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地”是什么?国家创新高地。
“基地”是什么?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全力打造“两地三区一枢纽”,确保我市经济总量在全省位次“进五争四”。其中的“两地”就是一“高地”一“基地”。
在“两地”建设中,以高新技术立区的高新区责无旁贷,担当起冲锋的重任。
向“高地”进军
12月2日,河南功能高分子膜材料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膜材料中心)展览中心,装在一个瓶内绿豆大小的不规则白色晶体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该中心博士杨武涛介绍,这是生物基耐热聚酯,是生产水杯、婴儿奶瓶、豆浆机、破壁机等的原材料。
他进一步解释,目前,该材料的国内市场被美国、韩国的公司垄断,膜材料中心已经将生物基耐热聚酯进行了中试,很快将进行量产,年产量可达六七十万吨,自己生产再加上技术转让,总产量能占到国内市场的一半。
膜材料中心总经理黄晓谨将记者带到一间实验室,指着一片色彩斑斓的薄膜骄傲地说,这是该中心研发的全色系油墨印刷而成,将用于火腿肠的包装,开创一个全色系取代单色系的新时代。
成立仅仅两年的膜材料中心已经拥有3个市级平台、3个省级平台(分别是省工程研究中心、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省博士后创新基地),高扬创新大旗。
其实,要成为创新高地,高新区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持续完善创新生态,加快建设省生物医药创新与转化平台并实现市场化运营,依托平台现有基础,积极参与太行实验室建设;积极申请科技部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单位等。
如今,高新区新增国家级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省新能源电池中试基地(电池研究院)、省生物医药产业研究院(华兰生物)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9家,拥有省级及以下创新平台127家。
扩充“基地”实力
每当看到直升机从头顶飞过,河南天一航空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毋保保就禁不住想:这个飞机上应该有俺公司生产的零件吧,自豪感油然而生。
这家位于高新区的企业成立还不到2年,拥有高精密生产设备110多台,专业生产航空航天高端零部件。目前,该企业经常满负荷生产,年产值达到2000多万元。
在该公司总经理何仁易心中,有一个更为宏大的计划正在实施。
为了响应我市“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该公司购买了50亩地,正在建设一个现代化厂区,提高生产规模,实现科研、生产一体化发展,两年后即可实现年产值超亿元。
如今,高新区积极对接总投资30亿元的新航产业园、总投资20亿元的新飞康佳产业园及产业链配套项目签约落地。
加快推进总投资10亿元的新能航空航天科技园、总投资5亿元的胜达过滤分离设备、总投资3亿元的江西天一中原航空基地等项目的开工建设。
持续推进总投资15亿元的新飞智家科技产业园项目、总投资5亿元的北京氢璞创能氢燃料电池项目、总投资3亿元的新飞电器航空航天保障设备项目、总投资3亿元的上海裕灏半导体芯片生产设备配套控温及冷却系统项目建成投产。
以上项目建成达产后,到“十四五”末,高新区装备制造产业版块将新增产值400亿元以上,其中,新飞、康佳、新航可增加300亿元。
打造精品服务
无论“高地”还是“基地”,企业是主角,高新区能做的就是全力为企业提供服务。
高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副局长周琳介绍,他们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主动作为,在全市率先推出“无声叫号”系统、企业开办公章免费刻制、开设“办不成事”窗口、政务服务24小时不打烊等多种特色服务,目的就是努力把政务大厅打造成“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政务服务平台,营造更加亲企、亲商、亲民的氛围。
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刘彦斌说,高新区将围绕“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和“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华兰生物、科隆集团、新飞、艾迪威、拓新药业等龙头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支持其建设国家级研发平台。同时,精准发现、培育和支持一批研发能力强、成长潜力大、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推动高新区不断实现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