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平:亦节亦气话“清明”

2024-04-03 09:32:49 来源: 新乡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魏建平

  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既是自然节气,又是传统节日。

  “清明”作为节气之名,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典籍中就有记载。《逸周书·时训》载:“清明之日,桐始发。”《淮南子·天文训》对清明节也有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风力不大,暖湿宜人。此时,天朗气清,生机勃发,大地显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传统节日。之所以会演变为传统节日,与古人纪念介之推的寒食节有直接关系。据史料记载,两者在文化内涵上密切联系,时间上也紧密相连。“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到了唐代,清明、寒食已逐渐统一在一个节日里。明清之后,寒食节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

  清明历经数千年的传承,是最能体现“慎终追远”这一文化品格的节日。每逢清明,人们都要扫墓祭祀、缅怀先人、追念逝者、寄托哀思,这已成为维系和促进中华民族孝亲伦理的重要纽带,是根植于每一位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和文明传承,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清明社会各界纷纷到烈士陵园、纪念场馆缅怀英雄、致敬先烈,是追思、是感恩、是祈愿美好、是传承精神,决不是浮夸的表演,更不是铺张的迷信。进入新时代,更应大力倡导文明祭扫,摒弃不文明行为,通过敬献鲜花、植树思亲、网络祭扫等绿色、清朗、生态的方式寄托对亲人的思念,对先辈的致敬。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清明正值仲春与暮春之交,万物复苏、春暖花开,是人们踏青郊游、感受春光的最佳时节。“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向路旁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通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看到清明时节,古人倾城而出的踏青场面。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需要走出室外、回归自然,自由选择体验春天的方式,让身心完全放松下来,迎合时气,享受春光,神清气爽、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工作中、学习中、生活中。

  清明时节,气温上升,雨水增多,也是春耕播种的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耕春播春管,对一年的收成至关重要。清明前后,农民们都忙碌在田间地头,翻整土地、除草浇水、准备播种,对新的一年充满希望。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的生产方式和耕作方式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节气依然是农业生产的规律性依据,谁违背它谁就要受到惩罚。不误农时,才能收获一年好光景!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时节,万物正生长,天地更清明。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既要“缅怀”,也要“敬畏”,缅怀先辈缅怀先烈,敬畏权力敬畏人生;既要追思信仰之源、激发奋进之力,也要始终保持“清”心固本、笃行“明”辨之心,正确理解“清”“明”之意,“清”杂念“明”方向,“清”邪念“明”规矩,“清”妄念“明”法度,时刻提醒自己行清廉之事、当清正之官、做清醒之人,让清明更“清”“明”。

  韶光流转,今春又至。清明,一个百感交集的特别日子,它的特别,在于踏青赏春的愉快,也在于慎终追远的感伤,更在于一个人和自己的灵魂真诚对话。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到程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历代文人雅士怀着不同的心境,在这个美丽而深沉的节日里留下了无数动人的佳句名篇。我们在这一天缅怀过去、祭奠先人,更应在这一天感悟当下、面向未来。

责任编辑:王艺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