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洪峰
一轮强降雨过后,农田郁郁葱葱。玉米拔节、花生开花、水稻分蘖、大豆出苗,秋作物伸枝展叶竞自由。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近日我市普降大雨,部分县(市、区)大到暴雨,但基于近年来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农田水利设施大会战的成效,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功效得到很大提升,雨水排泄及时通畅,未对我市农业生产造成影响,秋作物长势良好。
7月18日,在卫辉市城郊乡东天平村,种粮大户姚培司精心侍弄着小喇叭口期的大片玉米。他告诉记者,虽然连下了几天大雨,但田里的沟渠与田外的排水通道相连相通,排水非常及时,田里没有出现积水现象。趁着晴天抓紧追肥、防治病虫害,今年这150亩玉米丰收没啥问题。
建在田里的智能监测系统,也在强降雨中发挥了极大作用。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土壤墒情、病虫害等田间情况,农技人员根据相关数据信息,第一时间制订或调整田管方案,最大限度消除、减轻异常天气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综合配套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田间道路、灌溉排水、输配电以及农田防护等工程措施,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截至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586.76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八成以上,极大地提升了农田抗灾能力,持续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加强基础建设。通过合理规划,提高田块归并程度和平整度,从而实现小田并大田,解决了以往田块高低不平、低洼积水的问题。以旱涝保收为重点,坚持灌溉与排水并重,统筹布局农田灌排体系,畅通田内沟渠与田外排水通道、灌渠与排渠,实现了“渠相通、沟相连”,排水通畅。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灌溉保证率达到75%以上,排涝标准普遍达到5年~10年一遇。
改善农田生态。根据因害设防、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合理布局,与田块、沟渠、道路等工程相结合,与村庄环境相协调,完善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体系。在水土流失易发区,合理修筑岸坡防护、沟道治理、坡面防护等设施,提高了水土保持和防洪能力,农田防洪标准达到10年~20年一遇。
加强科技应用。与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建设相结合,以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和气候资源利用为导向,规划建设涵盖多要素气象站、农田小气候站、作物自动化观测、自动土壤水分站、农田遥感监测等设备的农业气象自动化监测网络,建立高标准农田场景式服务系统,完善农业气象灾害动态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预警防御综合能力;建设标准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点,更新升级作业设备,实现气象防灾减灾和资源高效利用双重保障。
2022年以来,我市在原有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在中原农谷“一核三区”内大力实施1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建设,按照建设标准化、应用智能化、装备现代化、管理规范化、经营规模化、环境生态化的“六化”标准,打造高标准农田“升级版”,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2023年夏收季节,我市遭遇严重“烂场雨”,因高标准农田排水及时顺畅,不仅没有对粮食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反而“以秋补夏”,取得了全年丰收的好成绩。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文亮表示,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不断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全力推进第二轮3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建设任务,确保到2025年全市累计建设示范区面积不低于200万亩,为我市粮食产能进一步提升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