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风
从青海省格尔木市出发,沿青藏公路向西南方向行进100多公里,就到了海拔4767米的青藏公路昆仑山口,这里是观赏昆仑山的绝好位置,巍巍昆仑的千峰万壑如同披着银灰色铠甲的群群奔马,风起云涌,滚滚向前。这里的昆仑山,有个奇特的名字,叫作“十二步山”,得名于1954年修筑青藏公路时的一个故事。
青藏公路天路千里、惠泽万民,修筑于1954年5月至12月。筑路人员爬雪山、滚泥滩、蹚冰河,克服重重天险,仅用时7个月零4天,就用血肉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完成筑路任务,为藏区人民打开了通往幸福的大门。筑路期间的一天,被称为“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将军,正在昆仑山脚下和大家用铁杠撬搬石头时,测路队队长跑来兴冲冲地告诉他:公路要通过的昆仑山口只走了十二步就跨过去了。传说昆仑山如何如何可怕,有瘴气,有邪气,缺氧缺得连气都喘不赢,气候寒冷得能冻掉鼻子。我看它就那么回事,十二步就跨过去了,没啥了不起!慕生忠来到昆仑山口,双手反剪在身后,走一步,数一步,刚好十二步。他站在山口,冷风吹着脸颊,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他对同志们说:“你们都看到了吧!这就是昆仑山,这就是那个把有些人吓破了胆的昆仑山。现在它被我们修路人踩在了脚下。我怎么就不觉得它有什么威风能把人降住?也许有人会被吓住,那肯定就是胆小鬼了。昆仑山?我看就叫十二步山吧!我们走了十二步就跨过来了!”十二步山就这么叫起来了。
十二步山这个奇特的名字,让人想起我市辉县太行山区的一座桥,它也有一个同样奇特的名字——五千斤大米桥。从辉县市区到张村乡平岭村,要经过这座石桥,桥旁的石碑上,赫然写着“五千斤大米桥”六个隽永苍劲的大字,字是新闻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穆青所题。它同样有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上世纪90年代,平岭村一带因地处深山,交通不便,群众生活十分困难。曾任辉县县委书记的郑永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1996年年底,郑永和带领老干部服务队,决定在平岭村的荒山野岭上修建长1630米、宽7米的山间公路。当路修到桃花掌时,需要架起一座长65米、宽7米、高18.5米的桥。修桥不比修路,需要水泥、河沙、石子、条石......样样都要拿钱去买,可对于地处深山还没有脱贫的平岭村来说,最缺的就是钱。老书记郑永和也犯了难。
1997年年底,新乡市交通局领导听说辉县市有个“老头队”,离休不离志、退休不褪色,扎根山区,为群众修桥筑路时,十分感动,赶到平五公路实地察看。
看着蜿蜒却平坦的山间公路,市交通局领导激动地说:“我们是管路的,几十年没有做到的事,你们一批退下来的老干部却做到了,谢谢你们!春节快到了,给大家带了5000斤大米,鼓励一下吧!”
大米送来了,该如何处理?郑永和想出了一个点子:“咱们这些老干部每月都有国家给发的工资,这点儿米对每个人来说算不了什么。我建议把这些米奖励给平岭村正在修桥的农民。群众每得到一斤大米,就凿造出一尺见方的架桥石砖。”5000斤大米很快就分到了农民家里。在老干部们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精神的感召下,社会各界纷纷解囊相助,大桥预算86万元,实际投资34万元,投工7500余个,动用料石3900立方米,片石4800立方米。
桥修好了,得有个名字,因其位于桃花掌自然村,大家伙儿很自然地都叫它“桃花掌桥”。当新华社原社长、老干部服务队队员穆青回队参加活动时,听了5000斤大米的故事后备受感动:“就叫它‘五千斤大米桥’吧!”五千斤大米桥的故事就这样流传开来。
十二步山、五千斤大米桥是两个极具个性、极其特别的名字,但都在以一种极其特殊的方式讲述着过往,也都同样指向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指向民族复兴的深层机理,值得细细品味。世界是由矛盾构成的,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但在无私无畏的共产党人面前,从来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克服不了的困难。走上青藏高原,最先撞入眼中的是雪,雪的高处是屹立的山,山的高处是人,人永远站在高处的高处,高耸入云的昆仑山口十二步就可跨过,长度为1937公里的雪域公路用血肉之躯可以铺成。走进莽莽苍苍的太行深山,目之所及到处是沟沟壑壑,沟壑之上是一座座桥梁,它是人的精神力量的铺展,是一种意志力量的飞渡。它们沉默无语,但却深刻地启示着我们,共产党人要始终心怀人民、不忘初心,要笑对挑战、勇对困难,要无私无畏、敢打必胜,要和人民群众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结合在一起,为人民打江山,靠人民打江山,和人民一起守江山。
眼下,正是岁末年初,是做好民生工作、安全工作的关键期,是高质量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冲刺期,需要我们鼓足干劲、提足精神、咬牙坚持,用最后的“十二步”跨过“昆仑山口”,砌好“五千斤大米桥”的最后一块石头,以最后的冲锋赢得完满的结果。同时,我们还要拿出最好的状态、以最大的决心、立最高的目标,用敢于登顶“十二步山”的精神,于困难中砥砺,向巅峰处攀登,认真做好明年工作的谋划,为完成好“十四五”各项目标任务创造条件、赢得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