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莲鹤方壶 |
![]() |
莲鹤方壶(局部) |
![]() |
|
![]() |
莲鹤方壶(局部) |
![]() |
|
◆本报记者 郑广伟 张雷
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将于4月22日隆重举行。全面提升后的黄帝故里园区届时将全面开园,亮点之一便是系祖坛上一对3.3米高的“莲鹤方壶”模型居中而立。莲鹤方壶,诞生于春秋时期的郑国,觉醒于100年前的新郑。其出土两件,一件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件成为河南博物院首批镇院之宝。它是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也是国家一级文物,被誉为“壶中之王”“青铜时代的精神绝唱”。郭沫若为其命名,赞其“乃时代精神之一象征也”。那么,莲鹤方壶为何能成为国宝中的国宝?它有着怎样的美学特征、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为此,记者采访了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韩鼎。
>>区域文明互动的结晶
莲鹤方壶出土于河南新郑,正是《诗经·国风》中《郑风》歌唱的地方。这两件莲鹤方壶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河南博物院。它们被誉为考古和美学的杰作,也是春秋时代审美变迁的见证者。诞生于郑国的它们,身上为何会有龙形耳、虎形足、飞鹤、莲瓣等元素的烙印?韩鼎认为,这是区域文明互动的表现,是文化互鉴和文化融合的物化载体。
俯瞰莲鹤方壶,我们能看到10组双层并列的青铜莲花瓣肆意绽放。这些莲花瓣主要采用镂空的形式,并且用S形纹替换了波带纹。如果留心观察可以发现,壶盖的纹饰为常见于西周的窃曲纹,器身“一首双身”的龙纹常见于西周的铜壶之上。这些纹饰蕴含着郑国对西周青铜传统的传承。
此外,莲鹤方壶的纹饰还融入了不同地区的青铜文化因素。器顶上展翅欲飞的鹤应是源自晋国青铜传统,而两侧的顾首龙纹耳和器底的吐舌兽形足则更多体现了楚国青铜文化的特征。
韩鼎表示,有人因为该作品中出现的楚文化元素多些,就认为楚国文化对郑国的影响更大,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莲鹤方壶顶部展翅的仙鹤应是源自晋国的青铜传统,却是整器的点睛之笔。
在韩鼎看来,除了流畅的造型和精美的纹饰,莲鹤方壶之所以能成为镇院之宝,还在于它所体现的时代特征与文化互动。器型、盖上的窃曲纹、器身的双身龙纹等方面,体现了对西周青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器顶的鹤体现了晋国青铜传统的影响。而龙纹耳和兽形足则体现了楚国青铜文化因素。考虑到当时郑国处于晋、楚两大国之间,莲鹤方壶表现出两者对郑国的文化影响。器以载道,莲鹤方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文化格局与文化互动。
>>古人审美情趣的觉醒
商代,青铜器作为祭祀礼器是初民沟通人神、祖先的中介。西周时期,青铜器成了权力和等级的象征。如“列鼎制度”就是贵族确立严明等级的体现。各级贵族不同的用鼎数,实际上也规定了不同等级贵族所能享用的肉食珍馐的种类。但随着周王室的衰弱,“列鼎制度”逐步瓦解,如春秋中晚期新郑郑国祭祀遗址中用九鼎八簋,其实已僭用天子礼。在这种背景下,宗教、宗法的制约不再严酷,人们开始重视自身审美情趣的表达。
韩鼎认为,莲鹤方壶之所以精彩绝伦,也得益于青铜铸造工艺的进步与人们审美情趣的觉醒。器身的浑铸法、莲瓣的分铸法、龙形耳的焊接法,这些既有传统工艺,也有当时的新尝试,工艺层面上莲鹤方壶既有传承也有创新。而更重要的则是审美意象的表达。仙鹤、莲花是郑国先民把对自然的审美融入青铜造型的新尝试。之前,青铜器纹饰中鲜有植物。在莲鹤方壶上,人神中介、身份标志都不再是这件青铜器最核心的价值体现,对美的追求和表达,艺术价值的呈现,成为其最突出的特质。
>>让青铜文化“活”起来
作为从春秋流传至今的国宝级文物,莲鹤方壶被赋予丰富的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早在2018年1月5日,央视《如果国宝会说话》栏目第一季就对莲鹤方壶进行了报道,称其惊动了千年时光的碧波,是青铜时代的绝唱。新郑市人民政府、中共新郑市委宣传部、新郑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专门针对莲鹤方壶,联合打造了一首原创古风歌曲,该歌曲于2021年2月25日晚发布。
在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举办之际,莲鹤方壶再次引起世人关注。它被置于黄帝故里园区,成为本届拜祖大典的亮点之一。韩鼎认为,我们在学习和弘扬青铜文化时,要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来认识,并从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等角度全面挖掘其内涵,从而更好地还原器物本身的价值。
当谈及如何让年轻人更乐于了解如青铜器此类传统文化载体时。韩鼎表示:“这样的活动其实就是良好的契机,引导更多年轻人去了解青铜文化,参与相关的文创活动。同时,还应该站在年轻人的角度,了解当前最‘潮’的是什么,青少年最喜欢什么……除了目前的游学活动外,还可以在影视剧、动漫、游戏等文化产品中融入青铜文化因素,以期让年轻人对青铜器产生兴趣,由兴趣引导求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可见,想让文物“活起来”,关键在于关注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需求,让文物讲述真正的文明史、文物中国史,并通过潮流文化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