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 坚持守正创新 在技术赋能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系列文章之二

2023-06-13 11:33:35 来源: 新乡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拓深数字技术赋能,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

一、坚定文化自信,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根基

文化自信是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从其价值意义而论,文化自信是一种更为基础、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自信,它构成了国家和民族发展中的持久性的深沉力量,直接关乎国家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独立。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断绝,唯一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五千多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历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们涵括了中华民族最为根本的精神因子,表达着中华民族最为深层的精神意向,标志着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象征,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厚基础。

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河南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荟萃云集的文化大省。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既为河南省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题材和用之不竭的创意,也为河南省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供给了充足的文化自信力,而这也正是近年来河南广播电视台从《唐宫夜宴》一炮走红,到《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等“国风”节目屡屡火爆出圈的“流量密码”。在这些充满了国风气息的新潮节目中,人们不但可以观察盛唐时期令人眼花缭乱的“唐宫夜宴”,也可以聆听穿越千年而来的“贾湖骨笛”,还可以领略“洛神水赋”的绝世容颜。河南广播电视台国风节目的火爆出圈,究其根本原因,正在于河南广播电视台国风节目的创作人能秉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并将其融入节目创作的过程中,把准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和创新的方向,唱响了新时代的“中国风”和“国风潮”,满足了新时代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需求,以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展现出精美绝伦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传说,激发了观众对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喜爱之情。

二、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走深走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重在守正创新,激活传统,与时代共鸣。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坚持继承才能不断创新。文化的发展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基础之上的;同时,其发展又能进一步推动文化的继承。新时代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展现中华文化的永久魅力,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化不断铸就新的历史辉煌。文化传承和发展不能走向以古非今、因循守旧的复古、崇古之路,必须面向未来,既能答好时代之问,又能指引社会发展前进的正确方向。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结合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立足社会实践的新变化和新需要,用现代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演变和现代转型,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适应并服务于当代的文化和社会,积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和探索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做到既源于时代又超越时代,成为时代发展的指路明灯。

以河南省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为例,他12岁入梨园,与豫剧相依为命,已46个春秋。自2004年以颂“忠”的《程婴救孤》一炮打响之后,他接二连三地捧出倡“孝”的《清风亭上》、歌“节”的《苏武牧羊》和赞“义”的《义薄云天》。“忠孝节义”四部曲实现了李树建以豫剧新编历史剧诠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夙愿。李树建之可贵正在于他在思想上与时俱进,以可贵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敏锐感悟到豫剧理应承担起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理应让戏曲艺术成为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沃土。更为可贵的是,他坚持中华传统文化必须“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的实践路径。四部曲中,程婴忠必胜奸的精神深度、文化意蕴,张元秀善必胜恶的平民控诉、痛斥忤逆,苏武誓死报国的高风亮节、坚贞不屈,都打通了历史与现实。守正创新,才能创作出异彩纷呈的艺术精品。

三、拓深技术赋能,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表达形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的根、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传续的核心内容,而作为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科技,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条件。充分开发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如数字技术、虚拟VR、人工智能等,不仅可以抢救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而且还可以使得原本存在于典籍书册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活灵活现的相貌,恢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考察殷墟遗址时指出“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响应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安阳加快数字殷墟建设,推动实施数字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建设。坚持以“数”为媒,通过实施“全球甲骨文数字化建设工程”,搭建“殷契文渊”数据平台,运用三维数字扫描技术、计算机自动缀合技术等,助力甲骨文缀合、释读、研究和传承。安阳师范学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已完成“殷契文渊”数据平台三期建设,被业界称为甲骨学研究的里程碑,为甲骨学插上了数字化翅膀,实现了浩繁纷杂的甲骨文资料一键获取。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现代技术得以修复,不仅能给我们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让人们重新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加对历史文化的记忆。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开拓了平台和空间,提高了人们对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力和传播力。

科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使其焕发新生机。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的一大法宝。随着“文化+科技”跨越式发展演变,给优秀传统文化带来新的发展模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才能走得更远,并转化其自身的竞争力。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国节日系列特别节目扎根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以弘扬传统文化、讲好黄河故事为己任,将文化基因深植到内容创新之中,再以技术赋能传统文化,生动表达出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想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发展,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让科技点亮文化之光,让二者的融合创新发展产生更大效能。“文化+科技”将逐渐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两翼,不断展示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河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连晓龙)

责任编辑:王艺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