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宣部2024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在中原农谷采访 李青春 摄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成员来自中央、省主要媒体和地方主流媒体,12月23日,采访团首站来到平原示范区千味央厨,围绕产品创新、科技攻关、产业链供应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采访报道。12月25日,采访团相继来到中原农谷展厅、地展中心、中原研究中心等实地采访。
中国第一根工业化油条在这里诞生,油条最高日销840万根。在美味汇集的千味央厨,采访团争相品尝蛋黄油条、芝麻球和速冻蛋挞。通过舌尖味蕾的余香,加上公司董事长孙剑的介绍,媒体找到了千味央厨从“国人粮仓”向“国人厨房”“世人餐桌”转变路径。
沃野千里好“丰景”,中原农谷起“芯”城。在中原农谷展厅,市农业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程丽丽详细讲解了中原农谷的总体思路、发展规划、建设成果和未来展望等内容。在这里,中国农科院新乡综合试验基地的“地眼”、成果转化的“黄金三角”、小麦冰草杂交新品种“普冰03”等,无疑成为媒体关注的重点。
冬季正寒,地展中心的试验田里,不同品种的麦子正在蓄积力量,准备在来年比试产量高低。采访团问研发、问推广、问产量,问计小麦如何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试验棚里,刚刚摘下的拇指黄瓜、水果番茄等果蔬产品,吸引着大家争相品尝。这里的人工气候室,工业光代替了太阳光。在科技加持下,一粒种子正是从这里完成从试验到餐桌的蝶变,自然少不了摄影师的镜头聚焦。
“我们的桃子为什么能够种到帕米尔高原”“玉米密植滴灌高产技术推广有何时代意义”“如何用先进的生命科学方法解码大豆生长发育和生物固氮”“如何让农作物在施肥量减少的同时仍旧保持高产”等,在中原研究中心,面对记者的问题,专家王力荣、谢瑞芝、王学路、林敏等分别给出答案。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从民间到哲学家争论不休的问题,在中原研究中心孵化中心,河南农业大学畜牧站站长、副教授李东华给出了答案:“先有蛋,再有鸡。”李东华所在的河南农业大学地方鸡保护利用创新团队,以固始鸡原种研发的新品种三高青脚黄鸡种蛋兼用,经济价值高,在实践中有着较好的推广价值。
为何入驻中原农谷,企业发展潜力如何?企业代表河南技丰种业集团董事长李继军、河南隆冠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维山给出肯定回答。从入驻到运营,从科研到政策,中原农谷给予的不仅是要素保障,更有未来信心。
聚焦高质量发展,调研新发展成就。两天的采访调研,让采访团的记者们感受颇深,《中国妇女报》记者韩嫣然在中原农谷不仅看到非常优质的农产品,更看到其背后的科研实力和种子基础。通过采访,《光明日报》记者岳佳仪深入了解了种质资源、基因库等新名词,她看到现代科技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相信中原农谷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一粒种子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中原农谷对农业科技的布局、科研成果以及前瞻性都令我震撼,它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再加上政策推动,相信一粒种子的力量,定能在中原农谷撑起中国农业的新高地。”采访中,《经济日报》记者赵淑兰对中原农谷给予这样的评价。
不虚此行。活动结束后,采访团记者给出了相同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