记工作“太受罪”,陈来胜深情地说:“干部受罪,群众享福;干部享福,群众受罪!”
 
治 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二十大再次对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深刻论述和全面部署。
 
“按照我的理解,乡村振兴包括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乡村发展。乡村治理很关键,它包括方方面面。没有治理作前提,乡村振兴很难实现。”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身处农村一线的陈来胜一直思考着、实践着。
 
从2008年上任到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东大阳堤村的乡村建设已迈出一步,对乡村治理也进行了探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前文提到的协商机制是陈来胜为解决派性问题而采取的特殊手段。当村内选举正常进行的时候,他结合上级精神和村庄实际,经过多方走访、思考,决定从挂在墙上的每月28日召开的“月末例会”下手。
 
起初,东大阳堤村的“月末例会”也流于形式,或是读读报纸、念念文件,或是干部说说工作情况,讲讲下步打算。这种“干部讲,党员和村民代表听”的惯性,慢慢成了“走形式”“两张皮”。
 
如何把会议开到党员和村民代表心里?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何让村民真正当家作主?
 
经过不断摸索、提升,陈来胜目前采取以下流程把“月末例会”开成了特色。第一,会前先让村民代表把村民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写在提案书上,交给党支部。第二,他以村党支部书记的身份主持会议,让村“两委”干部汇报本月工作情况,包括做了哪些事,做到什么程度,下月有什么打算等。第三,由村干部公布本月财务收支等情况,并通过多种形式让村民知道,接受全体村民监督。第四,村“两委”干部同党员、村民代表进行对话互动,让党员和村民代表对村务工作提质疑、提建议,村“两委”干部当场答复解释。
 
每一次“月末例会”,陈来胜事先都要把议题思考一番,试着分析村民代表还会从哪些角度提出问题。
 
如果党员和村民代表不愿意说,他就鼓励他们打消顾虑;如果提的问题很尖锐,村干部一定要认真听、认真记;最后,组织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进行学习,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月末例会”一般在一个半小时左右结束。
 
每次“月末例会”,村民代表、党员、村“两委”成员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当面锣对面鼓,不说虚话,不绕圈子,讲问题,摆条件,谈看法,出主意。再棘手的难题不回避,再难堪的场面也面对,说呛了一时冷场,说顺了满堂笑声。声高声低、话快话慢不当紧,就看占理不占理、合法不合法。
 
这样的“月末例会”,既严肃规范,又生动活泼,党员和村民代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村干部的威信越来越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越来越强。
 
2023年9月28日的“月末例会”上,村民代表共提出多个事项,涉及中秋节福利事项、高层楼顶防水事项、楼顶电梯门换锁事项、供暖事项、重阳节文化活动事项、环境问题、安全问题等。经过村“两委”商议,逐项加以解决,与会人员和群众都很满意。
 
“月末例会”既是一次交流会,更是党的建设促进会。陈来胜说,党建不是“空对空”,说说老百姓身边的事情,要解决他们的烦心事,老百姓才能跟党走,这也是党的宗旨和初心所决定的。
 
东大阳堤村不走形式地开好“月末例会”,让村民真正参与到村级事务中去,充分发挥他们作为主人翁的积极性。
 
在“月末例会”中,有一个重要的程序,就是“村民代表提案制”。简单地说,村民代表提出提案,所有与会人员都要对提案进行充分讨论,看是否可行。如果可行,进入到执行程序。即使是临时提案,也要经过同样程序。
 
“村民代表提案制”的实施,逐步形成了“提出可行、协商统一、决策公开、执行透明、监督有效”的氛围,避免了坐而论道、空谈虚论、推诿扯皮之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来看看这种自创的制度效果如何。
 
刚搬到新村(朝阳社区)时,有相当一部分居民住在高楼上,一到下班、周末、放假时,楼下的电动二轮、三轮车摆得满满的,充电的、等人的、临时停靠的,杂乱无章,出入不顺畅,也存在安全隐患。
 
村民代表在入户走访时,大多数居民提出了共同的问题——停车难、充电难,把问题通过提案反映到了党支部,党支部通过精准细致的入户调查,由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决议,审议、决议过程由监督委员会全程监督,形成一致意见——建车棚。
 
如今,漂亮的车棚已经建好并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
 
一天,一位村民拦住陈来胜:“现在住在新村里,干净、卫生还有电梯,不用缴物业费,啥都好,就是冬天冷得慌。看看能不能装上暖气?”
 
虽然村民只是提了一句,但是住在村里的他感同身受。我们不就是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吗?
 
经过测算之后,新村要是装上暖气,费用高达1000万元,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村庄所能承担起的事。
 
村民代表和党员干部在“月末例会”上对此事进行讨论,结果是决定装暖气,至于如何操作,则看村“两委”的水平。
 
最终,陈来胜引进了一家新能源公司负责暖气安装事宜,村里支付了200万元的费用,剩余的800万元则由新能源公司承担。
 
陈来胜是如何说服对方敢在一个村里下这么大的本钱呢?他倒是没有说出细节,只是提了一句“心诚则灵”。
 
如今新村村民只需要缴少部分费用,就享受着与城市人一样的温暖生活,其余费用由村里补贴。村民走在大街上,胸脯挺得更高了。
 
在实际工作中,陈来胜还创造了“一三五”工作法:即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带好村“两委”、党员和村民代表、志愿者三支队伍;建立民主决策机制、综合治理机制、为民服务机制、文化建设机制、有效监督机制五个机制。其内涵丰富,实用管用,令省内外前来取经者称赞不已。
 
无论是“月末例会”“村民代表提案制”还是“一三五”工作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相辅相成、高效运转、良性循环的综合治理链和工作共同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也被陈来胜运用到村庄的治理上。
 
2024年1月20日,村民李素兰正准备把电动自行车推进电梯,提醒声音立即传来:电瓶车上楼,容易引发安全事故,请勿将车辆推入电梯!况且,推着电瓶车入电梯,电梯门一直不能闭合。李素兰赶快把电动自行车推了出来。
 
中午时分,正在家中洗碗的村民王素岭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我是村委的陈世鹏,现在从监控里看到你家小孩儿在向窗户外伸头,这样做很危险。”王素岭边回复着“好好好”,边找到孩子拽进屋里。
 
电动车无法“随心所欲”上楼,高空抛物和社区隐患“随时发现”,安全防范措施的到位,全都依赖村里的数字监控系统。“现在就是安全。”王素岭自豪地说。
 
在东大阳堤村“数字东大阳”控制中心,村干部、义务管理员陈世鹏正在通过“数字东大阳乡村综合信息平台”,观察着新村公共空间内村民的一举一动。
 
他指着大屏幕介绍:“屏幕上显示的红点,说明居民家里有危险,或者是有天然气泄漏,或者有其他原因;黄点是家庭设备有故障;绿点是正常。”
 
把数字技术用到村级事务治理,东大阳堤村走在了全市的前列,是我市首个“互联网+基层治理(智慧社区平台)”“互联网+基层党建(智慧党建平台)”的农村社区。
 
能够借用网络的优势来加强村庄治理,陈来胜借鉴了江苏张家港、湖北武汉百步亭社区的经验。
 
两年前,东大阳堤村找到一家数字公司,让两个互联网平台在村里落户。130多个监控摄像头全覆盖,数字大屏幕能够清楚看到村里面的边边角角。在数字化的“保驾护航”下,乱丢垃圾、高空抛物、电动车上楼等不文明行为“濒临绝迹”,农村偷盗等不安全因素也得到有效遏制。
 
智慧社区平台是通过大数据云视通服务平台,集电视、宽带、监控为一体,内容包括村务公开、社区新闻、视频监控、文化活动等各类动态。居民打开电视机就可以了解党务、村务、财务收支、文化活动、新闻动态等,相当于把公示栏挂在了每家每户,使得居民更及时、便捷地了解村“两委”工作情况,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管理权,加深了群众对干部工作的了解和理解,减少了怀疑和猜忌,改善了干群关系。
 
村民通过电视还可以随时查看监控视频,也可以调阅5天内的视频资料,使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拥有安全保障,子女可以放心工作,也便于小区管理。
 
智慧党建平台采取网页和手机客户端两种方式进行信息发布,实现组织生活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开展;以视频推送反馈的方式,让党员第一时间了解党支部的活动状况和学习内容,并自动反馈党员的学习情况,提高党支部的管理能力,有利于对外出党员的监督管理,真正实现组织生活“无处不在”。
 
两个智慧平台相辅相成,打通了为群众服务的“最后一米”,创建了以党建引领为核心,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一核三治”。
 
经过完善之后,如今的智慧社区平台服务更加多元化,不仅能够检测土壤的干湿度,还能监控充电桩的运行情况。
 
一网在手,安全无忧。
 
“你出来买个菜,不用锁门都没事,到处都是摄像头,可以说小偷没人敢往俺新村来。”村民陈来杰开心地说。
 
在陈来胜的带领下,东大阳堤村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南省“五星”支部、河南省民主法治村、河南省文化建设先进单位、河南最美乡村等荣誉。他个人也先后获得“中国好人”、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等众多荣誉称号。

现在的东大阳堤村火了,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络绎不绝来这里参观。看到这个欣欣向荣的村庄,了解到一名优秀的村党支部书记,参观者竖起大拇指:“没有你陈书记,就没有东大阳堤村的今天。”每当此时,他都会说:“村里能有今天的成绩,靠的不是我陈来胜一个人,也不只是我们党员干部。靠的是党的好政策,靠的是各级领导的关注和支持,靠的是我们村全体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陈来胜深知,东大阳堤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要达到这个目标,还要继续探索下去。
 
文 明

在东大阳堤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前,挂着诸多耀眼夺目的牌子,上至国家级,下到县级,林林总总。其中由省委、省政府于2019年12月颁发的“河南省文明村镇”牌子是陈来胜很看重的。

东大阳堤村从来不是在“真空”中,也有一些让人看不惯的言行:个别村民语言的粗俗,红白事的大操大办,个别人的迷信活动,赌博闹得家里鸡飞狗跳。
 
说实话,把心都掏给了村里的陈来胜每每看到这一切都很气愤,也有不解:生活好起来了,思想会不会滑坡?怎样从思想上教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如何和谐统一?
 
这一切源于村民精神世界的匮乏。人不仅要富肚子,还有富脑袋;不仅要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要睁开眼看全国、全世界;要让群众自发地听党话、念党恩、跟党走;要让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需要陈来胜带头,带着党员干部,带着全村群众告别不良习俗,用党的最新理论和传统文化来武装头脑。
 
相对于村集体经济上的增收,陈来胜更看重村民精神上的重塑。
 
陈来胜和村“两委”成员从党建、信仰、廉政、教育入手,特别是在文体活动上下慢功夫、长功夫,由点深入,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带出了一支好队伍,带出了一个文明村。
 
改变人的思想很难,但是再艰难的事情他认准了就要走下去,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明确方向之后,怎样去行动?群众没有时间、没有耐心听你的长篇大论,看的是你的行动。
 
陈来胜以身作则,树起了行为和道德的标杆。他跑过销售,当过厂长,做过老板,抽烟、喝酒样样在行。但是自回村当了村干部后,他立刻戒烟戒酒,16年滴酒不沾,对外说是“血压高、血脂稠、糖尿病”,其实他是想形成好习惯,不给人留把柄。
 
从新村建设到招商引资,从购买年货到唱大戏,村庄里里外外上百万元的花销最后都需要陈来胜签字才能报销,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也试图刮进村里,被他的一腔正气牢牢堵在外面。
 
有人给陈来胜送钱吗?有!一次,一个豫剧团的业务员找到他,说是唱5天大戏需要5万元,到时候送给他5000元。
 
陈来胜问:“送给我5000元钱,你还能挣钱吗?”
 
“能,就是少一些。”对方说。
 
“既然你还能挣钱,那么我把这5000元钱从总价里扣除即可,总价给你四万五。”有些几十万元的项目,对方张口回扣就是两三万元,陈来胜一律从总价里扣除这部分费用。次数多了,那些老板都知道他的脾气,评价他“能交朋友,不能做生意”。
 
“公生明,廉生威。”陈来胜经常拿这句话告诫村干部,并“约法三章”:村里的工程绝不许亲朋好友插手,惠民政策绝不因沾亲带故徇私,干部选用绝不让直系亲属沾光。
 
外人如此,亲戚照样在他面前碰壁,惹得亲戚都不愿意与他来往。
 
在家里,他特意叮嘱老伴儿王培芝,不允许参与村里任何事务,别人来家里谈事情,你去一边儿,不说不问不打听,严禁“参政”。
 
陈来胜对两个儿子、两个儿媳要求同样严格,也不允许他们参与村里任何事务和工程。
 
王培芝还是村舞蹈队队长。2021年7月上旬,第三届全国农民广场舞大赛在吉林开赛,受名额限制,本可以率队参赛的她,被老公陈来胜“拿”掉了,让给了另一名也想去的普通村民。
 
核酸检测时,王培芝排队,有村民让她往前站。“俺不能插队呀,让你来胜叔知道了,该批评我搞特殊哩!”等她做完检测回家,已经过了做中午饭的时间。
 
“八一”建军节,村里给退伍军人发慰问品,陈来胜的儿子符合条件也在名单之中,但他又“找茬”说儿子不够资格,慰问品不能发。
 
为了杜绝红白事大操大办,在他的主导下,村里从2015年开始作了专项规定,适当限制规模和费用。一些村民当时不理解,执行起来有难度。
 
恰好在这个时候,陈来胜高寿的父亲去世,许多村民都在看着他。陈来胜弟兄姊妹7个,他排行老三。其他人要按照老习俗办理丧事,被陈来胜坚决拒绝。两位哥哥更有意见,责问他:“你当了村支书,爸的事情就不办了?”
 
为了坚持自己的意见,他把父亲的丧事在自家院里进行(按照以前的协商,陈来胜负责母亲一切事宜,兄弟负责父亲一切事宜),特意拉个横幅:“感谢吊唁,拒绝收礼”,并在村里头一个用大烩菜待客。
 
“不牺牲自己,别人咋服气?全村人都看着,自己总不能坏了自己定的规矩!”时隔多年,陈来胜仍然不后悔当初的做法。正是这种以身作则的品格熏染,东大阳堤村的民风、村风才逐渐好转起来。
 
乡亲们念着陈来胜的好,每逢重要节日常送他礼品和土特产。当面拒绝会驳了乡亲面子,陈来胜先收下,隔几天让老伴儿和儿子骑上三轮车,买来礼品挨家挨户回送。后来的大年初一,陈来胜开始带着村干部“打游击”,为啥?躲送礼。慢慢地大家知道陈来胜真心拒收,也就不再送了,心却与他更近了。
 
做好自己,再影响他人。
 
从思想上改变一个人真不容易,更何况是文化素养不高的群众。陈来胜和村“两委”从三个方面入手来提升村民素质:一是思想上教育;二是推行“孝”文化;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
 
常规思想教育历来是枯燥的。如何把苦的变成甜的、干的变成湿的、死的变成活的、虚的变成实的,爱动脑、善创新的陈来胜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载体和平台:运用他和县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李莹一起探索创造的“小院课堂”,进行群众性思想、理论、文化、文明教育和传承。

利用形式多样的“小院课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小院课堂”形式灵活,讲课地点怎样方便怎样来。有在村民家举行的,有在休闲场所的,有在工作现场的。“小院课堂”讲课形式百花齐放,教授讲,书记讲,党员讲,群众讲,课堂设到哪儿就讲到哪儿。
 
将党的创新理论和先进文化形象生动地讲给百姓,将关心国家大事和乡村发展的党员群众请进“小院课堂”,说历史,话发展,拉家常,做互动,不知不觉中就传播了党的理论,弘扬了先进文化,培育了乡村文明。
 
从教室到广场,从树下到小院,听众三五人,照讲不误。边讲边交流,有提问,有回答,有探讨,更有共鸣。没有刻板的正襟危坐,没有大道理的灌输,只有小桥流水般的轻抚,春风化雨般的入心。
 
不怕慢就怕站,日积月累,久久为功,让群众身子住进了新房子,也让思想换个新地方。
 
从陈来胜的以身作则到“小院课堂”的绽放,其实目的只有一个:多方位、多角度提升村民的素质。
 
这才仅仅是一个开始。
 
刚回到村里,陈来胜就发现一些问题:邻里关系弱,家庭矛盾多,村民生活单调,文化活动少。
 
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但是饭要一口一口地吃,馍要一口一口地咽,先把最迫切的问题解决。百善孝为先,陈来胜结合实际把孝顺父母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陈来胜采取“杀鸡给猴看”的办法,决定先抓一个典型。他从党员和村民代表中选出几名德高望重、公道正派的村民,和村干部一起到一户村民家对话。
 
看到这么多人一起上门,对方顿时傻了眼。还没等他们说几句话,这名村民就低下了头,最终妥善解决了不养老人的难题。后来陈来胜又采取同样的办法,先后解决了四五户子女不孝问题。
 
但是现在解决的仅仅是露出水面的“冰山”,水下的“冰山”还有多少,陈来胜不知道。但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有“火把”让水下冰山快速融化,使其消弭于无形。
当年重阳节,陈来胜为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购买了被子送到家中,以后每年分别是衣服、老年鞋等。前期费用陈来胜拿出一部分,后期全部由村里承担。

从2009年开始,村里每年都要在春节后唱大戏,三天热热闹闹。到了2015年,就把唱戏与村里评优结合起来,让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庭院户主、青年志愿者、先进个人等在演出间隙戴红花上台接受表彰,陈来胜化身主持人,一一点评他们的光荣事迹。
从2012年起,每逢村里有老人去世,陈来胜都要与村“两委”成员前去吊唁,并附上礼金。
 
在尊亲敬老的饺子宴上,陈来胜为老人敬酒
 
从2014年重阳节起,陈来胜在村里组织孝道大餐“饺子宴”,总是给老人倒上一杯酒,可把他们乐坏了,回回都像过大年。“饺子宴”更是从2017年扩大到每年两次,重阳节和农历二月二。即使在疫情严重的时候人员不能聚集,村里也采用云视频的方式举行,把煮熟的饺子打包送到老人家中。
 
从2017年开始,陈来胜为村里老人祝寿,80岁以上的,奉上礼金和一个蛋糕;100岁以上的,1000元礼金和一个大蛋糕。
 
蒋培荣老人90岁生日的时候,陈来胜带领村干部上门祝寿。这位村里最高寿的老人紧紧拉着他的手,一直舍不得放开:“我这么大年纪,不能为集体做事了,刚开春这么忙,书记还专门来给我过生日,这辈子是头一回呀!”
 
看到老人掉眼泪,陈来胜眼眶也是红红的:“您老保重身体,有党的好政策,有群众对村‘两委’的支持,咱的生活会越过越好。您老人家可要当百岁寿星呀,到时候村里专门给您唱大戏!”
 
村里“孝文化”如今名声在外。2018年重阳节,陈来胜把副厅级干部、河南省孝促会名誉会长郭运敏请到村里来,聘为“荣誉村民”,当着村民的面给他颁发了证书。2020年年初,东大阳堤村与省孝促会谋划、启动了河南省首批“孝心示范社区”活动。
 
为了显示重视,村里专门成立了以陈来胜为组长的孝道文化活动领导小组和多个专项服务组织,每次都精心组织实施,把事情做到极致,使东大阳堤村的孝文化建设成为省内外的一个“金牌”。今天的东大阳堤村孝敬老人蔚然成风。
 
村民以孝善而自豪,家庭以孝善而幸福,产业以孝善而兴旺,村庄以孝善而和谐。
 
敬老尊老的风气改变了东大阳堤村,也改变了周边村庄。翟坡镇党委书记张寒瑞动情地说:“在东大阳堤村的带动下,今年全镇有18个村也开展了‘饺子宴’活动,在全镇形成了浓厚的尊老、敬老、爱老氛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了时代文明新风尚。”
 
 
无论是“小院课堂”,还是“饺子宴”、唱大戏,都是陈来胜提升村民素质、引领文明的一个缩影。
 
对农民秉性知根知底的陈来胜知道,发展靠群众、群众靠发动、发动靠活动、活动靠文化,必须持续不断地开展各种各样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活动还得贴近农村实际生活,不断创新、拓展和丰富。
 
篮球是农村普及的一项运动,陈来胜在工厂曾是篮球队队员,根据大家的意愿,他决定把篮球活动搞起来,让大家感受到比赛带来的团结和激情,通过比赛提高大伙儿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可是刚回村的时候村里穷,连一万多元的篮球架都买不起,没有篮球架怎么比赛?
 
他习惯地一挥手:“篮球架的事情我来解决。”
 
这天,陈来胜和会计到企业走访,来到附近的宏达冶金振动公司。一进公司大门,陈来胜的目光就被院子里一对崭新的篮球架勾住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挪开,忍不住上前摸了摸。
 
和企业老板谈完正事之后,他将话题引到了篮球上,不住地夸篮球架质量好。
 
老板说,这是刚买的篮球架,是为过年值班人员准备锻炼身体用的。
 
陈来胜这才回过神来:“原来如此!篮球要组队打比赛才更有意思,公司值班没有几个人,俺村过年有篮球比赛,咱可以办村企联谊比赛呀。”两人相谈甚欢,当场便联系了其他几个企业、村庄,还动员翟坡镇政府组队参赛,并且商定暂时借用新篮球架用于比赛。
 
2009年大年初二下午,东大阳堤村首届篮球友谊赛开幕。比赛中,球员奋力拼搏,观众的鼓掌叫好声此起彼伏。场上激情,场下也激情,激烈的对抗点燃了村民内心的躁动,如一潭死水的东大阳堤村太需要这些躁动来激活。
 
篮球比赛终归要结束,篮球架终归要还回去。陈来胜急得直搓手,担心好不容易聚起的热乎劲儿一冒烟儿就消失了。为此,他动了点“歪”脑筋,做了个“善意的假动作”——他让人神不知鬼不觉地在篮球架印上了“宏达捐赠”四个大字。
 
几天后,宏达冶金振动公司派员工要把篮球架拉走,陈来胜若无其事地陪着前往操场,只见“宏达捐赠”那四个大字被阳光照得格外耀眼,围观的村民也乐了:“这是宏达公司捐赠给咱村的。宏达公司真慷慨,咱以后不愁没地方打球了。”听着村民的说笑,陈来胜和公司员工不由得对视了一下,都开心地笑了。
 
篮球赛如一股春风,吹醒了沉睡的东大阳堤村,吹开了村民干涸的心田,吹得村里焕发出生机。
 
比赛就是一粒“火种”,陈来胜呵护备至,从开始到现在,一年一度的篮球赛就没有中断,而且发展成全县的篮球赛,甚至有河北的队伍来参赛。

东大阳堤村“村BA”成为文化活动的一个品牌
 
篮球队打开了场面,村里相继组建了舞蹈队、合唱团、女子军乐队、老年腰鼓队、大盘鼓队、广场舞队等,1000多人的村庄,有200多人经常参加文体活动。
 
村民有事做,比赛要训练,同在一个队中,不说话的也说话了,有矛盾的也化解开了,没有矛盾的更融洽,文体活动成了村民和谐的融合剂、润滑剂。
 
村里老年腰鼓队队员平均年龄65岁,人老精神不老。在第二届“尊亲敬老百老盛宴”孝道活动现场,她们推陈出新表演了腰鼓舞。鼓点变化丰富,场面欢庆热烈。在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游行表演中,这些可敬可亲的奶奶们走街串巷,坚持演出了近3公里的路程,所到之处鼓掌相迎,喝彩欢送。
 
从2017年开始,陈来胜将文化活动更加细化和规范,总结出“每月一个活动,一次一个主题”。按照时间顺序如下:1月,总结表彰迎新春;2月,全民健身;3月,星级文明户评选;4月,“美丽东大阳”生态文明建设;5月,防灾减灾;6月,关爱下一代;7月,“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8月,拥军;9月,红色文化教育;10月,以庆国庆为主题的爱国爱党爱家活动;11月,向“星级文明户”学习;12月,“诚信建设万里行”。

拔河比赛既活跃了气氛,又增加了凝聚力。
 
“每月一个活动,一次一个主题,让群众参与进来,实际上是花小钱办大事,给村民搭起了一个凝聚人心的平台。”陈来胜感慨道,“文化发展靠群众,群众文化靠活动,活动力求多样性。只有文化活动搞起来,文明新风才能树起来;只有民心聚起来,乡村才能兴起来。”
 
东大阳堤村的群众现在是一三五打军鼓,二四六舞蹈秀,周日是学雷锋活动日。遇上节庆日,村里活动更多了,广场舞大赛、戏曲大赛、篮球比赛、社区春晚等。现在村民见了村“两委”干部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集体有啥活动,可别忘了通知我。
 
“农村是我党的执政根基,你不去占领,歪门邪道就要去占领。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我做这些事情责无旁贷!”陈来胜掷地有声。

志愿者写春联
 
东大阳堤村还开展“书香社区”“书香家庭”创建活动,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开展豫剧、广场舞、书法、绘画、摄影、歌唱、公益电影等文化休闲活动,成立了社区娱乐文化协会、戏迷协会、书法协会等,进一步丰富了广大群众的业余文体娱乐生活,促进群众身心健康,提升精神境界。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也给东大阳堤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荣获“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成为省农村信用社在新乡县的第一个整村授信村。

前 行

如今的东大阳堤村已经远近闻名,那么它下一步的发展是什么?

当前,东大阳堤村正在启动新项目,创造发展新引擎,先后谋划投资15亿元的“康养+医养”“乡村振兴人才培训”“村庄绿色环保改造”“红色文化旅游街廊”等十大项目,正在搭建“一街四区两平台”(红色一条街,传统产业区、康养医养区、生态宜居区、农旅文化区,数字乡村平台、电商销售平台),推动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
 
其中的“康养+医养”项目,东大阳堤村以300亩建设用地入股企业,与企业共进退。如果合作顺利,集体收入绝对在新乡市名列前茅,而陈来胜只需要做好营商服务即可。
 
做好服务是陈来胜的拿手好戏,村里的党群服务中心发生的故事就是一个个明证。
 
一天临近中午,村民李大娘接到儿子从安徽打来的电话,需要村里开一个证明盖好公章,用于办理新生儿上户,当天一定要快递给他。
 
又是中午,又是下雨,李大娘自信地来到党群服务中心,果然有工作人员在值班,很快办好了手续。
 
党群服务中心投运以来,村“两委”成员9人,被分成7班,每组两人值班。按照“群众有什么需求,中心就提供什么服务”的原则,采取一个中心对外、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的方式为群众服务,让乡亲们不出村就能够完成五保户申报审核、养老保险、就业援助、农机补贴、医疗保险、民间纠纷调解、纳税辅导等56项服务项目。
 
70多岁的张德凤前段时间家里的便池坏了,独自在家的她来到党群服务中心求助,值班村干部陈永安二话没说,拿上工具带人上门疏通便池。看着村干部蹲下来一点点往外掏污物,张德凤于心不忍,上前劝说别弄了,不行就换个新的。可陈永安等人硬是忙活了一上午,终于将便池疏通顺畅。
 
党群服务中心值班人员不仅办手续,更多的是服务:老人领取养老补贴,不会用自助机,村干部代劳取钱;孩子玩耍找不到了,值班干部一遍遍广播找人;发福利时,个别农户家里没人领,党员义工挨个儿电话通知;送快递时,家里没人收,巡逻队员代收后趁家里有人给送去。东家换灯泡、西家修水管、孩子上户口开证明、城乡居民医保费用缴纳……生活中的琐碎小事,群众都愿意来党群服务中心寻求帮助。
 
陈来胜经常叮嘱村干部,只要群众有需要,服务就必须跟上。
 
除去标杆在前的党群服务中心,其他的服务场所如图书室、医疗室、文化服务站、文化广场、金融服务站、应急救助站、智能车棚、红白理事会等公共服务设施和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坚持把服务放在第一位。
 
干部服务村民,陈来胜服务全村。他似一头黄牛,不用扬鞭自奋蹄;又似一位画师,画着美丽的乡村图画。
 
陈来胜有一个黑色笔记本,当成宝贝一样舍不得给别人看。这么多年来,他把所学、所思、所想都记在笔记簿上。
 
在笔记簿上,有这样一段话:当干部要靠得住,就是要诚实可信,值得信赖,这是对一位干部的第一个评价标准,也是岗位要求。一个靠不住的干部,即使能力再强,本领再大,也不是党和人民需要的干部。
 
当干部就得有本事。作为干部如果没有“两把刷子”,说话就没有分量,干事创业就没有底气,群众也不会信服。
 
理想中的村党支部书记具备哪些素质?做了16年村支书的陈来胜认为应该具有“四个基本素质”:会说能干有思路,吃亏担当无私心,公正为民办实事,带头自律抓班子。
 
陈来胜达到这个标准了吗?没有人问他,他也没有回答过。在村民眼中,他是达到了这些要求。
 
他是一位爱学习的人。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在村里步行1个小时,既锻炼身体,又看看村情,然后回家学习一个小时,学党中央等各级党委的文件、政策。他多次参加中组部和上级党校的培训,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农民理论家”。他结合村情,在笔记簿上记下所思所想,如“当好干部的两个关键”“当好一名党支书记要下六个方面的功夫”“农村干部应具备的六个基本条件”“乡村振兴七大核心点”“带团队首先要打好十张牌”等等。
 
他是一位爱村民的人。村里有一个智障的人,家庭有些困难。陈来胜每次看到他,就从兜里摸出一张百元大钞递过去。为了给一名因嗜酒被辞退的村民找工作,陈来胜前前后后跑了5家企业,好话说尽,胸脯拍响,直到企业留用了这名村民。
 
他是一位体恤下属的人。疫情期间,村干部按顺序值班。大年初一早上,陈来胜值完夜班后,回到家煮好饺子又端到值班的地方。建新村的一年冬天半夜,本来有两名村干部负责给拉土的卡车司机“递条子”(确认工作量的凭证,司机以此来换取报酬)。午夜时分,陈来胜来到现场,提出让两人中一人回家休息,自己顶班,但是两人谁也不愿意离开,最后3人都冒着寒风值守。
 
他是一位愿意为别人而委屈自己的人。一名性格略有孤僻的村民娶了一个媳妇,媳妇早些年每到春节前就怄气回娘家。受这名村民请托,陈来胜等人来到女方娘家,听着对方爹娘说些难听的话,即使这样也要把女方劝回家。同去的一名村干部很有感触地说,陈书记在新乡县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要是没有耐性,早就拍屁股走人了。
 
他是一位愿意提携年轻人成长的人。在村委会办公室工作的王培是本村姑娘,嫁到外村后又应聘到村里做讲解员。做过销售和门店生意的她担心做不好工作,陈来胜对她说:“咱俩都一样,我刚当书记的时候也是跨界。你要记住,世上无难事,就怕有心人。”不仅如此,陈来胜还经常教导和她一样的年轻人“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走出去都是办法”。
 
他是一位尽忠难以尽孝的人。2014年3月,正是建小高层最紧张的时候,陈来胜83岁的母亲病倒了。他安排姊妹轮流伺候,自己白天在村委会工作,晚上去医院,要是太晚了就在医院陪一夜,第二天等医生查过房再急忙返回村里。村干部陈爱荣劝他多陪陪老人,可是他还牵挂那些居住在外的村民,他们不搬回来,自己心不安呀。有一天陈来胜接到电话后,急忙赶往医院,等他在病房见到母亲时,母亲嘴唇微微抖动几下,在他怀里安静地去了。
 
在村民的印象中,陈来胜时则刚毅冷峻,时则温柔如水,遇事有主意,大事有主见,能够解难题。
 
16年来,陈来胜失去了很多:失去了生意,失去了唾手可得的财富,失去了更多的自由和时间。但是他也得到了很多:得到了一个集体年收入近300万元的村庄,得到了村民的拥护,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舍得,舍得,是先舍后得,还是有舍有得,也许陈来胜从来不考虑这些。他考虑的是一名党员的担当,考虑的是对家乡的回报,考虑的是对党的事业的追求。
 
对于陈来胜的贡献,党和人民看在眼里,给予他一定的荣誉,如“中国好人”、河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河南省劳动模范、新乡市党代表、新乡市人大代表等。对于荣誉,陈来胜有些惶恐。静下心,想一想,自己从企业内退,做生意风生水起,干事业能有今天成就,怎么能都是自己的功劳?没有时代大背景,没有上级的支持,没有全体村民的努力,凭他陈来胜一个人,能干出多大的事情?
大功劳都是时代的,自己只是顺应了时代潮流,站在了浪尖之上早一点儿看到了太阳而已。
 
“我们共产党员都要不忘初心。我的初心是啥?就是让俺村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住上好房子,有个好收入,时常好心情。”
 
回顾16年的点点滴滴,有成功的喜悦,有挫折的沮丧,有得到的欣喜,有失去的坦然。低头拉车不偷懒,抬头看路不迷茫。
 
陈来胜,真正做到了“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责任编辑:王艺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