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现存苏轼碑刻

2023-04-13 11:00:33 来源: 大河网 评论:0 点击:  收藏

    ◀《醉翁亭记碑》(局部)拓片郑州博物馆藏

    ▶《游净居寺诗并叙碑》(局部)拓片

    ▲《苏门山涌金亭碑》(局部)拓片

 

    ◆张世科

    说到苏轼与河南的渊源,那可是不一般。这里不仅是其轰轰烈烈人生巡回演出的起点,更是其人生的安息地。千百年来,河南大地上究竟有多少由苏轼亲手书写的碑刻?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风云的荡涤,我们已无法具体统计。令人欣慰的是,仅现有碑刻而言,其数量和分量都是相当可观的。

    细数河南现存苏轼书写的碑刻,就不得不说大名鼎鼎的《醉翁亭记》。宋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应杭州守将刘季孙之邀,于十一月乙未,以真、行、草写成长卷,世称草书《醉翁亭记》。苏轼草书《醉翁亭记》写成之后,未经刻石便被人秘藏,得之者不轻易示人,因而长期不知去向。明时长卷为文渊阁大学士高拱所有,并命其家人刘巡为之刻石。之后,刘巡携石返乡,立于鄢陵刘氏家祠,于是便有了“鄢陵版”的《醉翁亭记碑》。

    清康熙壬申年(1692年),河南新郑高有闻(高拱族孙),依据家中藏本,用24块长60至90厘米,宽40厘米的青石进行再刻。是为“新郑版”的《醉翁亭记碑》,该刻石现由郑州博物馆珍藏。

    现存少林寺碑廊的《观世音菩萨造像碑》,据说是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镌刻的。后为避乱世,藏于影壁夹层,至清代方为世人发现。当时,观世音菩萨像背面还镌刻名家书法作品。因书法作品在碑阴,而菩萨像长期封存在石壁内侧,不为世人所知。清代初期,石壁坍塌,此石碑方显于世,遂以供奉。

    在原石之上,虚明法师于1192年书写了苏轼的诗句,从而使该刻石更加珍贵。

    据有关资料统计,苏轼一生曾8次经过商丘,留下了不少的诗词歌赋。比如1049年被贬岭南路过商丘时,因为大雨,宿睢县乾明寺手书了其旧作《洞庭春色赋》和《中山松醪赋》。遗憾的是,原有的碑刻已不存在。

    苏轼与辉县百泉的渊源,是颇值得一提的。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9月29日,秋高气爽,苏轼在共城柳县令的导游下,登上苏门山,细品孙登啸台,即兴作《啸台》诗一首,并游览了百泉湖。在卫源庙前的百泉亭(今灵源亭)下,柳县令请苏轼给百泉亭东的新亭题名,苏轼见亭下泉水涌出,日映如金,大书“苏门山涌金亭”六个大字,字径七八寸,后题“眉山苏轼”。在辉县百泉碑廊里,还有一通北宋崔白绘《布袋和尚真仪图碑》,其文字也是苏轼书写。

    信阳光山大苏山现存两通与苏轼有关的碑刻,为沈绍庆所刻。此人生卒年不详,仅知字子善,江苏昆山人,明嘉靖进士。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知光山县在位期间,勤于政务,关心民瘼,创建登龙阁,重修涑水书院,并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嘉靖丙辰年(1556年),沈绍庆亲临净居寺,重钩苏轼《游净居寺诗并叙碑》,该碑现为河南省级保护文物。

    现存该处的《游净居寺诗并叙碑》镌立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碑质白石,长方形,高120厘米,宽53厘米,厚11厘米。碑字行书,阴刻,共53行,满行11个字。内容为清光山令杨殿梓重刻苏轼诗的叙,并自跋于后。

    2008年上半年,洛阳文物工作者在一次基建抢救性发掘中发现北宋中期宰相富弼的墓志。志石140厘米见方,厚35厘米,全文7000多字。此墓志的志盖刻有“宋开府仪同三司守司徒致仕韩国公赠太尉谥文忠富公墓铭”的字样,是由司马光亲笔撰书的,为广大读者所不知道的是,《富弼神道碑》的碑文则是由苏轼撰写的。

    (作者系郑州金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李昕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