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俗话说,冬至大如年。自古民间从冬至节气开始“数九”,气温将进一步降低。此时,做好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非常重要。中医认为,相比其他外感病邪,寒邪的攻击力更强,它会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故在冬季不仅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骨关节等相关疾病都易反复发作。
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高风险人群,在寒冷的天气里,尤其是气温骤降时,可能出现意外情况,需要格外当心。那么,我们要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做好心脑血管的保护?又有哪些误区可能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做好保暖防风寒 早卧晚起多休息
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心脑血管疾病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的老化才会得的病,只有老年人才是高风险人群。实则不然,近年来由于生活习惯等原因,心脑血管疾病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年轻人在不良饮食、作息习惯及缺少运动的情况下,亦有一定的风险患上“三高”甚至心脑血管疾病。
在冬季,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高风险人群都应做好养生,以达到防病的目的。首先是防寒,特别是头部、肩颈、足部的保暖,避免风寒的侵袭,有条件的老年人可以选择去温暖的地方过冬,以“候鸟”的形式躲避寒邪,更好地保护心脑血管;同时保证充足的休息,《黄帝内经》中讲冬三月应“早卧晚起”,适当增加睡眠时长,建议老年人等身体较弱的人群在阳光比较足的时段再出门活动;中医认为“久病必虚”,在饮食方面,心脑血管慢病患者可以适当做有针对性的补益,高血压人群则要保持清淡饮食,调理应遵医嘱,避免错误进补、过度进补导致病情加重。
中医认为,经过一整个炎热夏季的耗散,人体大多会有一定程度的亏虚,对于心脑血管慢病患者来说,可以在秋季大约九月底就开始调理,以更好地应对寒冬的到来。若身体亏虚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冬季更容易出现不适症状,应多加关注身体的变化。
关注疾病变化 做好健康管理
气温的波动对于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影响较大,在寒冬时节应随时关注自身健康状况。例如,高血压患者若出现失眠、头痛等症状,则可能与血压的波动有关,此时应先测量血压,若血压超过健康标准的临界值,或不适症状一直持续,则应及时就医,切忌自行调药。
值得一提的是,在寒冷的冬季,人体的新陈代谢变慢,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调理时应兼顾补虚与化瘀,可通过服用温补气血、活血行气的组方,以及泡脚、适当运动等办法促进血液循环,以达到防病的目的。
那么有哪些温通经脉、补养阳气的名方呢?我们平时常见的生姜和大枣就是出自《伤寒论》的一个小组合,既能固护卫气,又能温通经脉,可在此基础上加入艾叶等,每晚用来泡手泡脚,可以发挥很好的调理作用。
另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还要注意保持稳定的情绪,疾病反复发作很多时候与情绪波动大有关,情绪问题也会损伤人体的气血。故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升高的冬季,应尽量保持愉悦的心情,以平安过冬。
小贴士
心脑血管疾病预防食疗方来了!
双耳汤:银耳、木耳各20克,用温水浸泡洗净后蒸熟,分数次食用。木耳入肾经,在补肾的同时还可以清理体内的瘀堵,银耳则有滋阴的功用,对于心脑血管脆弱和关节不利的老年人都很有帮助。也可加入梨子等应季蔬果一同食用。
山楂桃仁蜜:准备鲜山楂1千克,桃仁60克,将其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加入蜂蜜250毫升,上锅蒸1小时,冷却后备用。可每日服用两次,每次15毫升。该方子具有活血化瘀、消食润肠、降脂降压的功用。
人参大枣汤:准备人参10克切片,大枣50克,将其用水煎服,每日一剂。该组方具有大补元气、益气生津、养血宁神的功用。
菊楂决明茶:准备菊花3克,山楂片、决明子各15克捣碎,用开水浸泡半小时,可做代茶饮用。
三仁粥:准备桃仁、枣仁、柏子仁各10克,粳米60克,白糖15克,用武火煮沸30-40分钟,随早晚餐一同服用。
丹参饮:准备丹参30克,檀香6克,白糖15克,加入适量水,用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煮45-60分钟,取汁去渣,加入白糖调味即可,每日一剂,分三次服用。
(北京同仁堂王府井中医医院中医内科主治医师 杨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