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军旗
装箱、打包、托运,全副武装的赵小婷与姐妹们一个比一个眼疾手快。自个儿种的红薯,自己产的酸辣粉,卖全国、闯世界,她们忙着,更乐着。
辉县市张村乡裴寨社区,地处太行山区,地少、水少、石头多,不打粮食,盛产红薯。“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上岁数的老人记得,70后的裴春亮穷孩子出身,更难忘。
在外闯世界多年后,裴春亮回到家乡,成为裴寨社区的带头人。一次走访困难群众,村民张会利端着刚出笼的蒸红薯让他尝一尝,“咱的红薯这么好,裴书记能不能想个法儿卖了?”原来,张会利种了3亩地的红薯,收了近2万斤,堆满了院子,有的还烂在了窖里。
“咱这山沟沟、土丘上不打粮食,红薯高产、好吃,人不能被山困死!”头脑灵活的裴春亮算了算账,红薯是口粮,也是商品。单卖1斤才四五毛钱,加工成淀粉,淀粉做成粉丝、粉条、粉皮,一斤十来块;生产酸辣粉,一桶五六块;红薯梗还有抗癌功效,红薯渣做酒精、动物饲料,还能衍生出红薯蛋糕。“过去咱们离不了,现在它浑身都是宝!”
思想打开,小小山村闹起了一场“红薯革命”!
麦收前一个月下苗,霜降后刨红薯,打成粉、做产品。从5年前开始,裴寨村年年举办太行红薯文化节,十里八乡的人们现场卖红薯、制粉条,一个节一次订单四五百万元。张会利的笑脸,再也没断过。
裴寨社区有11个行政村,大王庄村的王孝义比裴春亮小七八岁,没少学东西。红薯文化节举办的第二年,他找到了裴春亮,想一起把红薯产业做大。
深夜的太行小山村,账越算越细,人越说越有兴头。一亩地产红薯平均在5000斤以上,出淀粉1000斤,粉条900斤。一亩地红薯至少做7000桶酸辣粉,按6元一桶算,就是4万多元。而过去拉着平板车到城里卖红薯,天不明去,擦黑回,一亩地也不过千百块钱。
很快,河南九月天食品有限公司成立,3000多户农民收了红薯,公司上门收购,4个工厂日夜不停生产酸辣粉。问题又来了,产量上去了,销售咋办?裴春亮说,别愁,社区广场前,有一溜儿木制房,400多平方米呢,就当电商基地吧!
搞电商,得有人。裴寨社区每晚7点30分,为群众播放新闻、读文章。大喇叭一声响,党员主播王健插播了一条“广告”,周边空闲在家的年轻人,新毕业的大学生,来了40多号人。家门口玩电脑,人人每月收入三四千元。
现在,裴寨社区一天的酸辣粉生产量50万箱300万桶,全年保守说10亿桶。酸酸甜甜、辣辣咸咸,品种多达10大系列100多类,不仅卖到全国十几个省市,还漂洋过海到了韩国。
幸福的味道是甜的,也是源源不断的。在裴春亮和乡党委的支持下,电商2.0版本即将到来,2000多平方米的电商大厦已立起了钢铁架,2000亩地的薯品产业园已拿到手续,下个月就动工啦。
“目前全国还没有一个这样把红薯吃干榨净、做成链条的,我们就要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裴春亮琢磨着、畅想着,用不了多久,从育种到研发,从深加工到销售,“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科研院所+产业园电商园”式的产业链,就在裴寨,走向更远。
责任编辑: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