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②
新乡日报社为延津县马庄乡野厂村引进江苏徐州爱晶科技有限公司电脑配件加工项目,已经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50个。据悉,该配件加工项目最多可提供100个就业岗位,使他们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图①电脑配件加工车间。图②员工正在操作精密仪器。李青春摄
牧野区龙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牧野区政府合作,通过“政府+合作社+贫困户(社员)”的带贫模式,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本报记者赵云摄
本报记者郭书武实习生李羚
就业是脱贫攻坚治本之策。我市抓紧抓实就业创业扶贫各项工作,坚持“志智”双扶,激发内生动力,坚持劳务协作输出就业、就地就近吸纳就业、居家灵活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等多种途径扩大就业,全力帮助贫困劳动力就业。5年来,全市累计转移贫困劳动力就业25.29万人次,实现了他们的脱贫梦、致富梦。
外出务工,加快脱贫步伐
牧野区农民韩光庆的妻子2008年被确诊为尿毒症,加上两个年幼的孩子,家中负债累累。
牧野区人社局获悉韩光庆的家庭情况后,对他进行了一系列帮扶。根据其自身技能,帮助他通过劳务输出到省内一家机电设备安装公司从事立体车库安装工作,日工资高达260元,成为牧野区自强不息的优秀务工人员中的代表,2019年年底脱贫。2018年至今,韩光庆连续3年被评为牧野区建档立卡优秀贫困劳动力,每年获得优秀务工奖补3000元。
外出务工是一条脱贫致富的捷径。只要身怀技艺不挑不拣,以人社部门为主的相关单位,都能为贫困劳动力找到一个合适的岗位。工作稳定,收入稳定,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各县(市)、区人社部门定期对贫困劳动力进行走访摸排,详细登记他们的就业愿望和就业状态,对他们的就业信息和培训信息登记造册,每月更新一次,进行动态管理。我市与上海市闵行区人社局、浙江省温州市人社局、浙江省宁波市等签订了劳务合作协议,优先输出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就业,并鼓励各县(市)、区与郑州、洛阳等省内区域中心城市进行对接,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2016年至今,我市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数从28251人增加到82111人。
就近就业,打工顾家两不误
封丘县黄德镇前老岸村37岁的刘晓玲和39岁的李云霞,这两年多来,每天早上吃过饭,就到村里的企业打工。以前,她们都属于在家接送孩子上学的留守妇女,想增加收入但是离不开家。2018年11月,在扶贫干部的介绍下,她们来到村里的扶贫车间当上了缝纫工。
两年来,她们的月工资也从刚工作时的1800元增加到现在的2600元。除了领取工资外,她们每年还能申请到3000元务工奖补。仅仅一年时间,刘晓玲和李云霞的家庭就顺利实现脱贫。
怎样才能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实现足不出乡就地脱贫致富?市人社系统在就地就近就业扶贫上做足了文章,特别是鼓励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增加其工资性收入。2020年,我市103个扶贫车间带动就业4180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089人,受益贫困户988户。
返乡创业,带动群众就业
走进获嘉县城关镇香菇现代农业产业园,218个香菇大棚在田野里很是显眼。大棚内,一个个菌棒上长着一个个水灵灵的香菇,农民则忙着收获劳动成果。
这个农业产业园是由张保利投资兴建的,他主动返乡创业,以香菇种植产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来带动农民增收。如今,他已经与周围14个村签订合作协议,村集体认领大棚,农民免费承包,只需要认真管理大棚即可,菌棒和成品均有产业园负责提供和回收,一个大棚的承包者每年收益在10万元至15万元,共带动781户贫困户增收。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家乡创业,创办更多的小微企业,如餐馆、超市、美容店、花店、蛋糕房,有更多的农民工参与种植、养殖项目。仅仅2020年,全市就成功创建助力脱贫攻坚项目4个,返乡下乡创业人员9525人,吸纳带动就业3.5万人,发放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创业担保贷款328笔4888万元。
公益岗位,实现托底安置就业
今年53岁的石梅花是新乡县西元封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肢体残疾,平日只有她和两个孙子在家生活,孙子上学的费用和家庭生活支出全靠低保和救济度日。
考虑到石梅花的家庭情况和能力,村里安排她打扫卫生,工资一个月1000元左右,平日里还能接送孙子上学。有了稳定收入,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我市实行“三个突破”(拓展公益性岗位帮扶人员年龄上限、延长公益性岗位实施期限及解决安置人员工伤保险问题),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5年来,由全市各类资金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共安置21199名贫困家庭劳动力实现就业,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
就业是民生之本,务工不仅增加了贫困家庭的收入,还提升了贫困劳动力的素质。我市将坚持扩大就业总量与提升就业质量相结合,坚持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水平,坚持与乡村振兴相结合,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持续巩固扩大就业扶贫效果,奋力谱写新时代我市稳就业工作的绚丽篇章。
责任编辑:王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