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虎成 代娟
▼裴寨新村今貌。裴龙德摄
习声回响 河南
“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加强地方优质品种保护,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统筹做好产业、科技、文化这篇大文章。”
□本报记者 李虎成 代娟
连续几天的晴暖春日,让中原大地更加生机勃勃。2月25日,河在位于豫北太行山脚下的河南新乡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乡村振兴产业园正在建设。
工地上,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叮嘱项目负责人牛志刚:“去年夏天暴雨形成的积水坑抓紧排水,土地平整、地面附属物清理、排水渠建设要加快……”
这个规划占地2000亩的乡村振兴产业园,将打造从育苗、种植、采收到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红薯产业链”。
村里的电商产业园里,村民杨海珍和同事,有的忙着给前一天的近千个酸辣粉和小面订单打包,有的负责把包裹送到来拉货的邮政快递车上。今年前两个月,该公司的电商订单已经超过800万元,是去年同期的2倍。
村口的服装产业园里,高端定制服饰企业禾合服饰正在赶制一批西装和羊绒大衣。企业负责人张伟告诉记者,今年,除高端定制外,公司还拓宽产品范围,打造个性化校服加工品牌,目前具备年产10万套产能,已收到10余所中小学的近万套校服订单。
裴寨村内,屋顶光伏项目正在整村推进。建成后,每年可发电350多万度,能给村集体增加将近200万元经济收入。
产业越来越多,链条越拉越长。这个小山村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加入乡村振兴的队列。“乡村振兴不是蹲墙根儿晒太阳等出来、想出来的,而是干出来、拼出来的。”裴春亮说,“今年全国两会我想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如今在裴寨,人有活儿干,活儿有人干,我们是越干越有奔头,越干越有劲儿!”
裴春亮回村担任村干部17个年头了。这些年来,他个人出资3000万元挖平荒山建设裴寨新村,让乡亲们全部免费住进新楼房。同时,他还带领村民架桥修路、打井引水、创办企业,将昔日的省级贫困村建设成为“全国文明村”。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裴寨村正在实施的第四个“五年规划”,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围绕乡村振兴“量身定制”了10项目标任务,涉及规划建设占地2000亩的裴寨乡村振兴产业园、200亩的裴寨智慧农业示范园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