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小患者一起成长的成举森

2023-11-28 10:28:44 来源: 平原晚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成举森

□记者 陈曙光

  因为患者的特殊性,儿科一直被业内称为“哑科”。有句话叫“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是儿科”,可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的成举森医生则认为“金眼科银外科,金银不换是儿科”。对于儿科,成举森有着深厚的感情。

  2014年,成举森毕业于长春中医药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硕士研究生学位。次年7月,他应聘到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一附院)儿科工作至今。

  成举森喜欢儿科,更喜欢为孩子们解除病痛。有一些孩子自婴儿期就一直找他看病,现在有的已上幼儿园、小学,大一些的甚至都上初中了。

  “好久不见啊,成医生。俺不是来看病的,孩子说想您了,就带他来看看您。”在成举森坐诊时,经常会有家长带着孩子专程来看望他。孩子愿意和他做朋友,这源于他的好人缘。

  “看到孩子们的成长,听着稚嫩的学习汇报,我感到非常开心。”成举森说,这些年,与其说他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不如说他是和小患者们在一起成长,大家都是彼此的见证者。

  2021年5月1日,这天对成举森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一附院自这天起有了中医儿科门诊。成举森除了在病房正常轮值班,休息时间就在中医儿科门诊为孩子们看病。让他想不到的是,中医儿科异常受患者欢迎,几乎每次门诊他都要加班一两个小时,才能把病号看完。“有时候真的很累,一些家长特别心疼我,就把中午饭给我买好,让我非常感动和温暖。”成举森说,能为孩子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多累都值得。

  成举森读研究生时,他的导师曾告诉他,做好儿科医生就要多给孩子一味药,那就是“祝福”。

  一个浚县小男孩,自小体弱多病,2岁时就住过4次儿童重症监护室。重症监护室高额的医疗费用对于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后经人介绍,小男孩找到了成举森,之后再没有住过院。

  这个小男孩让成举森记忆深刻。之前,小男孩看病都是父母陪着过来的,但有一次是小男孩的舅舅和妈妈带着孩子来的。看病过程中,出于关心,成举森就问了一句:“孩子的父亲怎么没有来?”小男孩的妈妈听到后,突然就大哭起来。原来,小男孩的爸爸打工时在工地上出事故去世了。知道事情的缘由后,成举森很震惊,有些难以接受。几秒钟后,他稳定好情绪便郑重地给了家属一个承诺:“不管什么时候,孩子只要不舒服了,你们直接过来找我就行。”

  病人所关心的,就是他所关注的;病人感到痛苦且不易治愈的,就是他要加强研究和学习的。成举森说,如果患者找他看两次病吃几回药仍看不到明显效果,他就会感到非常自责,觉得有愧于病人的信任。

  救死扶伤的道路没有尽头,医生总是行走在解决问题和遇到新问题的道路上。在这条路上,虽充斥着酸甜苦辣,但成举森却始终给小患者以安慰、力量,帮助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与他们一起共渡难关。

  “你就是我们家的底气和依靠,找你看病特别放心。”这些年,由于患者家属的认可和口口相传,除了周边地区的患者来找成举森看病外,焦作、鹤壁、洛阳、南阳、郑州等地的患者也是慕名而来,甚至还有山东、湖北、上海、浙江等地的患者跨省求医。大家的认可,让成举森更忙了。虽然今年只有37岁,但同事们总打趣说他是一个忙起来脚不沾地儿的“老中医”。可不,因为长期加班熬夜,他的发际线在不断后移,人看起来也要比实际年龄成熟。

  在成举森诸多患者中,有不少小朋友把他作为偶像,立志将来也学中医,有的还效仿他的样子给家人号脉、听诊。有的小朋友一不舒服,就闹着找他看病,并表示非成叔叔不可。还有个鹤壁的小患者,8个月大时有6个月的时间都在住院,家人带着他更是在各大医院辗转,就在家属极度焦虑束手无策时,听人介绍找到了成举森。在成举森的治疗下,孩子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好。后来,孩子全家搬迁至福建,有次孩子间断发热、咳嗽一月有余,仍未得到治愈,这家人便又从福建搬回了鹤壁,仅仅为了方便找成举森看病。

  有人问为什么找他看病的小朋友和家长很多,成举森总是打趣说因为自己个子不高,在无形中拉近了和孩子们之间的纵向距离。其实,了解他的人都清楚,他博学、幽默而又不失童趣,且尊重每一个小患者,所以孩子们才愿意和他做朋友。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打造一个具有高水平的中医儿科,为孩子们提供专业的‘小儿针灸、小儿推拿、小儿外治’,为孩子们提供更为全面且准确的中医医疗服务。”对于未来,成举森充满了憧憬,且信心十足。

 
 

责任编辑:李昕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