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中原看农谷】麦乡翻碧浪 沃野奏春歌

2024-04-03 09:29:13 来源: 新乡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延津县小麦文化园资源材料综合展示基地。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青春 摄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新颜 姜楠

  仲春时节,万物舒荣,劳作中对应着时间的节奏。

  拔节生长,撷光而行,麦田里蕴藏着生命的律动。

  中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新乡、新乡小麦看延津。正值春管,走进中原农谷东区——延津县,看田畴万顷起身翻碧浪,听沃野千里合奏“春耕曲”。

  延津麦、强筋面,创下“六个全国第一”、“三个全国唯一”,穿越古今,一“麦”相承,正以“中国第一麦”的靓丽身姿,迈向未来、走向世界。

  商周时期,小麦就在河南广为种植。黄河流经延津2000多年,周期性泛滥给延津带来了灾难,但也带来了广阔而肥沃的冲积平原,此处特有的“上沙下黏”的“蒙金土”,尤其有利于优质小麦的生长。历代延津人民“遇千灾而不徙,历万劫而不泯”,硬是将昔日的盐碱洼地,变成如今的麦海绿洲。

  步入延津小麦文化馆,这里不仅呈现小麦丰盈的自然之美,也展现了其浓郁的人文之美——

  “当时的小麦是‘粒食’,难以消化、口感不佳,直到鲁班发明了旋转型石磨,才改为‘粉食’,如今,面条、水饺、包子、油饼等‘面食’,成为餐桌主角。”“石器时代的石犁、石斧,夏商时期的扁担,春秋时期的耒、锸、犁铧,这些农具的更新迭代,都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还有咱们延津特有的农具麦钐和网包,就相当于现在的收割机与拖拉机。”“延津从1998年开始种植强筋小麦,其品种20多年来,始终保持最佳性状,目前,种子销售已辐射整个黄淮冬麦区。”“在小麦生长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农技人员都会提前制订详细方案,以便指导农户具体操作,已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小麦日记’,这是延津独有的种植管理方式。”

  据延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杨志刚介绍,延津小麦的起源与发展,从古到今的收麦农具都长什么样子,都有哪些专家学者为延津小麦做出过贡献,这些都能在文化馆找到集光影、文字、图片于一体的完美答案。每逢麦收农忙,都会有一波又一波的学子到延津研学,在亲身体验劳作辛苦与丰收喜悦时,也纷纷走进文化馆,感受中原大地农耕文明的赓续与发扬。

  农谚道:“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从春分那天起,联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彭良成每天早上6点钟,就来到万亩高标准麦田里,安排农户开起6架植保无人机,为小麦均匀喷洒杀菌剂、营养剂。随即,他又回到办公室,轻点鼠标,打开管理平台,“现代农业信息一张图”进入眼帘,选定地块图斑后,通过田间的农情监测站查看小麦长势、地块肥力。到3月底前,万亩麦田都饱饱地享用了“返青水”和“施肥套餐”。

  清明将至,小麦进入拔节孕穗期。翠绿的麦田铺展开来,轻风拂过,碧浪阵阵,一派郁郁葱葱的喜人景象。“苗更壮实,更显油绿!”彭良成称,这是小麦200多天全生长周期中,“颜值”最高的时段。

  小麦要增产,三分靠种,七分靠管。这两天,他尤为关注天气变化,一是注意预防晚霜冻,若遇降雨,要提前浇水、施叶面肥,二是预防白粉病、锈病、蚜虫病。

  曾几何时,有不少农户受到种植面积小、信息不灵通、科技含量低、生产成本高、经济实力弱、效益不明显等难题的困扰,随着合作社的成立,桎梏才逐步被打破。该合作社通过土地托管,将散户组织起来,变一家一户“单打独斗”为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并积极推行绿色生产、产销一体化,聚成“上联企业,下联农户”的共享链。

  如今,该合作社共发展社员916户,托管农田1.3万余亩,系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还成了挂牌的“田间农民学校”,承担着省农科院和延津县院县共建项目的农田管理。

  一“麦”托起大产业。

  多年来,延津县围绕优质小麦品牌,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推动“生态大粮仓”向“中央大厨房”转型。一座名副其实的绿色“麦都”、一个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食品加工业基地已然崛起,矗立中原。中国主营挂面首家上市企业——克明面业是一颗闪亮的星,也是最早入驻的企业之一。

  在该企业智能化车间,一个身长百米的“巨无霸”高速运转,和面、熟化、成型、烘干等工序,一气呵成,人工干预少,最大程度上保障“食品安全”。企业负责人坦言:“克明面条易熟耐煮不糊汤,软硬适中有弹性,爽滑适口麦香足,得益于科技研发,也仰仗于延津小麦。”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延津将继续打好融合发展牌,让小麦这一最平常的食材,与中原农谷的大战略,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雨水滋润、阳光普照中,风物相宜,共生共和。

责任编辑:王艺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