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军旗
一张六人合影火爆了网络,更引发人们的敬意。
他们之间共同点颇多,都是全国人大代表,全部是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为了中国粮食安全而孜孜不倦精育小麦品种......
六人都是小麦育种方面的“大咖”。孙其信院士来自中国农业大学;许为钢院士是国家小麦育种联合攻关首席专家,也是中原农谷首席科学家;郭进考是石家庄市农科院名誉院长,杨武云是四川省农科院副院长,刘建军是山东省农科院研究员。“平时难得一见,趁着开全国两会的间隙,我们聚在一起合个影,更多是互相交流、互相激励、互相进步,共同努力培育出更多更美味的小麦新品种。”3月10日,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告诉记者。
河南连河北,情意不分南北。茹振钢与郭进考相识多年,老伙计能见一面,十分难得,更是分外亲。“石家庄82-5594那个材料提供给我,育成了很多品种。”茹振钢感慨地说。30多年前,正是依托郭进考老师提供的小麦母本,他成功培育了“百农64”小麦品种,并在全国推广。原来,一方培育的小麦品种侧重于抗病、抗倒伏等,另一方培育的小麦品种节水、耐寒、抗冻效果好。同是小麦育种人,研究方向互相补充,科研成果互相交流,二者完美组合,迸发出无尽的美味。
农民丰收,要靠良田、良种。实现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种质资源是育种人的生命。“这次,我给你带来了小麦新材料,像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全都能抗。这是非常好、非常好用的材料。”茹振钢掏出一小包种子递给郭进考。
“是啊,未来要考虑减少用药,首先要从品种上能抗病。”郭进考接过来,又从兜里掏出一份新材料送给茹振钢说,“这是高产、抗旱节水的一些材料,产量很高,杆子也很矮。”“太好了!我们要共同继续努力,为着中国粮食安全,为着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小心翼翼地装好珍贵的“礼物”,两个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如今,国际前沿育种已进入4.0时代,采取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的方式育种。“在中原农谷建设这一‘龙头工程’引领,我们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茹振钢说,他们的人工气候室通过计算机实时控制光照、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将智能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综合利用,从而提高小麦育种的速度,大约2年就能完成过去8年的育种工作量。
他说,经过不懈努力,小麦5ES/5DL染色体的验证为杂交小麦进一步突破奠定了基础,并且实现了全国小麦育种领域的科研共享。大家干劲儿十足,将最先进的技术、最硬核的小麦基因聚合在一起,为小麦达到亩产2000斤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强交流、互相启发,都有所提高。”“咱们小麦人都很团结,就是共同把中国的粮食安全搞好,把中国碗端得牢牢的。”
“中国小麦,牛!”六人异口同声喊出来,相机快门咔嚓一声,真挚的情感、希望的春天由是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