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岁月 青山铭刻——走进红色经典教育基地辉县西平罗

2023-11-22 12:15:25 来源: 新乡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尚建军 郑胜玲

  一

  春天的太行山一片苍翠,苍翠间有杂花绽放。溪流,碧空,鸟鸣,微风,一切都是春天该有的模样。

  然而,这是1938年的春天,日寇的铁蹄已踏入这片土地。在南太行侯兆川,没有盎然的春意,没有芬芳的气息,四处弥漫的,是战火,是硝烟,是逃难的山民。

  侯兆川,俗称盘上,位于辉县市西北部的太行山上。这里连山四障,中间平旷,宛若城郭。过去连接山下的只有一条十八盘羊肠小道,旧有民谣:“登上十八盘,望见侯兆川;南有华岩岭,北有紫荆山;东有莲花不生藕,西有三湖不行船”。侯兆川是通往林县和山西陵川的咽喉要道,是一处人杰地灵的小盆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时间的坐标拨回到1938年4月10日的关王郊村。一个平常的日子,一个平凡的村子,却发生了一场惨烈的战斗。

  当日,驻扎在西平罗的国民党辉县第七区常备队奉命前往十八盘岭阻击日军北犯,午间行至关王郊村,休息吃饭。常备队刚刚组建,有70余人,大多是新人,有的是第一次摸枪,枪也多是老套筒。队伍里还有几位猎户,带着各自的猎枪、火药和弹粒葫芦入队。

  常备队不比正规军,对日军的装备没有概念,很多人连机枪、手榴弹长啥样都不知道,甚至都没听说过。午饭时,众人还嘻嘻哈哈,一边吃饭一边比划,说一会儿与日军干起来,要像砍瓜切菜一样,哪知饭后行军不久就与日军来了个遭遇战。

  日军有150余人,装备精良且作战经验丰富。常备队一时被打蒙了,好在队员们多是在山里长大,利用有利地形作掩护,个个打得坚决、勇敢。

  队伍里有郎姓三兄弟,人称“三只狼”,小井村人,弟兄三人都是猎户,平时打猎枪法很准。猎枪杀伤面大,给敌人造成很大威胁。

  然而,由于双方力量悬殊,且敌人机枪火力凶猛,开战不到半个小时,常备队就伤亡大半,但自始至终无人退缩,直到队长阵亡,无人指挥,少数活着的队员才各自逃去。战死的常备队队长叫赵大勇,“三只狼”的伤亡情况不知如何,没有记录。

  战斗结束后,日军丢下40多具尸体,拉走20多名伤员。日军之所以伤亡也如此惨重,是因为这是一场遭遇战,肉搏战,他们轻视了这支“民团”的勇猛。据关王郊村的老人讲述,死的日军里,有13人中的是猎枪弹。

  关王郊这场战斗,是日军自2月16日进犯辉县后第一次遭到重创,也是辉县抗日队伍伤亡最重的一次战斗。

  二

  1937年7月7日,是扎进每一位中国人心上的一根刺。这一天,日军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115师、120师、129师,分批从延安开赴山西抗日前线。129师师长刘伯承,率领全师9000余人,辗转在太行山区,与日军展开了持久的游击战。该师386旅旅长陈赓,更是活跃在辉县、获嘉、新乡、林县一带。陈赓曾将指挥部设置在西平罗,并以此为基点,向周边地区发出战斗指令,多次给日寇以痛击。

  西平罗,处于侯兆川的中心,是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重地。抗战爆发前夕,这里多种势力盘踞:国民党政府及其地方武装,地痞恶霸势力,名号繁杂的各路土匪,还有求自保的各村联庄会,都拥有自己的队伍,关系错综复杂。

  抗战伊始,一些地痞恶霸势力和土匪武装为了洗白,纷纷投靠国民党,并挂上团长、队长、司令等各种头衔。这些人的身份变了,但本性难改,依然干着土匪的勾当。这一时期,侯兆川周边的各种队伍建制、编制一片混沌,让史志官都无从下笔。

  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刚刚成立的中共太南特委派出一支武装力量到辉县侯兆川,开展游击战争。与此同时,由11人(后又增加5人)组成的八路军豫北工作团到达辉县,进驻西平罗。

  由于长期遭受国民党的打压,中国共产党在这里的群众基础十分薄弱。说八路军来这里打鬼子,周围群众一脸疑惑,“八路军是啥?”“就是以前的红军。”人们对红军也很陌生,除了听说过红军不征粮、不抓丁外,其他的也不知道了。

  八路军刚到侯兆川的时候,老百姓一看他们的穿戴和装备,心里就凉了半截,纷纷摇头说:“这和人家国军根本就没法比!”八路军每进驻一个地方,先打扫村头的庙宇,队伍住在庙里。有时晚上来清晨走,村民起床晚了,都不知道村里来过队伍。“气势上不中,太弱!”有村民说。

  三

  豫北工作团进驻西平罗后,队员深入到村村户户,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由于侯兆川交通不便,消息闭塞,以往,人们只看到过官兵如匪祸害百姓,很少有队伍能这样与他们面对面交谈。村民和队员谈着谈着就拉起了家常,谈着谈着心就热乎起来,谈着谈着就觉得与他们可亲近。

  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归结为两句话,一句是:中国共产党八路军是咱老百姓自己的队伍。另一句是:抗战到底,誓死不当亡国奴,将侵略者赶出中国。他们协助村子成立抗日自卫队,成立农救会,以各家藏起来的大刀、长矛、鸟枪、土炮为武器,开展军事训练。

  由于国民党看不上村村户户的“武装力量”,他们只想收编土匪恶霸等地方武装,所以,工作团的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不久,侯兆川的多数村庄都有了自己的抗日自卫队,青年纷纷参加了八路军。

  到这个时候,对于中国共产党、八路军,老百姓才由当初的半信半疑变成彻底信服。后来,凡是村里来了八路军,村民都会热情地问一句“吃了没”,纷纷往家里拽着让饭。看见年长的八路军,还要让烟,刚从嘴里拔出来的旱烟袋硬往人家嘴里塞。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根据战斗部署,八路军的一个团要在某个晚上赶到预定的伏击地点,阻击进犯的日伪部队。这天傍晚,分散驻扎的几个连队向伏击点行进,当一支部队行进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向一位路过此地的放羊老人核实路线。老人觉得,这个时候还往那么险要的地方赶,肯定要打仗,于是,他将头羊栓在路边的树上,说:“路不好走,我给你们带路!”

  返回三岔路口后,老人想着肯定还会有队伍过来。果然,没一会儿,又有一支队伍急匆匆赶来。老人上前说明情况,又主动将这支队伍送到伏击点。十几里山路,老人走了两个来回,等他赶着羊群回到家已是夜半时分。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八路军某连,炊事班做饭的大铁锅在战斗中被毁坏,这么大的铁锅只有辉县县城里有卖的,但这种铁锅属于日伪“军管”物品,根本买不到。乡亲们决定,自己给部队铸造一口大铁锅。

  一个村庄、两个村庄、几十个村庄、上百个村庄,除了锄头、犁、耙等必要的农具外,村民把家里的铁器全都贡献出来。那段时间,很多人家有门没门鼻儿、门搭儿,有秤杆没秤砣。

  可想而知,吃着这口大锅做出的饭菜的战士,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上战场,他们在战场上又会有什么样的斗志杀敌?如今,这口大铁锅被收藏在辉县市的一家展览馆里。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四

  “部队早六时(由林县娘娘庙)出发,我提前一个小时先走,赶至先头营。大路被水淹没甚多......到达南村时,仅十时。令部队在此造午膳,休息两小时,然后作战斗动员,准备十六时出发。

  我十二时率领各团团级干部及参谋和通信连先行,进至大佛殿708.4高地侦察地形。此地甚险要,仅一路在山峰间穿过,左折右转,当地人称其为十八盘,大有贵州娄山关之险。望远镜中,新乡、获嘉近在咫尺。

  十九时开始出发,我随先头连前进......到高庄,天已张开黑幕......四空的乌云、远远的雷电一步一步向我们逼来,但它们绝不能消磨我们的勇气。夜色如墨,对面不能辨别人物......田野间喧闹的蛙声虫声都听不见了,一切似乎都被雷震征服,那间断的闪电帮助我们不少......借着闪电的亮光,远看战士们急进的身影,像长蛇一般向前迈进......每一次闪电,就是我们跃进的时间,继发的雷声,仿佛为我们前进鼓乐,使我们这次进军更加壮观......

  向导告以目的地仅三十里地了,队伍顿时沉寂下来,静若无人,大家均预备一场格杀。

  战斗结果......袭入西、南两关,占领两小时,将伪军、伪区署、伪商会全部解决......百泉伪军大部于黄昏时撤走,一部由地洞逃脱。此次共获长枪五十余支,轻机枪一挺,俘获三十余人,毙敌数目总在二百以上。我亦伤亡二十余人。”(1938年7月21日)

  “拂晓,各部均按计划撤回高庄及其以南一带休息。所获俘虏中许多人未穿上衣,或者赤着脚,因为他们是在睡梦中仓皇应战,来不及穿着。看到他们的狼狈相,沿途群众均为之讥笑。”(1938年7月22日)

  这是1938年7月21日,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陈赓率部队夜袭辉县县城的情景,《陈赓日记》里有详细记录。《陈赓日记》的部分摘录,如今就誊写在西平罗陈赓抗日作战指挥部旧址的陈列室里。

  陈赓,出身将门,儒雅博学,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毕业,红军时期历任要职。出生于湖南湘乡的他,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日夜奔走在太行山上,指挥并参加了无数次战斗。如今,在侯兆川,乃至整个太行山上,到处都有关于他的神奇传说。

  五

  西平罗,对于中国共产党八路军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和情感。西平罗之所以被称为“豫北小延安”,下面这些历史就是最好的佐证。

  “七·七事变”后,辉县、汲县、新乡、获嘉等县相继沦陷,位于侯兆川的西平罗成为豫北国共两党指挥抗战的中心。1938年3月中旬,八路军129师386旅进驻西平罗,师长刘伯承亲自来到西平罗,部署袭击平汉、道清两条铁路的战役。此时,八路军豫北工作团也进驻西平罗,创建抗日根据地。5月,中共新辉获汲中心县委也在西平罗竖起抗日大旗,和豫北工作团、太南游击支队并肩作战。

  陈赓率部攻打辉县县城后,在西平罗进行了13天休整。师长刘伯承在这里住了9天。8月1日,八路军386旅在南平罗举行了盛大的“八一”纪念会,有1万余人参加。

  1939年1月,国民党实行“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政策,大肆迫害中共党员,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我党被迫退出西平罗,转至山西陵川沙场村。

  1939年10月,国民党河南省第十三专员公署由滑县迁移至西平罗,国民党豫北办事处也进驻西平罗。

  1940年3月9日,为解决九峰山匪患,华北抗日民军朱程部队进驻西平罗。随后,中心县委机关也从山西陵川武家湾迁回西平罗。

  1942年5月,国民党辉县县政府由尚庄迁移至西平罗。6月,由于日军进行大扫荡,并在司寨、金王庙扎下据点,国民党和我党驻西平罗各部门被迫转移。

  1943年,日伪军在西平罗崔姓地主家设立据点,建立了炮楼。4月30日,太行七分区3团将驻扎在西平罗的日伪军据点拔掉。9月,太行七分区3团进驻西平罗、北寨一带,开展对敌斗争。同年冬,辉县第二区在后庄成立,随后迁至西平罗。

  1944年3月,八路军太行三团、辉县抗日大队把日军赶出侯兆川。与此同时,中共辉县县委、辉县抗日民主政府分别从水寨窑、沙窑迁驻西平罗。

  1945年8月19日,辉县人民协同八路军收复了辉县县城后,中共辉县县委、辉县抗日民主政府进驻辉县县城。10月17日,国民党军队进攻辉县解放区,中共辉县县委、辉县民主政府重返西平罗,直至辉县县城解放后,才迁回县城。

  所以说,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拯救西平罗于水火之中并始终坚守的,永远是中国共产党和其领导的队伍。

  六

  还有一组数据我们更应该铭记:

  据不完全统计,日寇侵占辉县、获嘉、新乡三县的7年6个月零3天里,共杀害三县抗日军民47520余人,造成饥饿等非正常死亡24480余人,伤残19680人,关押21770余人,合计113460余人,占当时三县总人口的22.9%......

  三县军民在7年多的抗日斗争中,共击毙日军1148人,俘获517人,击毙伪军1626人,俘获3131人......

  两组数据,数字对比是那么悬殊,占着“地利”的我们,伤亡何至于如此惨重?

  如果你了解当时的恶劣环境,听听那些惨烈的战斗故事,再去西平罗抗战物品陈列室看一看,你就会知道,抗战期间,骨埋青山,血染长河,时时刻刻都在发生。

  在西平罗抗战物品陈列室里,有一支折断了的枪引人注目。此枪没有说明来历,但从折断的茬口判断,应该是遭到了强力撞击。或许当时枪里已没有子弹,战士与日军展开肉搏,拿枪砸向敌人的头部,碰到坚硬的钢盔而折断。细节不得而知,但肯定是一个英勇悲壮的故事。

  旁边的展柜里,一支步枪的背带让人停下脚步。由于长时间磨损,这条背带的中间部分几乎分离,只有几根丝缕牵连,由一小块破布缝裹而不使其断掉。

  听当地的老人讲,八路军都很和善,能试戴他们的军帽,能摸他们的枪支,但子弹袋是万万不能触碰的。后来才得知,抗战最艰难的时候,部队每名战士才发两颗子弹。为了不让外人看出他们的窘迫,也为了给自己增加信心,他们就将秸秆截成子弹长短,充填子弹袋,给外人以“弹足粮丰”的错觉。

  129师刚进太行山时,全师约9100人,但各种枪支加起来才5000多支,分到战士手中的子弹平均不到10发,其中还有六七发是用过后重新装填的二次弹。连师长刘伯承用的地图都是地理教科书,是中学课本。分管129师物资供应的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除了送来几车粮食,一支枪、一颗子弹也没给过。

  刘伯承在一次战前动员大会上讲:“我们的武器是不行,可不代表我们的脑子也不行啊。打仗可不能光靠武器,还得动脑筋。日本侵略者用长枪,长枪的优势是远距离射击,而我们有大刀和长矛,长处是近距离格斗。我们要想办法近距离与之交战,甚至抱住他,让他的枪拉不开栓,就让他毙命!”

  “近距离交战”,不就是肉搏吗?不就是用头颅、用身躯、用意志、用信念去打正义之战吗?这就不难理解抗战物品陈列室里有那么多折了的枪杆、豁了口的大刀、血迹早已风干了的长矛......

  在辉县抗日战争史上,不但记录了刘伯承、陈赓、皮定均等杰出抗日将领的英雄事迹,同时,还记录下陈溢三、郭长龄、璩子佩等“本土”平民英雄的不朽身影。

  七

  春天的太行山绚丽多彩,然而,走进西平罗,有两种颜色更为夺目:一种是红,另一种是黄。这是国旗的颜色,也是党旗的颜色。整个村庄,以红、黄两种颜色为底色,以建筑布局为单元,将太行山的“烽火岁月”,以彩绘和图解的形式一一记录。陈赓抗战指挥部旧址、中共新辉获汲中心县委旧址经过整修,重现原貌。街巷里,不时有参观团队经过并驻足,有机关团队,有企业团队,更多的是学生团队。

  有名的英雄被历史记载,但还有很多英雄没被记录,他们就是太行儿女。他们将粮食送往前线,自己却靠野菜充饥;他们将健壮的孩子交给部队,自己风烛残年独守老屋;他们用握惯农具的手拿起大刀长矛,驱逐贼寇,保卫家园,最终长眠在青山上——他们经年耕种、放牛、砍柴的青山上。

  西平罗,烽火岁月中的“小延安”,如今成为红色教育基地。这里,浓缩了该区域近8年的抗战历史,记录了太行军民誓死保卫家园的风雨历程。丰碑上,雕刻着英雄们的名字,有名的英雄,或是无名的英雄。

  英雄,都将被历史铭记,被人民铭记,被青山铭记!

责任编辑:王艺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