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9日,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发布报告《文明交融论——基于突出特性与价值立场的中华文明新主张》。这一报告认为,文明交融论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代表的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新模式,展示人类文明发展的全新图景,标注人类文明追求的全新境界。
受访文博专家表示,中华文明在演进发展中自带交融基因,从古至今形成的交融哲学,彰显兼容并包、美美与共的恢宏气度。文明交融论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层规律,将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贡献融通天下的中国智慧。
中华文明一直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其对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物质贡献之一是玉器。
“以玉为证,良渚文明的发展,就是文明交融的一个很好体现。”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副院长黄莉说。
黄莉介绍,良渚文化的玉器制作技术,吸收了同时代其他文化元素,也对后来中国玉器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在夏、商、周时代的遗址中,曾发现源自良渚文化的玉器。良渚玉琮的覆盖范围北抵陕晋、南达广东、西北至甘青、西南到四川,可覆盖半个中国。
陶寺遗址的主体年代距今4300年至3900年,被很多考古学家认为是尧时期的都城。“陶寺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积极吸收各地先进文化因素,形成了一个文明共同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山西陶寺遗址考古领队高江涛说,陶寺社会既经历了文化的融合创新,又将先进文化传递给后世。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重大考古发现公布,三星堆文化成为新晋网红。“三星堆文化也是文明交融的一个生动例证。”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余健举例说,三星堆青铜器中的单翼铜铃,其造型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单翼素面铜铃极为相似,这一细节充分说明了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密切联系。
今年是秦始皇兵马俑正式考古发掘50周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李岗说,半个世纪来,以兵马俑为代表的秦陵文物和遗址考古成果可以实证,中华文明是在数千年的交流交融中形成了如此辉煌灿烂的成就。文明交融论准确总结了中华文明自带的交融基因,科学把握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规律。
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建新已在古丝绸之路上寻迹文化遗存20多年。他认为,文明交融论在展现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伟大历史的同时,也从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中高度凝练了中华文明新主张。文明交融论揭示不同文明只有和谐共生,才能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受访专家表示,文明交融论以其独特气度和文明境界,破解“文明冲突论”,超越“文明优越论”,反驳“历史终结论”,为改变文明冲突的世界提出了中国方案。
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说,甘肃简牍作为古丝绸之路开拓兴盛的历史见证,沉淀着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底蕴,丰富着中华文明的内涵与外延。抓住用好“一带一路”机遇,不断扩大简牍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以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能为人类文明和合共生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黄莉认为,在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尊重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发挥各自优秀的文化基因,文明交融论为世界人民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文明交融论倡导人类各种文明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会在传承、吸收、融合、创新的基础上,推动发展出更加辉煌的世界文化。
受访专家还说,作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国际公共产品,文明交融论坚持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必将推动世界各国开创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