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长城汽车披露3月份销量数据,自主品牌3月份销量排名明朗。其中,长安汽车3月份以236104辆夺取冠军,比亚迪与吉利汽车分别实现104338辆和101166辆,位列第二名和第三名,长城汽车以100930辆排在第四名。
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麒牧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谈道:“3月份自主汽车品牌的头部企业都实现了10万辆以上的销量,这在芯片荒和原料成本上涨的背景下难能可贵。从绝对量上看,长安汽车销量超20万,优势明显,比亚迪吉利长城不分伯仲。从环比增速来看,考虑2月份春节假期因素,3月环比增速都比较高。从同比增速来看,长城汽车是唯一出现负增长的,其中哈佛和皮卡系列销量下滑拖累了长城汽车的整体数据。”
自主品牌月度销量均超10万辆
从自主品牌3月份销量来看,尽管面临缺芯和原材料上涨的情况,但四家车企单月销量均突破10万台。
具体来看,2022年3月,长安汽车集团共计销售新车236104辆,同比增长4.30%。1-3月累计销售新车651493辆,同比增长1.63%。其中,自主乘用车销量363283辆,同比减少1.34%。
比亚迪汽车3月份全系销售104338辆,同比增长160.9%。其中,EV纯电车型销售53664辆,DM插混销售50674辆。第一季度比亚迪汽车累计销量291378辆,同比增长179.78%,而比亚迪新能源在今年第一季度累计销量达到了286329辆,同比暴增422.97%。
吉利汽车公布3月份销量快报,数据显示,3月份吉利汽车销量为101166辆,同比增长1.14%,环比增长28.91%。今年第一季度,吉利汽车共计销售326024辆新车,较去年同期下滑2.26%。
长城汽车今年一季度累计销售283500辆,同比下滑16.32%。3月销售新车100930辆,环比增长43%。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原材料的上涨,主要还是电池正极材料碳酸铁锂的上涨。因为长城汽车有蜂巢能源的电池,所以和其他车企相比,涨价压力相对较小,但是由于长城汽车目前没有做芯片,所以受缺芯影响比较大。比亚迪的销量主要是得益于公司最近两年的新能源转型,因为比亚迪自己有芯片和电池业务,所以在缺芯以及原材料涨价过程中,反而脱颖而出。长安汽车旗下主要有自主乘用车品牌、福特以及马自达,但长安自主和福特都是同比负增长,马自达同比增加39.9%带动一季度销量增长。吉利汽车处于浙江,疫情对公司销量是有影响的,但是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稳步向上,在几何、极氪、睿蓝等品牌的带动下,新能源以及混动车型为品牌带来不错的增量。”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自主品牌,2022年3月份,主流合资品牌的表现,则相对较为逊色。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3月份,国内主流合资品牌零售销量为59万台。与2021年同期相比,销量下滑了30%,远超过同期国内乘用车零售销量整体下滑幅度。与上个月相比,国内主流合资品牌则上涨了9%,低于同期乘用车零售销量环比上涨幅度。
欧拉好猫一季度销量同比增长240%
作为自主品牌中最后披露3月份月度销量数据的长城汽车,旗下哈弗H6、哈弗大狗、欧拉好猫、坦克300、长城炮等车型销量稳定,海外市场不断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长城汽车旗下新能源汽车品牌,欧拉品牌3月销售14264辆,同比增长9.31%。其中,欧拉好猫月销售6374辆,环比增长56.8%,1-3月累计销售19460辆,单车型销量同比大增240%。
2月份因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欧拉宣布对黑猫白猫暂停接单,而根据长城汽车以往披露的销量数据显示,2021黑猫、白猫车型全年累计销量超过8.8万辆,占欧拉品牌总销量的65%。
对于欧拉品牌3月份的销量表现,胡麒牧对记者表示,“欧拉系列中,长城汽车暂停了低端车型黑猫白猫生产,主攻12万-15万元价位的迷你suv好猫,因此好猫的数据增长比较好。黑猫白猫这种低端车型需求的价格弹性比较大,目标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在成本上升时,如果提价则销量会大幅下滑,导致总收入减少。而如若不提价,公司就要承担亏损。在这种情况下,暂停黑猫白猫生产,把资源投入到相对高端,价格需求弹性较低的好猫上就是一个必然选择。”
此外,从海外销量来看,3月,长城汽车海外共销售10535辆,同比增长30.8%;1-3月,海外累计销量则达到29322辆,同比增长1.78%。
长城汽车方面向记者表示,“公司基于柠檬、坦克和咖啡智能三大技术品牌打造的车型占比已达70.4%,智能化车型占比已达84.5%。接下来,长城汽车将持续在品类市场发力,以更多高价值、智能化的产品,推动品牌不断向上”。
张翔表示,“2022年,长城汽车上市包括哈佛神兽、摩卡以及坦克500等新车将对公司销量和业绩增长有推动作用。此外,长城汽车依靠柠檬、坦克和咖啡智能三大技术平台来降本增效,与丰田和大众的战略是类似的,有了平台以后,长城汽车的零部件就可以共享,从而减少供应商数量,降低管理成本。”(证券日报记者李春莲 见习记者 张晓玉)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