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著名医家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说:“气有余,便是火。”这意味着,体内气机运行不畅、气血瘀滞于某一部位时,便可能化生火热。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王芳坦言,临床发现,结节的形成与体内“火气”过大密切相关。
传统医学认为,人体内阳气偏盛、阴液不足时,会出现牙龈肿痛、眼睛发红干涩、咽痛、口疮等“上火”症状,同时还可能伴有心烦易怒、脾气急躁、失眠心慌等表现,这是气机运行失调的信号。久而久之,阴阳失调,血液循环受阻,瘀堵于九窍(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尿道、肛门),这便是结节产生的内因之一。
“火”,根源在于肝肾失调
王芳表示,体内的“火”与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肺结节关系最为密切,而这把“火”的形成在于肝和肾。
肝郁,就会生火。肝,五行属木,主疏泄,喜条达。当一个人长期心情压抑、烦闷,肝气便无法顺畅流通,出现肝气郁结。郁得久了,再加上缺少津液,肝木就会“着火”,所以中医有“郁久化热,久郁生火”的说法。
“火”具有烧灼的特性,肝气郁结、肝火旺的人,通常表现为:①心情压抑、烦躁易怒;②乳房胀痛或刺痛、两胁不舒;③咽部异物感;④痛经或月经失调;⑤食欲下降、嗳气、腹胀等。肝经循行广泛,牵连一串。当肝气郁结与脾虚痰湿相互交织时,它们会沿着肝经的循行路线寻找“突破口”,特别是乳腺、肺部、甲状腺等敏感区域易出现结节。
肾水不足,就会火燥。肾水不足也会使身体“着火”。中医理论十分重视肾与肝的关系,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经常熬夜、过度劳累或更年期精血亏耗、肾阴不足,可导致身体“着火”。火热会灼伤津液,形成痰结。肾阴不足,症状一般包括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手脚心烦热等,其导致的结节多见于肺部和甲状腺。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肾阴不足则肺失濡养,易形成肺结节。肺结节的症状一般不明显,可能表现为干咳、咽痒、咳痰、胸痛等。
甲状腺位于颈部,为肾经所过之处,肾阴不足则甲状腺易长结节,通常无症状,也可表现为声音嘶哑、口舌干燥、咽部两侧疼痛等。
做5件事减少结节出现
结节的形成与体内“火气”过大有关,要想避免长结节,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以下几点。做好这些细节,也是在养护肝肾,使其阴阳平衡,气血协调。
No.1好情绪是关键。
肝是情绪的“镜子”,长期压抑会直接影响肝的疏泄作用。一旦出现肝气郁结,伤害往往是一连串的。所以要尽可能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长期累积。日常可通过以下方法给负面情绪寻找出口。
让身体动起来:心情压抑时一定要会站起来、到处走走,哪怕只是散个步,或绕着办公室走动也行。
抛弃“一次完美”的心态,改为“小步迭代”的心态:先用七成时间把任务做到60分,再用剩下的时间慢慢雕琢,这样每个阶段的压力就是适度的。
试着哭出来:泪水会带走体内的压力激素,降低与压力相关的神经递质。
借助运动发泄:运动时产生的多巴胺能让身心舒畅,可以选择扩胸运动、拉伸、跑步等。
No.2少吃给脾胃增加负担的食物。
结节更青睐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病人群,饮食不规律、吃得太油腻等都会影响内分泌系统。
此外,辛辣刺激及油炸等难以消化的食物,容易损伤脾胃,导致痰湿内生,要尽量少吃。
No.3不管多忙,每天都要动一动。
“气有余,便是火。”下班回家在沙发上一躺数小时,周末久躺不动,其实都很伤气血。
而“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只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让经络处于疏通状态,让气血运行更加通畅、阴阳平衡。每天必须给自己留下足够的运动时间,半小时左右,每周坚持四五次。
No.4睡觉是头等大事。
中医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熬夜会消耗身体气血。如果休息不够,身体亏虚大于修复,就易出现阴阳失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最好在晚上11点前睡觉。
No.5减少过度消耗。
避免过度劳累、过度用脑等耗气伤津的行为,最大限度地放缓气血流失速度,注重呵护肝、肾两脏的功能。
若发现身体出现结节,及时就医。性质不好的结节,在影像学上的风险特征都是微钙化、边界不规则、纵横比大于1、极低回声等。大多数结节是安全的,通常定期监测即可。(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