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金风微凉,10月22日早上,安阳古城从梦中“苏醒”,渐渐热闹起来。
安阳古城位于安阳市区中心地带,始建于后魏天兴元年,增筑于宋景德三年,改筑于明洪武初年,东西长1700米,南北长1500米,面积约2.7平方公里。地势呈龟背形,城外有护城河,城内有马道。整个道路布局以北大街、中山街、南大街为中轴线,形成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的布局,现存文峰塔、高阁寺、彰德府城隍庙、韩王庙与昼锦堂等20余处全国、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200余处“三普”不可移动文物。
2018年7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全省首批15个历史文化街区名单,安阳古城仓巷街、城隍庙—高阁寺、西大街等3个历史文化街区名列其中,约占古城总面积的三分之一。随着三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复兴项目陆续推进,仓巷街、县前街等一条又一条老街逐渐复苏,再现芳华。
“安阳市将加大对古城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力度,做好活化利用文章,让老百姓在古城保护整治复兴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阳市委书记袁家健表示,近年来,安阳市委、市政府坚持“一盘棋”思想,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传承、创新性发展,将历史风貌提升与文化挖掘、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进一步擦亮千年古城金字招牌。
当天上午,记者来到在建的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项目现场。装载建筑材料的车辆穿行其间,工匠或忙着刷桐油、砌山墙,或忙着修屋顶、补房梁。
西大街曾是安阳古城东、南、西、北四条重要商业街之一,东起南大街,西至彰德路,全长约700米,传统街面整治面积约15282平方米(涉及沿街房屋约123栋,立面整治面积约5980平方米,屋顶修缮面积约9302平方米),公有用房修缮建筑面积约4500平方米。
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项目于今年8月启动,主要内容包括沿街立面整治、沿街屋顶修缮、公有建筑修缮等。项目整体完工后,将大幅扩展安阳古城历史街区的街面整治覆盖范围,进一步改善古城内居民的生活品质。
眼下,300余名施工人员在争分夺秒抢工期。目前,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成,施工进度已超过西大街街区保护提升项目总工程量的30%。
“生于这儿,长于这儿,实在是故园难舍。盼着完工后,老街居民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进一步提升,让留在这儿的居民生活越来越幸福。”全盛郑家老粉坊第12代传承人郑斌对记者说。
作为古城内传统建筑遗存最为密集的街区,西大街有清代建筑,也有民国时期的建筑等,建筑类型丰富多元,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随着保护传承意识逐渐增强,安阳市不断探索,努力留住老街传统格局,延续历史文脉,打造整体协调、和谐共生的古城风貌。
漫步百年老街,一些建筑已经完成修缮,青砖砌墙、青瓦覆顶,门窗隔扇式样繁多,木雕、砖雕精妙传神,老街新貌初现。一位工程技术人员指着一间正在修缮的老屋对记者说:“我们坚持‘一院一方案,一院一评审’,照图施工,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将能用的原有建筑拆下的瓦、砖、柱子等全都用上,尽量保持建筑物原貌。”
走进一处院落,丛丛翠竹倚墙而植,一院花树迎风摇曳,满目翠色,处处皆景。“玻璃罩保护起来的部分是建筑原有墙体,边缘则是修缮后的。对比之下,游客可以更清楚直观地感受到古街古建的沧桑与厚重。”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与设计科科长杨朝中介绍。
触摸老街的一砖一瓦,感受烟火氤氲的古城风韵,倾听着古建筑背后的传奇故事。40号院曾是德聚诚老店,124号院曾是中国银行旧址,118号院是民国居住建筑……短短的老街,说不尽的历史。
“比如这个院子,追溯历史,了解到它是民国时期大和恒面粉厂旧址。”杨朝中站在街边感慨,利用是最好的保护。一面上下雕花的影壁墙,一扇样式独特的六角门,一件精美的瓦当或山花构件,留住的是记忆,为老街增添了独特魅力。
走过历史。西大街两侧理发店、小饭馆、百货商店等多不胜数,车辆与行人络绎不绝,满是生活气息。“我20多岁就来西大街生活,以前晚饭后,大家都爱到鼓楼广场坐坐,如今年轻人越来越少,希望保护提升项目能留住老街繁华。”62岁的居民翟秀英充满期待。
曾经,西大街是古城商业中心。项目完工后,如何为老街注入新活力?
“‘古街区’与‘新业态’融合碰撞,是很多地方的成功经验。”杨朝中介绍,相关部门会在保护历史遗存基础上,延续传统商贸特色,将西大街打造成融合老业态复兴和新业态植入、传承历史风貌和古城格局的宜居、宜商、宜旅的文化街区。
“在这条街做生意20多年了,我已经准备好了新的店招与幌子,就等着开街呢!”一家商铺店主激动地说。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西大街东边的县前街和北边的仓巷街已是灯光闪烁、游人如织。数千年的安阳古城,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熠熠生辉。
安阳好(九之九)
安阳好,千古邺台都。
穗帐歌人春不见,金楼梦凤夜相呼。
辇路旧萦纡。
闲引望,漳水绕城隅。
暗有渔樵收故物,谁将宫殿点新图。
平野漫烟芜。
——宋·王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