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承载乡愁的热土上建设诗意家园

2022-03-03 10:52:59 来源: 光明网 评论:0 点击:  收藏
在承载乡愁的热土上建设诗意家园

——从系列纪录片《记住乡愁》(第八季)看新时代新农村

俞虹(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

  系列纪录片《记住乡愁》(第八季)推出乡村振兴系列,通过“一村一品、一村一策”的节目架构,记录当代中国乡村风貌,讲述乡村振兴故事,展现人们在承载乡愁的热土上建设诗意家园的过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笔者重点关注了《记住乡愁》聚焦的三个村落:位于湖北省安陆市西部的钱冲村、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孤山镇所辖的自然海岛渔村大鹿岛村,以及河北省武强县周窝村。节目通过充满诚意的记录,在主题视野、中华传统文化与新时期精神的传承等诸方面都呈现出高品质的追求与探索。

  主题的升华与深化

  《记住乡愁》在2022年之前的主题选择更多倾向于强调“乡愁”的记录式回忆与情感缅怀。在这种情感驱动中,创造了唯美与略带愁绪的记录基调。

  而在2022年开始的乡村振兴系列中,饶有趣味地呈现了另一种对于“乡愁”的解读。“乡愁”已经转化成人们建设故乡的热情。纪录片以“走出去”的姿态塑造了站在时代潮头的新农村和新农人的形象。纪录片新的基调也产生了新的风格形式,实现了纪录片时空与主题的双向互动,调动了观众的参与度与感知力。

  钱冲村人在面临市场机遇与个体生存挑战时,勇于面对困难,拓宽发展思路,通过推动旅游业振兴,保护了生命之树——银杏树,同时吸引了曾经出门打工的年轻人回来振兴故乡。大鹿岛村人在上世纪80年代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他们面对着无边大海,传承着民族英雄邓世昌的精神。强烈的发展渴望使他们建立起中国最大的沙蚬养殖基地。周窝村的“乡愁”主题尤为令人惊艳。“音乐敲响幸福门”,周窝村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在年画传统与乐器产业的带动下,建立了新的精神世界——音乐的世界,将物质世界的能量能动地转化为精神的音符,创造了“乡愁”的新乐章。节目通过对中国村落的真实记录与描述,超越“乡愁”主题旧有模式,整体风格呈现着鲜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着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中国农民勇立时代潮头的新形象。

  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传承与传播

  在关于三个村庄乡村振兴发展的记录中,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在这里,中华文脉以不同的符号模式出现在纪录片中,成为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自然村落发展变化的“情结”标志。

  钱冲村的银杏树、大鹿岛村的大海、周窝村的年画与乐器。在中国文化中,人们爱把树比作家族和家庭。钱冲村的银杏树,与其说在自然中生长,不如说是在钱冲村人民的精神空间中扎根并枝繁叶茂。银杏树超越了本身物的价值,走向更为深邃的中华民族的价值信仰与伦理道德领域。大鹿岛村村民世代面对着大海。从某种层面上,大海意味着一个神秘莫测的未知世界,大海在中华民族传统观念中,与家国安定息息相关,在未知而浩渺的自然面前,大鹿岛村人用邓世昌的英雄主义精神面对世界——“闯海”。这种行为方式不仅成为大鹿岛村村民的人格基石,更是家国情怀在当下的表达。周窝村人是坚定而浪漫的。在坚实的土地之上,在各种北方面食的烟火之中,他们生产乐器、学习乐器、组织乐队、参加演出……并用传统年画与西洋乐器谱写生活的诗篇。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重建构

  从摆脱贫困到乡村振兴是一条特别重要的农村改革路径。这里的乡村振兴包含着人类对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建构,是中华民族创造性的集中体现。钱冲村、大鹿岛村和周窝村通过不同的发展道路实现着乡村振兴。这种振兴不仅是物质生活条件的提升,而且是精神世界的充盈。在钱冲村,当银杏果一度成为“硬通货”的时候,年轻人纷纷出门打工,留守在村落古树下的村民则守护着银杏树。在机遇与挑战面前,人们既对自然充满敬畏,又在寻求创新发展之路。在大鹿岛村,“大海深处有良田”。在新的经济形态与全球化境遇中,大鹿岛村创造了惊人的物质奇迹,同时也守护着田园牧歌般的精神家园。周窝村创造的精神世界繁花似锦。不管物质生活如何变迁,他们依然可以随时吹奏一曲萨克斯。

  纪录片充分展现了在乡村振兴之路上人们如何大步迈向自己向往的生活,走向充满诗意的生活。展示着新时代中国人的个体经验与整体形象,同时也展示着坚定而伟大的国家形象,传播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精神理念。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03日 09版)

责任编辑:王艺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