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勇毅前行,与可怕的癌症频频过招儿,成为治疗妇科肿瘤的专家;
她心怀仁心,用精湛医术,为无数女性解除病痛、留住美丽;
她白衣逆行,星火驰援,以凡人之躯,参战新冠疫情阻击战。
26载从医路,市中心医院妇瘤科主任王倩青用实际行动、用柔弱双肩,跨越“为母则刚”,诠释“从医则刚”。
较量癌症
癌症无疑是健康的最大“杀手”,许多人谈癌色变。面对这个强大对手,自1996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市中心医院后,王倩青就开始主攻妇科恶性肿瘤的手术、放疗、化疗、生物免疫等综合治疗。
大医精诚,止于至善。王倩青身上有着对至高境界的不懈追求,更有悲悯天下的医者仁心。为了患者,不管多累,她仍会加班加点、全力以赴。常常,在吃饭时间,科室一个电话,她会立即放下碗筷;夜间休息,科室一个电话,她会立即起身离家;节假日期间,同事一声招呼,她会立即告别团聚的亲人……每当此时,她常说的一句话是:“我的病人需要我!”为此,她曾经创造了连续手术36个小时的超长记录,一个弱女子竟获得了“拼命三郎”称谓。
长期高强度工作,她曾患上了罕见的贲门失驰缓症,体重从原来的130斤暴瘦到80斤。她动了手术,为防止复发,医生专门交代以后必须放慢工作和生活节奏。但术后第四天,她又出现在了手术台上,嘴里还是常说的那句话:“我的病人需要我!”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随着医术日臻娴熟,王倩青从一名年轻医生,升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成为学科带头人,先后荣获教育部教研成果二等奖、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成果三等奖、市劳动模范等一连串荣誉。在王倩青带领下,市中心医院妇科肿瘤学科成为本市重点学科,获批河南省宫颈疾病诊疗医学重点实验室、市妇科肿瘤与盆底疾病重点实验室、市宫颈疾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河南省妇产科疾病(妇科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协同创新单位、市妇产医学中心等。
守护女性
众所周知,早期的癌症治疗,常常为了“保命”不仅创伤面大,还可能伤害其他器官。“治好了耳聋,却变成了哑巴,这对患者来说代价太大了!”如何缩小手术创伤、最大限度保护患者器官功能,成为王倩青又一个主攻方向。王倩青第一次接触单孔腹腔镜手术时非常震撼,这种技术术后患者零瘢痕、腹部完好如初,不仅避免了开腹手术对身体带来的创伤,也满足了女性爱美的需求。“为了患者,一定要掌握这个技术。”她说。
2018年对于王倩青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那一年,她参加了首届中美西点将才“V-NOTES”培训班,如饥似渴地学习、钻研、请教,结合病例研究手术方案。异于常人的艰辛努力和付出终于浇灌出成功之花。随着一个又一个瓶颈的突破,王倩青带领团队率先开展了亚洲首例“单孔腹腔镜髂耻韧带悬吊术”。目前,单孔腹腔镜手术已达2300例,日均10余台左右,位居全省第一,许多一线城市的患者慕名而来。此外,她还发明了单孔腹腔镜专利6项。
被王倩青优质手术所吸引,美国单孔腹腔镜推广大使关小明教授把中国巡讲的第一站选在了新乡,使更多同行有机会聆听高端讲座和经验交流,惠及更多患者。王倩青也应邀参加了在加拿大举办的第48届AAGL全球妇科微创大会,并进行了经验介绍,为单孔腹腔镜手术的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
白衣逆行
面对新冠疫情,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王倩青深感责任重大,在坚持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她毅然选择了逆向而行,带领同事冲锋在抗疫一线。面对异常严峻的疫情形势,他们以凡人之躯,铸造了抗疫的坚实防线。
99岁高龄的老母亲和年幼的孩子是王倩青最大的牵挂,但她顾不上这些,“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困难,但面对疫情,只能舍小家顾大家,因为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王倩青每天坚守在发热门诊一线,有时忙得连饭都没时间吃。每天下班回到宿舍,摘掉口罩,脱掉湿透的防护服,脸上深深的勒痕,曾感动无数人。她知道,自己也是血肉之躯,坚守发热门诊,风险很大,但是她更明白,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要冲锋在前。
老母亲思女心切,实在忍不住的时候,就让王倩青的哥哥开车到医院附近,远远指着外科大楼告诉老人:“您闺女就在楼上,正给别人看病呢,放心吧!”老母亲凝神远望,虽然不见女儿身影,但看见每个窗口都灯火通明,才能“心满意足”地回家。
工作的特殊性,让王倩青不能时时陪伴在家人身边,甚至不能给予他们应有的照顾和关心,“对病患,我问心无愧;对家人,我却愧疚万分,这就是忠孝不能两全吧!”
26年如一日,王倩青在平凡的岗位上,辛苦付出、执著探索,努力做一名好医生,用医术解除疾病之苦,用爱心点燃生命之火,把许多病患从死亡线上救回来。
为最大限度保护患者身体功能,她的“宫颈癌保留资助神经功能手术对性功能及直肠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曾获得河南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三等奖。如今,为帮助血液病及妇科肿瘤年轻女性患者保留生育功能,她正在向“卵巢冻存”医学高峰攀登,这项技术可以使冻存的卵巢在病人康复后,通过“种植”重获新生。
杏林春暖,苍生大医。王倩青对医德医术的追求,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