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中国古代农耕文明

2022-04-02 11:41:38 来源: 光明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但是,相当一个时期以来,学术界对于中国农耕文明缺少应有关注,既有的研究也多注重其原始性、落后性、保守性等等,未能深入发掘其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与意义。由商务印书馆所推出的马新教授的新著《中国古代村落形态研究》和《中国古代村落文化研究》,以中国式话语体系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进行建构,取得了一系列新知,也尝试回答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发展史上若干关键性问题。

  比如,关于村落在中国文明起源中的地位问题。来自西方的文明起源理论把城市作为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忽视村落的地位与作用,这与中国文明起源的实际并不相符。作者提出,中国文明起源的过程既是城市与村落分离的过程,也是城市与村落所共同构建的方国共同体成长的过程,村落在文明起源中同样具有标志性意义。

  又如,以往的研究多关注城市文明的引领性和农耕文明的落后性。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村落具有很强的连续性,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持久、最为稳定的社会单元与聚落单元,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基点和基本构成。其中所涵养、传承、生发的农耕文明筑就了中国历史的昌盛,为当今社会留下了丰厚的农耕文化遗产。

  再如,关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基因问题。以往的研究多认为古代村落中弥漫着小生产者的“封闭”,“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农民就是“一盘散沙”。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村落自产生起,便有着较强的共同体特征,在长期传承发展中,村落中的公共活动与公共事务一直较为丰富,既有祭社、祭神、驱傩、求雨、腊祭等祭祀活动,又有修路、架桥、凿井、建房等公共事务,还有春节、上元、清明、端午、中秋等各种各样的节庆娱乐。由此造就了古代村落文化中的合作意识与集体精神。中国古代村落文化中还充满着浓厚的乡邻之情,浸润在村落日常中的邻里守望,不仅是一种伦理要求,更是村民精神与实际生存的需要。村落中所凝聚传承的这些传统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基因所在,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特色。

  另如,在近代化进程中村落的命运与价值问题。以往的研究多从西方历史的角度出发,认为近代化进程必然是村落的衰退和城市的扩张。作者则提出,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村落始终是城乡一体社会结构中的基础,是与城市共存的基本聚落单位,以及人们的精神家园。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可以通过城市化来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则必须以乡村振兴为基础,必须是城乡融合发展,共同繁荣的现代化。

  在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研究中,作者充分借鉴了中国传统哲学与人文思辨的传统,这与中国传统社会的整体性是一致的。中国传统社会的多元性与兼容性,是套用西方学术理论范式所难以解读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马新教授从整体性出发,把握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有特定的学术意义与价值。

  (作者:王和,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王艺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