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无声 芬芳桃李最关情 ——2021年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盘点

2022-01-06 11:03:12 来源: 大河网 评论:0 点击:  收藏
  本报记者 张保淑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21年见证了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步伐、新成就。这一年,我们大力加强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这一年,我们大力保障教师、学生等教育主体的权益,进一步调动他们教学和学习的积极性。这一年,我们持续促进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这一年,我们大力支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瞄准产业变革方向,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培养更多更优秀人才……让我们一起回望中国教育在2021年走过的非凡历程。

  规划纲要描绘新蓝图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2021年3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由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其中就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如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等进行了系统阐释和部署,这是根据中共中央相关建议制定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未来5年乃至到2035年中国教育的发展愿景和实现路径。

  《纲要》在第十三篇“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部分提出,把提升国民素质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体系,优化人口结构,拓展人口质量红利,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具体来说,《纲要》在以下五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深化教育改革。

  2021年也是教育领域一些专项规划实施的重要时间起点。11月3日,教育部研究制定的《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印发实施,这是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全面依法治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以此为契机,现代法治的思想和理念将在广大青少年心中更茁壮成长。12月14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和《“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计划》,推动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奋力开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期盼。

  推进教育评价改革

  加强教育督导问责

  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是中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宏伟目标。按照既定的目标和路径,中国教育评价改革在2021年持续推进。在高等教育评价方面,教育部于1月21日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在义务教育评价方面,教育部等六部门于3月1日印发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教育部于9月15日印发了《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2021年修订版)。在对地方政府教育评价方面,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于7月16日印发了《2021年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方案》

  教育评价是教育督导的手段,教育督导可以强化教育执法监督,加强政府对教育宏观管理,实现教育管理科学化。2021年,将“双减”(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和“五项管理”(即手机、睡眠、读物、作业、体质管理)督导作为“一号工程”,从监督角度不断发力、推动落实。十次督导,不如一次问责。长期以来,教育督导之所以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问责跟不上。9月1日,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出台的教育督导问责文件《教育督导问责办法》付诸实施,这是开启“教育督导2.0”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步。《教育督导问责办法》对约谈整改、资源调整、组织处理等作出规定,有利于实现教育督导与教育执法、纪检监察的联动,通过明确问责主体,规范问责方式,建立以问题为中心、以整改为目的,以公开为“利剑”的督导问责流程,推动树立督导权威。

  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

  携手育人相得益彰

  “双减”入选多个机构评选的2021年中国热词榜,关注度之高可见一斑。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存在的作业负担过重、校外培训负担过重,违背教育成长规律,培训机构无序扩张,冲击国家教育体系,培训乱象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等问题,有关方面出台实施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

  7月,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确立了“双减”的指导思想,其中包括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提出的目标是,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为此,《“双减”意见》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包括“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等。

  教育部将“双减”作为2021年部党组“一号工程”和教育督导的“一号工程”,将其作为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大民生工程,坚决把党中央要求落到实处。教育部会同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积极落实《“双减”意见》,发布了多个相关政策文件,其中包括《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材料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校外培训广告管控的通知》等20余个配套文件。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出台了关于加强作业管理、考试管理、课后服务、暑假托管的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学校减负提质。各地也纷纷行动起来,全面落实“双减”工作部署。经过各方不懈努力,全国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4%,培训市场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深化考试招生改革

  阳光招考促进公平

  推进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维护好高校招生的公平正义,是保障和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2021年,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继续深入推进,备受关注的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出台新举措。

  9月7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严格报考条件和资格审核、改进考试评价方式、提高文化成绩要求、完善招生录取机制、加大监督及违规查处力度等改革措施。其中多项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比如,“2024年起,高水平运动队考生文化考试成绩全部使用全国统一高考文化课考试成绩。专业测试全部纳入全国统考,由国家体育总局牵头组织实施,高校不再组织相关校考。”

  9月16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印发,提出到2024年,基本建立以统一高考为基础、省级专业考试为主体,依据高考文化成绩、专业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制度。该文件就改进专业考试方式、完善招生录取机制、强化监督管理机制等作出了系统性规定。此外,该文件明确表示,“2024年起,高校高水平艺术团不再从高校招生环节选拔。”

  关注健康加强体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

  推进“双减”,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的“减法”,与此同时,也要鼓励、帮助他们做好“加法”,增加对身心健康的关注度,增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丰富体育锻炼的内容。为此,教育部门联合相关部门在2021年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提出了相关指引和具有刚性约束力的规范要求。

  6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等联合下发《营养与健康学校建设指南》,就学校开展健康教育、保障食品安全和膳食营养、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卫生环境建设等作出指引,其中明确要求学校“设立由学校领导、后勤、工会和食堂管理等部门人员组成的营养与健康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学校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配备有资质的专(兼)职健康教育教师”。

  8月2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直面该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把全面提升学生健康素养纳入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目标和评价标准,深化学校健康教育改革,夯实学校卫生条件保障,构建高质量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在教育教学改革上,五部门要求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明确健康教育内容、落实课程课时要求、拓展健康教育渠道、保障食品营养健康、增加体育锻炼时间、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等。

  加强专业能力建设

  造就优秀教师队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建设一支规模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

  2021年,中国教育继续贯彻上述理念,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保障其权益和发展利益的同时,把提高教书育人的职业能力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启动实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优师计划”)、推进实施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培养高质量教师。印发《关于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规划部署“十四五”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工作。印发《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提升职业教育教师双师素质。

  值得称道的是,在新时代中国教育各领域改革发展向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中国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及时补“短板”。2001年,相关部门大力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实施中小学银龄教师讲学计划和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教师队伍建设迈向高水平。2021年9月,《关于深化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实验技术人才是推动科学技术研究和教学工作,加强科技实践与创新的重要力量。但是,相关职称制度长期存在制度体系不够健全、评价标准不够科学、评价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此次出台的政策文件,将形成覆盖全面、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的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将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规范“公参民”学校

  营造更公平办学环境

  9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付诸实施,通过规范地方政府、公办学校参与办学的行为,营造更加公平的办学环境。比如,修订后的条例规定,地方人民政府不得利用国有企业、公办教育资源举办或者参与举办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学校,除实施职业教育的公办学校外,其他公办学校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营利性民办学校。为了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修订后的条例进一步明确了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包括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用地保障等。

  鉴于“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公参民”)诱发了诸多矛盾和问题,同时也是为了落实上述新修订的条例要求,教育部等八部门于7月8日下发《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对“公参民”学校进行专项规范,严格界定了学校范围主要包括的三种类别,对公有教育资源使用、招生行为等均进行了规范。

  规范“公参民”学校工作着眼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维护教育公平性和公益性,让人民群众享受更优质教育资源,切实减轻家庭的教育负担,缓解教育焦虑。相关政策既表现出目标的坚定性,也充分考虑到现实状况的复杂性、多样性,要求“各地要因地制宜、审慎推进,一省一方案,理顺体制机制,实现平稳过渡”。

  送出职教政策礼包

  助力广大青年成才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2021年,职业教育发展迎来重要机遇,党和政府为广大职教工作者、职教学生等送来沉甸甸的政策大礼包。

  第一季度,三个职业教育重磅文件下发,分别是《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和《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前两个文件在总结试点经验做法、征求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校和专业设置条件与要求、设置程序、设置指导与监督等作出了规定。比如,规定“设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需有详实的专业设置可行性报告”。后者是完成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全面修(制)订的成果,共设置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349个专业。2021年,全国高职专业点超过12万个,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

  第二、第三季度,中国职教领域各发生一件大事,即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和《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发,从宏观角度谋划、部署中国职教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路径,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

  适应发展趋势潮流

  大力服务国家战略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这就要求中国教育进一步强化国家使命导向,围绕重要学科和创新方向,进行战略性布局。2021年,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中国教育继续求新求变。

  为破解芯片领域遭遇的“卡脖子”问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于1月中旬公布增设“交叉学科”为新的“学科门类”,并在该学科门类下设立两个一级学科,“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名列其中。

  此举旨在构建支撑集成电路产业高速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从数量和质量上培养出满足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人才,为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面临的高端人才“瓶颈”。

  为加快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近年来,教育部大力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简称“拔尖计划”)2.0。教育部从2019年到2021年布局建设288个基础理科、基础医科、基础文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是探索形成拔尖人才培养“中国方案”迈出的重要一步。

  在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之后,中国教育向乡村振兴目标挺进。4月30日,教育部等四部门下发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要求巩固义务教育有保障成果,健全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帮扶机制,统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教育工作。

  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1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在此3天前,新修订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规定》以教育部令的形式公布并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意见》开宗明义指出,语言文字事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特点,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

  《意见》提出,到2025年,普通话在全国普及率达到85%;到2035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更全面、更充分,普通话在民族地区、农村地区的普及率显著提高,基本实现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此,《意见》规定,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快推进语言文字基础能力建设,切实增强国家语言文字服务能力,积极推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发展,大力提升中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全球有2500万人学习中文,4000万人次参加各类中文考试。为满足中文学习的国际需求,7月1日,中国首个面向外国中文学习者、全面描绘评价学习者中文语言技能和水平的规范标准《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付诸实施,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责任编辑:王艺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