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基层义诊的刘彩莉
□记者崔敬
5月8日,走进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新医一附院)中西医结合门诊,主任医师刘彩莉正在娴熟地号脉、耐心地问诊,温柔的话语让患者如沐春风。用望闻问切来辨病辨证,多年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经验,让刘彩莉成了“慢性子”,也让她的诊疗变得游刃有余。
刘彩莉是新医一附院中西医结合二病区副主任,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委,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优秀教师。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38年,尤其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肝胆病、胃肠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妇科疾病及内科疑难杂症。多年的淬炼,让她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教学能力。
望时有闻、闻时有问、问时有切,望闻问切才能确保诊断准确,辨证精确,用药准确。门诊中的刘彩莉对患者总是问得详细,把病因和治疗讲述得仔细,像拉家常一样让患者听懂、配合好。“常言道‘紧病慢先生’,患者着急,我却不能急。”面对个别心急的患者,她总是慢条斯理。
记者采访当日,两名男子背着八旬母亲冲进刘彩莉的门诊室。只见老人眉头紧锁,脸色蜡黄,直呼自己没有一点力气。经过询问,得知老人曾做过胃癌全切手术,且伴有糖尿病多年。刘彩莉通过血常规检查发现,老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全血细胞减少,已是重度贫血症状。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你母亲的身体状况就像没了油的汽车,随时可能危及生命,不能再耽误了!”此时的刘彩莉一改平常的“慢性子”,要求老人立即住院,先输血治疗纠正重度贫血症状,再进一步查明是消化道还是造血系统原因进行对症治疗。
医者父母心,刘彩莉最牵挂的总是患者的病情。她常说望闻问切的过程就是综合多维信息得到诊断,并给出诊疗方案。38年来,刘彩莉通过中西医综合治疗,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中医养生方面赢得了好口碑。她开的药方既经济又有疗效,这也让不少患者和家人追随她十余年之久。
38年里,刘彩莉熟读经典、坐诊、抄方,传承中医精华,在心中深埋下大医精诚的种子。在多年的临床一线工作中,她深刻体会到中西医各有所长,只有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才能最好地解决患者的病痛。
56岁的患者许先生(化名)因脑出血入院治疗,两个月后,他再次罹患心梗。西医本可以通过放支架、溶栓进行治疗,但心脏血管重度狭窄的许先生脑部血肿尚未完全吸收,不能进行溶栓,也不能使用抗凝药物。此时,刘彩莉再次发挥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专长,对许先生进行了半个多月的住院保守治疗。如今,许先生已经开启了崭新的康复生活。
今年年初,赵先生因新冠病毒感染严重形成白肺,在重症监护室治疗数日后有所好转。但因花费较高,赵先生选择了出院。听闻新医一附院国医堂新冠中医康复门诊正式开诊,坐着轮椅、背着氧气袋的赵先生找到了坐诊专家刘彩莉。
一人一症、一症一方、一人一策。刘彩莉认为,危重症患者、重症患者和中度、轻度患者不能使用同一种治疗方案。因此,她从清热解毒、补肺活血、宣肺平喘、止咳化痰等方面入手治疗赵先生的病症。在他连续服用中药一周后,肺部CT显示病灶逐渐吸收,身体状况逐渐好转。“现在我身体恢复得特别好,身上也有劲儿了!”赵先生复诊时感激地说。
作为中西医结合专家,38年里,刘彩莉以治病救人、培养后学为己任。作为河南省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中医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高血压病专业委员会常委,近年来,刘彩莉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著作两部,获厅级科技进步奖3项。
“中”与“西”不仅是地域,更是文化。不仅有碰撞,更有交融。“希望大众能摒弃对中医学的偏见,通过中西交融、优势互补,来取得最佳的疗效。”刘彩莉提醒,中医讲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大家要把治疗的关口前移,提前把疾病预防掉,更要树立“早发现早治疗”的健康意识,才能拥有良好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