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去秋来,卫辉市后稻香村附近,共产主义渠和卫河相伴东流,平静如初。谈及月初与广大党员干部一起奋战防汛一线,2名“90后”干部——黄朝和李凌达,依然心潮起伏。
他俩均就职于卫辉市委办,黄朝生于1997年,李凌达比黄朝大2岁。同年入职的他们,在防汛抢险的危急时刻,冲在前、干在先,彰显出新时代年轻干部一心为民、青春无悔的担当精神。
他们是新乡年轻干部的优秀代表。
焦灼、劳累并感动着
以“汛”为令,闻“汛”而动。8月1日凌晨,顿坊店乡开始进水,黄朝随领导来到进水较早、积水较深的后稻香村,肩负联络协调工作的他,一头扎进群众转移安置工作。
8月2日中午,一夜未眠的黄朝随第五工作组将工作重点转移至共渠左堤。他一边接打电话保障物料供应及时,一边和大家一起装填沙袋、加固堤坝,忙到次日凌晨3时许。
8月3日上午,他又随领导赶到闫屯村和黄庄村抽排积水。
8月4日中午,持续高温、高强度工作的黄朝数次胸口发麻、头晕干呕。但眼见抽排积水到了关键时刻,机械、人员保障尤为重要,一天需要接打二三百个电话,他不想停、不能停也不敢停。他强忍病痛,蹲在路边,稍事休息,仍坚持工作,在田间地头来回奔波、调度。下午5时许,他全身发麻,手脚抽搐,随即被送往乡卫生院,经吸氧、输液后症状仍不见好转,后又转至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救治,医生诊断其为严重中暑。
住院期间,他不顾身体虚弱,坚持接打电话,保障工作交接到位。到了8月5日中午,通过疏通沟渠和3个抽水作业面不间断抽水作业,闫屯村和黄庄村农田积水已基本排清,他的心也终于可以彻底放下来,好好休息。
“有的干部跳进泥浆抢修管道,有的领导几天几夜连轴转,还有企业职工冒着酷暑前来支援......”“饭菜都夹到嘴边了,任务一来,就赶紧放下筷子,一连3次,才把这口饭吃到嘴里。作为联络员负责机械协调,我们一刻也不能停。”黄朝说,防汛一线的每时每刻,电话不断,高温炙烤,让他焦灼、劳累并感动着,更让他满怀激情,不言退却。
黄朝老家长垣,他在大学期间任学生干部,光荣入党,其父母也均为党员。他和妻子都在卫辉工作,对这片热土心怀特殊感情。他记得8月4日是妻子生日,就在赶赴防汛一线的前几天,还承诺妻子“好好陪你”。这次,经常失约的他果然没有失约,但不是他为妻子庆生,而是妻子陪在他的病床前......
当母亲得知儿子病倒在防汛一线时,心疼得落泪,但她作为老党员,也不忘嘱托一句:“好好干!”
科学研判抽排积水
千米之隔,同守大堤,黄朝的同事李凌达也奋战在防汛一线。
8月2日下午,他跟随第七组、第八组带队领导,和300多名党员干部、企业职工一起在共渠大堤牛厂桥段装填沙袋,短短2小时,装了数千袋,随时准备筑堤。
8月3日,他赶赴前稻香村,和大家一起开挖排水沟渠。他们蹚着积水,疏通沟渠,开辟排水口,忙到次日凌晨2时许。
根据汛情变化,而后,他又投身七片区任务最重的后稻香村,协调机械设备和人员,和大家一起用钩机开挖排水渠、用铲车推水除泥、用扫帚推水清扫,确保尽快排出积水。
在水利专家指导下,他帮助带队领导整合队伍,在村外,采取“一台机械+一家单位”方式开挖沟渠,采取“一台抽水泵+一名乡镇干部+一名村干部”方式抽排农田积水;在村内,第一时间堵住进水口,采取“铲车+人力”方式排除积水。
李凌达有2年驻村经历,积累了一定的农村工作和群众工作经验,在防汛一线,他耐心细致地向群众做好解释工作,并与当地干部共同研判,根据水情调整方案。
“人必须吃饱饭,机械也必须‘吃饱饭’。”1辆泵车、3辆船挖、4辆铲车、12台水泵、16台钩机,每台机械所处的位置、油耗量,以及什么时候加的油、什么时候该加油了,作业人员什么时候上的岗、什么时候该换人了,他都了然于胸,调度有方。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抽排积水任务,最大限度降低了秋粮损失。
李凌达是唐庄镇人。“我是听着吴金印书记的故事成长起来的。我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但我始终坚持以正式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他说,在卫辉市委办,“80后”“90后”是主力军,这次防汛,没有一个人甘愿落后。
为了防汛,他推后了婚纱照的拍摄,同在防汛工作岗位的未婚妻和“准岳父”给予了他最大的理解和支持。从防汛一线下来,他又立即投入紧张的日常工作,这几天也正和未婚妻筹划着周末的婚纱照拍摄。
山河无恙,因为有无数人慨然以赴。
以黄朝、李凌达为代表的优秀青年,还有千千万万个防汛一线的党员干部,他们的汗水与坚持,他们的勇敢与智慧,山河感受到了,人民感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