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治国
柳岳继
辛文立
志愿军老兵之女张爱兰创建了“郑州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口述战争历史博物馆”。图为张爱兰为来博物馆参观学习的孩子们作讲解。受访者供图
张增德(右一)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和朝鲜人民一道共同抗击侵略者。新华社发(黎民 摄)
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一起欢庆战斗胜利(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编者按
70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经过三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今年7月27日,是朝鲜停战协议签订70周年纪念日。为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在全社会营造崇敬英雄、关爱老兵的氛围,本报采访一组志愿军功勋老兵模范典型及其亲友,听他们讲述抗美援朝中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
抗美援朝精神
●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
●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秦治国: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打胜仗
□本报记者 惠婷 周晓荷 本报通讯员 杨霖霖
7月24日,南阳市第一军队离休干部休养所,90岁的老人秦治国打开相册,轻声讲述着一段段往事。
一张黑白照片上,两个年轻小伙笑容灿烂。“这是1952年,我和师兄黄艾生入伍前照的合影,1个月后,我就去朝鲜了,那时才19岁……”老人的思绪,回到了70多年前。
1952年11月,秦治国搭乘的入朝列车刚刚驶过朝鲜新义州,就被敌人的炮弹炸成两截;列车有前后两个车头,被炸毁后,坐在前半截儿列车上的他就这样到了朝鲜。在朝鲜的那些日子里,为了躲避敌人,行军都是晚上摸黑进行,十分艰苦。
“印象最深的是强渡清川江。”老人回忆道,当时朝鲜已处于寒冬时节,夜间温度降到了零下二十五六摄氏度,战士们大多穿着衣服鞋子冲进江水之中,身子泡在水里,就像被针扎……过江后,大家继续前行。到天亮才发现,来朝鲜时发的新棉衣、新棉裤结冰后穿着来回摩擦,里面的棉花都露出来了。当时,运输线跟不上,吃的也就跟不上,“一把炒面一把雪”就是一顿饭。“即便这样艰苦,也没有一个战士抱怨,大家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打胜仗。”秦治国说。
炮火连天中,秦治国又偶遇了师兄黄艾生。“他从怀里掏出一张妻子抱着孩子的照片,对我说,‘如果我冲上去下不来,你就帮我把这张照片交给我的家人,告诉他们我没给他们丢人’。”说到这里,老人的语速慢了下来。
打那之后,秦治国再没见过黄艾生,后来回国辗转寻找,却得知师兄夫妇已经离世。秦治国说:“我见到了他的孩子,一起吃饭时,我把他托付给我的照片放大,摆在了酒桌上,恭恭敬敬端了杯酒,这才了却了一桩心事。”
经历过战争,更感恩生活。“现在的安稳幸福,是老战士们拼了命打下来的,要懂得珍惜。我一辈子听党的教导,也是这样教育我的子女后代的,我的四个孩子全部当过兵,都是共产党员。”秦治国翻看着子女的照片,骄傲地介绍着。
一张照片就是一段故事,诠释着老军人的赤子心、战友情和对党的无限忠诚。
如今,90岁高龄的老人仍不改本色。担任南阳军休一所军休干部管委会主任的秦治国,主动向上级申请放弃享受每月3600元护理补贴,第一个报名南阳市退役军人学雷锋志愿服务总队……他说:“只要党需要,我就向前冲。”
柳岳继:上甘岭阵地上的“花木兰”
□本报记者 刘海涛 徐东坡
7月23日,在郑州市东明路43号院,记者见到了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志愿军老兵柳岳继,她也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王芳的原型之一。
房间里,一幅幅抗美援朝时的老照片挂满了一面墙。谈起这些照片,柳岳继老人的思绪又回到了70多年前,年近90的她眼中闪着泪光。
1950年,年仅15岁的柳岳继瞒着家里偷偷参军,成了解放军第15军文工团的一员。参军不到一年,她就跟随部队上了朝鲜战场。那时她扎着小辫子,战友们亲切地称她为“小辫儿”。
战场上不只有歌声,在残酷的战争中,柳岳继学会了投手榴弹、射击和包扎。朝鲜的冬天寒冷漫长,年仅16岁的柳岳继双手被冻掉皮,两只脚的指甲也全部被冻掉,但依然坚守在前线。
在墙上,有一张柳岳继和战士们端着碗吃饺子的照片。1952年4月,志愿军第15军奉命接替平金淮地区的防御任务,柳岳继被分到第44师130团2连坚守的上甘岭右翼的西方山主峰阵地。前线条件艰苦,了解到战士们特别想吃顿饺子,柳岳继就号召大家一起挖野菜,她给大家包野菜饺子。恰逢130团团长来2连,见了她就说:“咱们主峰上有个‘花木兰’!”他用相机记录下了战士们开心吃饺子的画面。
“这些战士都牺牲了,只有十七八岁。”柳岳继老人哽咽地说。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团长下令让文工团的3位同志后撤,柳岳继3人坚决不走,留下来的她负责照顾伤员。
“很多战士出征时好好的,回来时已面目全非,分辨不出是谁,没法跟家人联系。”柳岳继说,她就在战士们衣服后面写上名字、年龄、家庭住址。
战斗期间,2连有个爆破班隐藏在敌人“鼻子”底下的暗堡内。柳岳继主动申请与小分队一起去送给养和弹药,可在他们准备返回时,一发炮弹击中了暗堡,洞口坍塌,副排长当场牺牲,另一名战友大腿被炸断,柳岳继用了3个急救包都止不住血。
“他太疼了,嘴唇都是紫的,明明受不了却不叫出来。”漫长的一夜,柳岳继饱含热泪轻轻哼唱着志愿军军歌,歌声成为战士们支撑下去的动力。
作为幸存者,如今柳岳继仍奔走各地宣讲抗美援朝的故事,她希望下一代能铭记英烈故事,传承英烈精神。
辛文立:炮火中行进的通讯兵
□本报记者 朱殿勇 王斌
“不用采访我,我不是什么英雄,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们,我只是做了一名战士应该做的……”7月26日,在温县县城的一个四合院里,面对记者的采访,92岁的辛文立这样说。
辛文立曾参与抗美援朝战争,在金城阻击战中因为功勋卓越荣立个人一等功。
1951年,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203师608团4连的一名通讯兵,20岁的辛文立奔赴战场,参加金城阻击战。当年10月15日,辛文立和战友们一起进入阵地。18日上午,敌人占领对面一座大山,辛文立接到任务前去探查敌情。此时,敌人正封锁我军前沿,4架飞机轮番轰炸,密集的炮火打得遍山是烟。辛文立冒着枪林弹雨爬了几百米就被敌人发觉,机关枪迫击炮一齐朝他打来,这反而让他了解了敌人的火力位置。根据辛文力的情报,我军暂时抵挡住了敌人的进攻。
18日下午,敌人援兵到来,且有坦克助阵,辛文立按照指导员指示和一名军械员一起,送信给离连部2公里的二排,机敏的他用两人轮番“掩护”的计策,过险坡、爬悬崖,两人浑身血肉模糊地爬到了二排,完成了任务。
晚上回到连队,得知一班有几名战友被困山下,辛文立按照连长的指示前去联络。其间,因为蹬翻了一块石头被敌人发觉,敌人用机枪疯狂朝他隐藏的地方扫射,致使躲在石头后面的辛文立左手负伤。随后,他佯装牺牲,等敌人撤离后,他则用嘴叼着绷带把伤口包扎好,爬回了连部。
返回连部不久,我军开始反击。战斗中,连长不幸中弹牺牲,辛文立也与20多个敌人狭路相逢。生死关头,他果断朝敌群扔出两颗手雷。随着两声巨响,10多个敌人翻了跟头,一挺机枪也被炸毁。当敌人集中火力再次向他发起攻击时,他机敏地从身边一道悬崖上翻身溜了下去,带着浑身伤痕,艰难地挪回营部。天亮后,辛文立不顾伤势严重,又往前线送了两次信。
在这次战斗中,辛文立不怕牺牲,机智勇猛,先后13次完成通讯任务,还多次参与救助伤员。金城阻击战后,他荣立一等功。
挥手告别老人,耳边似乎响起这样的旋律: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辛文立便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凡人英雄的一员。战事虽远,他们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永在。
张爱兰:为志愿军老兵筑起心灵之家
□本报记者 徐东坡
7月26日,在位于新乡黄河岸边的“郑州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口述战争历史博物馆”里,张爱兰正在为参观者介绍展柜里的展品和历史资料。
展柜里,一块泛黄的旧帆布非常引人注目,上面有一行模糊的字迹:抗美援朝战士张增德击落美军战机伞布一九五二年珍存。
张增德是张爱兰的父亲。在朝鲜战场上,张增德和陈春元同属高射机枪排,两人共用一挺高射机枪,一个射击,一个供弹。有一次,战场上敌机来袭,看到身边被炸伤、炸死的战友,张增德咬着牙对陈春元说:“咱们要为战友报仇,把美国佬的飞机给打下来!”
“等敌军飞机俯冲时,他们找准时机开火,把飞机打冒烟了。”张爱兰说。两人打下敌机后,把从美军降落伞上割下来的一块帆布一分为二,各拿一块留作纪念。
张增德和陈春元回国之后失去了联系。进入古稀之年,张增德越来越思念老战友,2008年夏天,张爱兰几经辗转找到陈春元远在武汉的家,可陈春元早已过世,张增德心痛得好几天茶饭不思。
如何解开父亲的心结?张爱兰和家人决定办一个志愿军老战士之家,为他们搭建一个沟通、交流、联络的平台。2009年,她和丈夫卖掉经营的超市,在郑州某小区租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办起“郑州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14年来,这里免费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军老战士、志愿军老战士子女和烈士家属,并对众多贫困或生病的志愿军老战士和烈士遗孀进行救助、慰问。张爱兰还多次组织志愿军老战士赴朝鲜为牺牲的战友扫墓。
“每一位老战士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我们要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多年来,张爱兰采取多种方式向志愿军老战士征集抗美援朝战争纪念物、烈士遗物500多件,发动专家学者和志愿者一起整理口述战争历史资料500万字、音视频档案3000多分钟、图片5000余张,建成“郑州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口述战争历史博物馆”。
而今,这家博物馆已成为中部战区官兵党史学习教育的基地之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郑州大学等数十家单位、院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
短评
铭记那群“最可爱的人”
□悦连城
舍我其谁报国志,碧血丹心爱国情。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正义旗帜,舍生忘死、浴血奋战,最终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70年来,斗转星移,中华大地发生的沧桑巨变举世瞩目,但伟大功勋不会被时间冲淡,铭记历史,就必须铭记那群“最可爱的人”。
抗美援朝战争,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1950年6月,美国纠集“联合国军”进行武装干涉,并派遣美海军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此后,侵朝美军越过三八线,直逼鸭绿江,把战火烧到我国境内。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书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这场伟大的战争中,闪耀着中原儿女的英雄身影。在前线,河南子弟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多人立功受奖;在后方,工人们把工厂当战场,农民踊跃交售“爱国粮”,广大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人士也积极为夺取战争胜利贡献力量,把深情厚意送到前线。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建功立业的新时代,让我们秉承先烈遗志、传承红色精神、砥砺初心使命,在全社会营造崇敬英雄、关爱老兵的氛围,创造更多人间奇迹,铸就新的时代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