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抓住中原农谷建设重大机遇

2023-04-10 09:36:57 来源: 新乡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一)

人间四月天,中原奋进时。

一年前,省委、省政府发出了举全省之力在我市布局建设中原农谷的号令。一年来,省字号“一方案”“两意见”密集出台,全国两会期间,河南代表团提出3个全团建议,涉及中原农谷建设的占两个,全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暨中原农谷建设推进会在新乡召开……

从繁花灿烂的春天,到飞雪漫天的冬日,再到五彩斑斓的今天,一年来,建设中原农谷的步伐铿锵而坚实。神农种业实验室里,育种人日夜兼程,只为挑出“最靓的”种子;阡陌纵横的麦田,装载了数字大脑的百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生发着无限勃勃生机;北交所的钟声清脆而悠扬,为中原农谷首个农机装备企业而响;“尝鲜”预制菜、共谋新发展,2023中原农谷预制菜国际博览会暨产业发展论坛即将绽放。

使命在肩上!发展在催逼!春光在召唤!

如何深刻体悟省委战略意图?

如何准确理解中原农谷之于新乡跨越发展的现实及长远意义?

如何锚定目标、大战大干、形成合力,出成果、见成效?

行动上的坚定,源自思想上的清醒。建好中原农谷,呼唤我们要做创造性的执行者、全力以赴的行动派、务期必成的实干家!

(二)

环顾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在不确定中跌宕前行,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严峻挑战前所未有。察时代之变,顺大势而为,善谋者胜、远谋者兴,越是乱云飞渡,越要抓住能够从容的本末。建设现代化河南,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谋篇布局中原农谷,被赋予了非同寻常的战略意义。

——建设中原农谷是一项政治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全国1/10的粮食、1/4的小麦、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从这里出发,走向亿万家庭餐桌。这一组组数据见证了河南的贡献,彰显了中原大地乃国之粮仓、世人厨房的地位。对于一个拥有近亿人口的大省、14亿多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不仅是个战术问题,更是战略问题。

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农村。农业科技要自立自强,必须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打好种业翻身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让更多更好的“河南粮”装上中国碗。牢记领袖嘱托,着眼于现代化河南建设和乡村振兴全局,省委作出了在我市建设中原农谷的重要决策部署。这是省委赋予我们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举措。讲政治从来都是全面的而非片面的,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是无条件一以贯之的而非一时一地的。建好中原农谷,就是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具体体现,不能有丝毫模糊和动摇。

——建设中原农谷是一个重大机遇。一个地方的发展,自有科学规律与内在逻辑,时间常有但机遇不常有。机遇是什么?它是风口,是台阶,是决胜千里的高点。机遇相信什么?它青睐时不我待、舍我其谁、奋力出击,却从不相信懦弱、懈怠和眼泪。“南有航空港、北有中原农谷”,读懂省委、省政府作出的这一战略布局,才能悟出中原农谷之于新乡的意义。

从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仅仅加入了一个“港”字,就汇聚了航空制造与服务、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等八大产业。从2013年到2023年,十年空港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4.1%,实现了从“机场小镇”到“航空新城”的跃升,成为河南高水平开放的核心增长极。

这为建设中原农谷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我们要有虚怀若谷的胸襟,不仅要丰熟农业的百谷,更要深耕和挺立产业的众谷。

它是发展模式的嬗变。中原农谷的落位,它不同于其他流域性、城市群之类的战略,对于新乡而言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千载难逢的省之重大战略。“一核三区”既有核心,又有延展;既是对优势的再造,又是对补短板的换道;既是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战略,又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引擎,不仅能够引领5个县(区)、更带动全域高质量发展。

它是“技术+产业”的一体布局。现代农业是新技术、高科技、大数据赋能加持的产业,是生产、制造、服务深度融合的产业,零打碎敲做不大、目光短浅干不成。建设中原农谷,主攻的是种子、种苗、种畜(禽),关键靠科技创新,根本要有集群产业支撑。

大河左岸、郑州之北,走过13年风雨的平原示范区,区位优越、地位特殊,成为新乡南向发展的主阵地、郑新一体化的桥头堡,然而长期以来没有跳出“土地财政”的发展路径,没有摆脱“一房独大”的结构局面。原阳县、新乡县、延津县、获嘉县,多是农业大县但非产业强县。颠覆式、白热化的新一轮区域竞争下,老模式没有出路,旧思维赢不了新发展。

——建设中原农谷是一件系统工程。一个发动机,需要成千上万个零部件协同运行。

建设中原农谷同样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筑造工程,观念先行。系统观念之于中原农谷的意义在于,我们审视现实、解问题、重塑未来、推动发展,绝不能单打独斗,必须要有一种整体性视野,做到相互促进、齐头并进。建设中原农谷,不仅能够推动种业发展,更能够带动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现代化工等产业加快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对外开放平台建设;不仅能够倒逼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乡村建设等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提质增效,更能够助推乡村建设“1+5”行动、中原农业灌溉产业园建设向纵深挺进。

(三)

打开窗户看世界,前人的臂膀越是宽厚坚实,我们前行路的明灯就越多。

陕西杨凌,全国第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26年来一手抓技术攻关、一手抓产业推广,聚焦“药、菌、果、畜、蚕、蜂”,蹚出了一条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子。产业创新中心——“秦创原”农业板块,已集聚院士12名,与29家高校院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集聚各类技术创新平台126个。一周前,这里开工建设陕西省农作物种子繁育加工基地项目,旨在打造中国(旱区)种业硅谷。

海南三亚,4月1日迎来2023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南国热土,南繁硅谷,25个院士团队在这里开展育种创新,陵水、乐东配套服务区实现拎包入住,37家单位进驻生物育种专区。每年,来自全国29个省份的700多家科研单位、种子企业,共计8000多名科研人员汇聚在这里。10年来主要农作物国审品种达1345个,有86%的品种经过南繁培育。

打好种业翻身仗,实现种业从大到强、农业大省转向农业强省,压在我们肩头的是责任感;望杨凌、看南繁,充盈我们内心的是紧迫感;看基础、论支撑、观前景,摆在我们手上的是王牌优势。

从政策力度看,省委战略谋划,省政府成立“中原农谷”建设领导小组,3位省领导担纲挂帅,一年之内密集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其高规格配置前所未有,其政策力度前所未有。

从科技支撑看,我市涉农科研院所众多,拥有中国农科院万亩试验基地、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等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48家、院士工作站7家,具备较强的农业科技创新基础,小麦、水稻、棉花等主要农作物育种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矮抗58”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百农207”“新麦26”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从产业基础看,我市聚集了先正达、杜邦先锋、拜耳、中农发、牧原公司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种业巨头,茅台、中粮、正大、首农、鲁花、五得利、克明、百威等农业龙头企业建有生产基地或原料基地,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花溪科技”成为中原农谷农机装备产业首个上市企业。

从建设进度看,中原农谷核心区已入驻省级以上科研平台27个、中试基地10个、高校科研单位7家。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一期)建成启用,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开始筹建,神农种业实验室已搬迁入驻并全面开展科研工作,黄河实验室正在实施总投资100亿元的中国水道试验基地项目,先正达集团夏玉米研发中心、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中农发小麦良种繁育基地、河南大学抗逆改良试验基地、河南省水产种质资源库等正在加快推进。

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成高地、十年进入全球一流,这是省委、省政府为中原农谷定下的建设目标。战略对头,目标明确,路径清晰,只要经过风风火火战、一天当成两天干、两步并作一步跑,就一定能够快速抵达成功。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不回避这“声音”,才能搬掉前行路上的障碍。建设中原农谷是一个极其艰巨、极其繁重、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对照中央精神、省委部署和市委要求,对标先进标杆,照一照、看一看自身是否还存在贻误战机的等、看、靠思想,对标准化认识是清晰还是模糊,对数字化、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的认识是精准还是存有偏差,对资本运用的本领是娴熟还是生疏,等等。

特色要鲜明,技术要攻关,产业要隆起,中原农谷的建设过程注定是艰巨繁重的。那种等一等再干的思想、看一看再说的认知,是狭隘的,也是错误的。大机遇不能错过,好政策不能养懒汉,时与势要牢牢把握。谁认识到位,谁下手早,谁就能赢得先机,掌控发展的主动权。

(四)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我们必须严格按照时间表、任务书、施工图,以目光的敏锐度、视野的开阔度、思想的开放度、抓落实的力度,快速推进中原农谷建设。

要强化“融”的思维——

孱水出山,其源为矿,取火融之,为金银。这是物理层面的熔化。建设中原农谷,需要空间物理意义上、化学锻造意义上的双重“熔化”。

一则,思想上要主动真融。日月照亮天空,万物并育共生。今天的发展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一体,没有谁能偏安独守。中原农谷“一核三区”涉及一区、四县,但决不是其一域之机遇之责任。它是全域性的机遇、全市之责任。只有立足自身发展实际,深刻审视各地发展资源、产业禀赋,集中一切资源、力量和手段,打好“自身牌”,下好“一盘棋”,真正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原农谷这个“头号工程”。

二则,资源上要链式广融。我市拥有丰厚的科研资源,但如何让科研之花开出产业之果,至为关键的是要把资源整合到位。没有资源上、要素上的整合,就没有发展上的集聚度,就形成不了“拳头”之力。但整合并非简单的拼凑。既要把“农”字号高校院所实验室整合起来,更要把龙头企业的研发力量集中起来,还要把智慧平台、国资平台撬动起来,共同发挥“研发+”集聚集成效应。如果没有国企北大荒、国字号科研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国资平台、辉县市政府的共同发力,就难有中原智慧灌溉产业园的诞生,建设百万亩高标准农田也就缺少了本土产业这一环。

三则,产业上要链式深融。建设中原农谷,根本在于产业支撑。没有产业就没有根基。农谷在农,但决不局限于农。种业、种苗、种畜,医药、植保、动保、有机、无机,装备制造、数字化、网格化、智能化,等等,既是研发的重点,也是转化的要务,唯有形成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才能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激发和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链式效应。这不仅为建设中原农谷提供建设的产业支撑,也有助于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要强化“谋”的意识——

善谋者胜,远谋者兴。善谋事,会干事,才能干成事。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建设中原农谷亦是同理,要谋早、谋深、谋新、谋实。

中原农谷建设方案已出炉一年。如何构建“四梁八柱”,如何借助东风推进工作,如何一起转动研发、产业、基金、平台的轮子,无不需要进一步细化、深化、优化具体建设任务,无不需要增强多谋的意识、善谋的本领。譬如高标准农田建设,1.0版本只是田间基础设施的增添,而2.0版本则导入了全要素全流程体系化的智慧大脑。若没有对智慧农业的深入理解与深谋熟思,就难以迭代升级。

见事早,更要得计早、下手快。一要聚焦农谷建现代农业,推动小麦、花生、大豆、蔬菜等能转化、上规模,实现前端后端标准化;推动预制菜等特色产业上规模、塑品牌,推动星星散散的农机生产企业集群集约,迈向“专精特新”大产业。二要跳出农业抓工业、抓服务业,以园区促农谷、联县区、带全局。中原农谷需要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相融相长、耦合共生,需要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我市正谋划打造10平方公里的智能装备制造园区,既能贯通主城区,又能支撑农谷区域内联动发展,同时带动郑新一体化融合发展。

要锤炼“干”的本领——

纲举目张做好工作,是真抓实干,还是虚晃一枪,靠实绩说话,以结果论英雄,凭群众来阅卷。

要有市场的逻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企业创造财富,政府创造环境,企业最需要什么、最烦恼什么,无形之手不能替代有形之手,更不能乱伸手。我们要做的是搭好“桥”和造好“船”、当好“店小二”和护航员,让科学家和企业家从繁琐的、不必要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真正大胆创新、轻装上阵。

要善用资本的力量。项目如何上,平台怎么建,人才何以聚,是构筑中原农谷“四梁八柱”关键中的关键,说到底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要破解模式创新难的问题。当今时代的招商,早不是出市场、出土地、让税等老一套把式了。把基金这个盘子做起来、强起来,撬动其四两拨千斤的效应,深入开展资本招商、资源招商、产业园招商,则事半而功倍。这就呼唤我们要放大格局广招引、市县联动成一体、包装项目促发展。

要练就一仗接着一仗打的功夫。建设中原农谷既有一年、三年的任务,也有五年、十年的目标。“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建设中原农谷是一个全新的使命,如果知识不够、眼界不宽,如果意志不坚定、本领不高强,就难以交出优异的答卷。“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这就呼唤我们强化“朝受命夕饮冰”的事业心、“昼无为夜难寐”的责任感,把岗位当平台、把工作当事业,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朝一流努力,向最好看齐,争做示范引领的排头兵、雷厉风行的先行军。

岁月的长河,翻腾着澎湃的波涛;时代的琴弦,拨动着奋进的乐章。多年之后,当人们尽情领略中原农谷的绰约风姿,细细品味中原农谷的饕餮盛宴,那闪亮的奖章、无上的荣光定缀满今日探路者、奋斗者的胸膛。

中原农谷深情回馈新乡的,定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未来!(辛言)


责任编辑:李昕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