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小桥山寺,竹篱茅舍人家”。明代诗人康海描绘的田园乡情,犹如穿梭了时空隧道,来到了500多年后的今天。
踏入新乡县七里营镇杨堤村,映入眼帘的是小桥流水人家,漫步村落,脚踩小径,虽在隆冬,却有着“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感触,寒风扑面,吹不散心中缠绕着“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的乡愁。
一个不足300户近千口人的小村落,在强化科学规划,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道路上走在了全市前列。
修复乡村生态,实现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的“一修复三实现”设计理念,激活了杨堤村活力,扮靓乡村,留住乡愁。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村美、民富,更要群众精神富足,有获得感和幸福感。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今年以来,我市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切实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推动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良好的文化条件。
理论宣讲进入寻常百姓家
“乡亲们都说说,品味过甜的东西都有啥?”
“糖是甜的。”
“蜜是甜的。”
“现在俺村群众的幸福生活是甜的。”
……
宣讲者李莹教授话音未落,群众就开始你一言我一语,踊跃回答,一时间,广场上热闹起来。
这是新乡县举行百村百场“学党史国史”文明实践活动朝阳社区“小院课堂”的宣讲现场。
李莹深情讲述了党史故事《真理的味道是甜的》,她紧紧围绕陈望道在翻译、传播、实践《共产党宣言》的过程中坚定信仰这一主线,把《共产党宣言》中最有价值的精神,形象地讲述给党员群众,使之有力地呈现了“一个人翻译了一本书,一本书武装了一群人,一群人改变了中国的命运”的主题。
尤其是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由于过于投入,把墨汁错当红糖蘸着吃粽子,并且对母亲说“可甜可甜”的情境,更是深深打动了在场的听众。
15分钟的一个党史小故事,传递的是不变的初心,传播的是信仰的力量。
“小院课堂”规模小、形式新,已让近2万名群众接受了党史教育和红色精神熏陶。
辉县市则推出了“小板凳课堂”,组建了“五老”志愿服务队红色宣讲团,打通了党史学习教育的“最后一公里”,使1.4万名群众接受了党史的洗礼,感受到时代发展的变化,激发了大家爱党爱国的热情,起到了加油鼓劲、凝聚民心的良好效果。
科技改变生活。为适应新时代发展,我市加快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化、数字化建设进程,积极拓展线上文化服务,打造了“百姓文化新乡云”“文化豫约”两个市级综合性数字文化平台。积极探索运用“乡村文化合作社”模式,确立文化合作社试点村30个,搭建农村文化服务新平台。
农村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战略的“主心骨”。
为强健基层党员“筋骨”,持续向基层党员输送党史“营养剂”,我市依托“党员夜校”远程教育平台,以“学习百年党史、汲取奋进力量”为主题,把史料转化为教材,把现场转化为课堂,坚持每月开办一次“学党史大讲堂”。18万名农村党员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同上一堂课,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在基层开花结果。
积极探索把理论宣讲与惠民服务、文化生活、情景体验等相结合,把故事讲好、道理讲活,持续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形成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主流宣传矩阵,激励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建设富裕美丽文明幸福现代化新农村的实际行动。
环境改善提升生活品位
“一个小小的村子,不仅有雅致的环境,特色的建筑,更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精神,自己的追求,真了不起!我想,真正的新农村,不必模仿城市那样的高楼林立、商场繁华,单如南陈马村这般古朴厚重,特色鲜明,也就足够了!” 我市作家苗东魁在随笔《南陈马村印象》中写道。
今年年初,市作家协会一行人到辉县市孟庄镇采风。踏入南陈马村,古朴而雅致的石磙、水缸、粮囤、马槽,随处可见的古井、古树、古建筑,再加上自古流传下来的浪漫奔放的“玩景碑记”中的旅游文化和武王伐纣兵至南陈马村的历史厚重,彻底迷醉了这群作家。
“新乡市作家协会创作基地”的牌子,挂在了南陈马村,它肯定了这个被南水北调工程横穿的小村落注定与众不同。
谁也想不到,3年前南陈马村浑身贴满了“穷”“脏”“乱”的标签,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不足3000元。
选支书强班子、解民难排民忧、扬正气树新风、讲故事促发展、盘活沉睡生产力、探索宅改新模式、腾退空间靓家园,一系列的“乾坤大挪移”招式,南陈马村由乱变稳、由脏变美、由穷变富,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由不足3000元达到了46万元。
今年9月,南陈马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由软弱涣散到美丽宜居,获嘉县照镜镇东彰仪村用田园风光的美丽,诠释了乡村振兴、文明乡风的生动实践。
东彰仪村坚持规划先行,全面系统推进了“洁化、绿化、硬化、亮化、美化、文化”六化建设,实现了生活垃圾“日产日清、进站入场”,修建排水管网,建成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农户水厕改造100%。实施农村垃圾分类,建成了“厨余垃圾日光厢房”;全村煤改气99%;与企业达成共识,两年内有望实现供暖。
东彰仪村不仅绿色景观沁人心脾,文明乡风更是鼓舞人心。村里围绕党建文化、传统文化、同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心打造了乡村文化墙,群众出门可见、随口可念,文明新风已融入了党员群众的日常生活。
举办的“三新四美”、好媳妇好婆婆、五好家庭评选等活动,激发了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倡树了健康良好的新风尚。如今的东彰仪村,环境美、村民富、文化兴、文明盛。
“家”是一个亲切、温暖的字眼。
我市在修复乡土生态,建设美丽乡村工程中,学习借鉴乡村振兴经验做法,确立了不搞大拆大建,突出中原乡土特色,保护和传承当地传统民居风貌,逐步完善村庄公共文化服务和基础设施的乡村建设理念。
截至目前,全市县级以上文明乡镇、文明村创建比例已分别达到93.22%、60.61%。
志愿服务延伸群众身边
新乡是“好人之城”“志愿之城”,志愿服务蔚然成风。
在抗击疫情、抗洪抢险中,新乡志愿者闻令而动,通过不同形式的志愿服务参与其中。他们立足乡村、关爱他人、服务社会,送温暖、送服务,活跃在这片沃土,在县城和乡村的各个角落,用爱汇聚成一缕缕阳光,用志愿服务擦亮温暖底色,展现着新乡志愿者的担当和力量。
一袋米、一袋面、一桶油、一条被子、一条褥子、一群人……分散在辉县市22个乡镇的孤寡老人闻听敲门声,打开院门,看到了上述场景。
拜访孤寡老人是辉县市义工志愿者服务中心的“传统”。除了此次“暖冬行动”,逢年过节及日常,志愿者会经常前往空巢、孤寡老人家中,帮助老人打扫卫生、代购生活用品等。
“幸福来敲门助老”温馨浪漫的名字,辉县市义工志愿服务中心已经持续多年做此公益项目。帮助空巢、孤寡老人打扫卫生、代购生活品、水电维护、陪伴聊天、爱心送餐、理发、代收水费气费等志愿服务,如今已是河南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一件件温暖的慰问品、一件件温暖的事、一张张温暖的笑脸……进入隆冬,我市各个志愿者团体结合自身优势,纷纷进行“暖冬行动”送温暖,大爱勾勒出一幅温暖的民生画卷,涌动着阵阵暖流。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辉县市胡乔乡三小营村的王玉香没有想到,在寒风刺骨的严冬,家里那30亩的金银花基地会迎来大学教授李建军实地勘察,手把手指导修剪。
李建军是省新时代宣讲师、首席科普专家、河南师范大学的教授,他依托辉县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向当地技术员和种植农户讲解乡村振兴与品牌道地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志愿服务,用知识宣讲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在李建军科研成果的助力下,如今的金银花已经成为封丘县的代名词,种植面积10万亩,年产值20多亿元,金银花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之一。他还用自己培育的皂荚新品种新技术,为贫困村辉县市柳湾村带去了科技脱贫项目,成为辉县市农业产业扶贫示范点。
今年以来,我市共开展志愿服务培训710次,培训人数58936人。推进文明实践中心和融媒体中心共建发展,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周”为契机,深化两中心融合,每天集中开展一次主题活动,共开展活动1626场,参与志愿者14.7万人,受益人数达60.59万余人。
“7·21”水灾后,我市成立志愿服务队,结合灾后重建,走进困难群众和特定人群,开展“灾后重建法律援助乡村行”志愿服务,得到广泛赞誉。
以辉县市、长垣市、新乡县为示范,逐步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全覆盖,全市共建成乡镇(街道)文明实践所154个,村(社区)文明实践站3171个。
“星级文明户”唱响和谐曲
“星级文明户”认领活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是加强乡村建设的有效载体,也是促进乡村治理的有益补充。
“星级文明户”从“评选制”向“认领制”转变,极大地改变了荣誉向少数人集中的现象,让典型模范成为人人可追求可实现的目标。
辉县市冀屯镇前姚村村民穆彦国对“星级文明户”认领有着深刻认识。
“身在农村,房前屋后都是黄土地,有啥卫生可打扫的?” 穆彦国有着守旧的思想,起先不愿配合村“两委”关于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
2019年,前姚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逐步实现“垃圾分类、污雨水管网、自来水、天然气、村容村貌提升”五个全覆盖。特别是开展“星级文明户”认领创建活动后,穆彦国看到街坊邻居都挂了九星、十星,自己虽领了十星,却在评议中只得到了八星,心理产生了落差,感觉丢了面子。
“为啥给俺家评这么低?”
“恁家位置好,紧挨村党建文化广场。但是恁家不打扫卫生,房前屋后都是垃圾,影响了广场周边环境。”
一句话,点醒了穆彦国。“老穆变了。”村民们看到穆彦国不仅将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还主动“包办”了广场周边卫生。
“亲戚熟人,孩子同学朋友进家,咱也不怕丢面子了。”后来,拿到综合评定十星的穆彦国,逢人便说,他家不落后。
长垣市南蒲街道金寨村开展“星级文明户”认领创建活动后,鼓励群众自主认领,多元兑现奖惩,一年两次开表彰会,为文明户颁发荣誉证书;在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为文明户发放物质奖励,激发了村民“家家争当星级户,人人争做好榜样”的积极氛围。
如今,金寨村的“星级文明户”认领已经达到了百分之百,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省级卫生村”和“省级文明村”。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社会的架构并没有完全坍塌,乡村社会错综的人际交往方式、以血缘维系的家族和邻里关系依然广泛存在。作为农村中有声望、有能力的长者、贤人,乡贤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地位依然重要,他们协调冲突、以身作则提供正能量的作用不可或缺。
平原示范区师寨镇南赵庄村发动村内老乡贤,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进行“星级文明户”的宣传动员,使一些思想犹豫的农户也积极行动起来。
通过村干部“亮制度”、党员“亮身份”、乡贤“亮正气”,形成合力和引领辐射效应,平原示范区有力推进“星级文明户”认领工作做实做细,打造了韩董庄镇杨厂村、师寨镇马铁庄村等一批可学可看可推广的示范点位,提高群众参与“星级文明户”创建的积极性,调动群众创“十星级文明户”的热情。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下,我市坚持高位推动,把文明村镇创建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纳入党委、政府年度目标考核。积极丰富创建载体,按照分类推进、全面统筹的原则,在全市所有行政村推行“星级文明户”认领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市、县、乡、村四级“乡村光荣榜”选树宣传活动,累计评选先进人物4.9万余名,其中27人荣登省“乡村光荣榜”。
牧野绽放文明花。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
未来,我市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将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统筹各类资源,强化文明实践中心与融媒体中心融合发展,打造特色志愿服务品牌,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延伸到群众身边,通过文明村镇创建、“星级文明户”认领创建、“乡村光荣榜”人物宣传选树,坚定不移增强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幅田园牧歌般的立体画卷在牧野大地上逐渐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