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衍生品生意何以越做越火?
如今,汽车已不仅仅是一种代步工具,而是变成除了家和办公室以外的“第三生活空间”。随着汽车保有量的稳步增加,衍生品的发展空间广阔。因此,各方要抓住商机,不断创造衍生品消费新场景,在确保安全性、可靠性的前提下,为车主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体验。
趴在中控台上的可达鸭摆件,皮卡丘造型的头枕和腰靠,绘有杰尼龟图案的车载烧水壶……近日,辽宁大连消费者小徐告诉记者,今年5月,她在购入一辆新能源汽车后,对爱车进行了一番“装修”。“看着车里越来越漂亮,出门上班更有动力了。”小徐说。
近年来,“悦己经济”崛起,消费者选购商品时,除了关注实用性之外,也关注自身的情感需求和个性化体验。《工人日报》记者调查发现,这股风潮也刮到了汽车衍生品市场,尤以新能源汽车最为明显。小到挂件、玩偶、无线麦克风,大到车载冰箱、电饭煲,随着越来越多生活用品出现在车内,汽车变成了一个移动的“家”。
汽车衍生品备受车主青睐
购车之后,小徐解锁了不少新体验。前不久,为了跟闺蜜去郊区露营,她在网上购置了简易幕布、车载投影仪、电源适配器,精心打造了一个“私人移动影院”。
“我们白天在草地上野餐、做瑜伽,晚上回到车里,用烧水壶自制了奶茶,打开投影放起科幻大片,好不惬意!”小徐说,虽然这套设备的价格不便宜,但让自己的身心得到了放松,因此觉得很值。
对于经常出外景的摄影师王先生来说,车载冰箱是夏天必备的好物。
“有了冰箱之后,随时都能喝到冷饮,全家出去自驾游,还可以在冰箱里放一些水果、雪糕。”王先生告诉记者,他购买的冰箱容量为12L,直接插进点烟器口就能取电,使用起来很方便。
行业研究平台产业在线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压缩机车载冰箱销售规模达415万台,在冰箱冷柜产业各品类中遥遥领先,已经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记者在电商平台上检索发现,车载冰箱的价格少则一两百元,多则三四千元。此外,充电式车载胰岛素冷藏盒、“背奶妈妈”专用母乳冷藏箱等细分品类也销售火爆,有的商品销量已过万。
除了车载冰箱等大件,一些车载小商品也颇受欢迎,不少蔚来车主为车载智能助手NOMI购入了各式各样的帽子,让车辆更有个性。
此外,除了专营汽车用品的商家外,不少车企也纷纷跟进,推出带有品牌特色的衍生品。例如,小米汽车上线了前风挡遮阳伞、便携充放电枪、K歌麦克风等产品;小鹏汽车开发了车载香薰、冰箱、吸尘器等;理想汽车打造了副驾单人充气床垫、车载投影仪等产品。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表示,汽车已不仅仅是一种代步工具,而是变成除了家和办公室以外的“第三生活空间”,能满足出行、休闲、社交等多样化需求。
情绪价值引领消费新潮流
“衍生品市场的崛起,与汽车的新能源转型密切相关。”张翔告诉记者,一方面,燃油车的电瓶电压通常为12V,难以为冰箱、电饭煲等大件电器充电,而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包足够大,可以支撑更多电器运转。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往往空间更宽敞、配置更丰富,给热爱“装修”的消费者提供了发挥的空间。
从消费端来看,张翔表示,一方面,年轻消费者越来越看重“情绪价值”,愿意为“小确幸”买单。另一方面,自驾旅行、户外露营等成为生活新风尚,大家待在车里的时间越来越长,自然希望营造更舒适、温馨的环境。
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表示,一些商家捕捉到这股新潮流,积极布局衍生品新赛道。同时,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不少车企也开始在衍生品领域下功夫,希望以此吸引年轻消费者。
最近,小徐经常泡在“车友社区”里研究车品,跟其他车主交流“装修”心得。接下来,她还打算购入车载香薰和车身贴纸。“父母有时会唠叨,觉得我是多此一举,把车里搞得‘花里胡哨’。但对我来说,这也是表达自我和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小徐说。
统一的行业标准亟待建立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作为一个新兴领域,汽车衍生品增长势头良好,但也正在经历“成长的烦恼”。以车载产品中销量较高的车载冰箱为例,在相关商品的评论区,时常出现对质量问题的吐槽,例如噪声大、制冷效果差等。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还有消费者反映,自己购买的车载冰箱内部起火、冒出白烟,而商家却无法回答失火的原因,只表示需要更换电路板。当被质疑其产品存在安全隐患时,商家表示发生故障会自动断电,但实际上,从发现起火到手动断电,冰箱一直在运行。
业内人士分析称,目前,就车载家电来看,因为利润不够有吸引力,有经验的家电企业较少涉足这一领域,而且车载电器与家用电器在安全和性能方面的要求也不太一样,从业者都是在摸索中前进。
钟师告诉记者,汽车衍生品兴起的时间较短,不少品类尚未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这也导致消费纠纷时有发生。但随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相关问题有望得到解决。现阶段,商家应设立保修期、做好售后服务,入局的车企在这方面也要谨慎,避免质量瑕疵对品牌的伤害。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稳步增加,衍生品的发展空间广阔,各方要抓住商机。”张翔建议从业者瞄准需求,不断创造衍生品消费新场景,在确保安全性、可靠性的前提下,为车主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体验。
本报记者 陈曦
《工人日报》(2024年11月26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