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品应是“日用品”而非“稀缺品”

2022-05-07 11:32:30 来源: 光明网 评论:0 点击:  收藏
  这个春天,文艺领域有很多高光时刻、高燃瞬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以空灵、浪漫、唯美的艺术构思和美学特质,彰显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运动之美,“中国式浪漫”震撼国人、惊艳世界;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延续第一部的热血豪情,独特的叙事视角、丰富的视觉元素、真挚的情感表达引发观众同心共鸣;央视虎年春晚舞台上,舞蹈《只此青绿》实现“破圈”传播,观众纷纷被如诗如梦的无垠山河陶醉了、美哭了;今年清明节,河南卫视节目《2022清明奇妙游》延续以往创作特色,再现宋代雅致之美,多个话题冲上热搜榜,网友盛赞这个节目“承包了整个春天”。

  这个春天,还有一部不得不提的作品,陪伴无数个家庭度过惬意的夜晚。电视剧《人世间》通过周家三代人,呈现了充满着人间烟火、喜怒哀乐的生活,展现着普通生活中的情义和正直,令观众不断从中收获感动、震撼,收获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信心。电视剧收官时,创下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近5年电视剧最高收视率,目前已累计超4亿受众观看。

  优秀文艺作品扎堆出现,反映的是创作观的转变。文艺领域已经形成共识:只有站得住身的作品,才能在市场的大潮中稳得住神,才能在艺术的发展中立得住脚,才能在观众的心目中扎得下根。一切靠作品说话,演技才是金字招牌。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受资本和市场裹挟,一些文艺作品追逐快餐式消费,迷醉于挣“快钱”“热钱”,无视创作规律,无视作品质量,制造了一些“文艺垃圾”“文化泡沫”“娱乐噪音”,然后靠流量明星、病态营销“续命”“保值”,但终究经不住市场考验,大浪淘沙之后,只能在人们的吐槽声中黯然退场。有关部门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大力革除文娱领域违法失德之风和创作乱象,目的就是为文艺创作营造风清气正、海晏河清的环境,让好作品脱颖而出,让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去年年末,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重要讲话道出文艺创作固有法则:文艺创作是艰辛的创造性工作。练就高超艺术水平非朝夕之功,需要专心致志、朝乾夕惕、久久为功。如果只想走捷径、求速成、逐虚名,幻想一夜成名,追逐一夜暴富,最终只能是过眼云烟。

  好作品是磨出来的,不是“炒”出来的。《长津湖之水门桥》是囿于篇幅关系从《长津湖》的原初构架中拆分而出的,但创作团队并未满足已有的“功劳簿”,而是对影片的叙事、表演、视效进行深度打磨。不仅每一个人物造型、行为、情感的设计至少做了10轮以上的测试,用上千幅的图纸固定下来,而且集合了全球100多家视效公司为影片的影像画面保驾护航,这才有了第二部的成功,破除了“续集必烂”的创作魔咒。

  导演李路在创作《人世间》时,坚持“慢工出细活”,花3年时间打磨剧本。进入创作阶段,围读剧本是剧组铁打不动的要求。拍摄一天下来,二三十个人聚在一起读剧本是常态,有时读半集,有时读两集,不对的地方随时停下来,退回去再重来。一次次围读剧本,演员一次次进入人物。李路一贯坚持的信条是,做内容,就得真心付出、扎扎实实,观众不会拒绝滚烫、真诚的作品,“我们现在的作品是跟全世界最优秀的作品同台竞技,你的理念内涵、制作水准如何,观众一眼就能看穿。没有真东西,想糊弄观众,不可能”。

  每部优秀作品出现,都会引起观众的狂欢,一方面是好作品需要被肯定、值得受嘉奖,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我们这个时代,好作品还是“稀缺品”,而不是“日用品”。当今,波澜壮阔的时代,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关键看我们如何用契合时代表达的方法去剪裁、去缝制,如何用符合艺术规律的手段去加工、去创新。文艺工作者应心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专业的赤诚之心,下真功夫、练真本事、求真名声。(江 苇)

责任编辑:王艺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