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协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指引下,努力开拓书法艺术的活动场域,不仅通过送文化下乡等坚持文化惠民,通过“翰墨薪传工程”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等积极推进书法教育普及,而且创新书法展览机制,全面推动书法创作与生活、与人民的结合。2019年,中国文联和中国书协举办“中国力量——全国扶贫大展”,要求参展书法家到一线采集当地或者本行业的扶贫故事并撰写文稿,然后以书法的形式加以表现。原本一瓶墨、一张纸、一支笔、几方印就能完成的书法创作场域,被大大拓宽了。这是一个通过生活体验激发内心情感的过程,更是“生活—文章—笔墨”三者相互碰撞、交流以至融通的过程,书法因此不再只是个体的笔墨游戏,也不再只是传统书风的当代复刻,而是面向生活、面对人民的新感受和新笔墨的生成。虽然我们不能保证参与其中的每一位书法家都能够迅速突破自我,但整体性的创作导向却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和社会反响。笔者有幸参与了整个策展过程,充分感受到了这种拓宽所带来的变化。
反观书法史,不难发现,扎根生活正是书法艺术所以成为民族文化瑰宝的根本原因之一。书法时时刻刻与人民的生活融于一体,碑榜、联匾、尺牍、文稿、招牌、书籍等都产生于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之中。生活离不开文字,而只要有文字,就有书法艺术发挥光彩的空间。历代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无不具有深刻的生活内涵,或典型地展现某一群体、个体与时代相激荡的命运和情感,如《兰亭序》《祭侄文稿》和《黄州寒食诗帖》,或集中地展现某一时代某一类型生活的印记和精神,如先秦金文、汉代简牍和北朝碑刻。即使在电子化的今天,历代经典书法和当代书家的创造,如柳体、舒体、启功体,经过数字化,也正闪耀于各种屏幕之上。
弘扬书法的历史传统,创造新时代的笔墨辉煌,使书法切时如需,永在于生活,书法家应有作为,也大有可为。
(作者:叶培贵,为中国书协副主席、北京市书协主席、首都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