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乡县小冀镇秦村营村从打造特色文化街入手,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自信,提振精气神,增强凝聚力。图为志愿者正在美化街道墙壁。 李青春 摄
本报记者 胡殿芳
走在原阳县路寨乡前大柳村,街道干净整洁,绿植丛生,花团锦簇,仿佛置身于城市花园。而民居墙壁上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编”为主题的水粉画,寥寥数笔勾勒出一根柳条在村民巧手编织下成为生活用品的神奇过程,思绪瞬间又被带回到乡野之间。“俺村这些年变化可大,敞亮了,美了,收入也增加了。”村民申国金高兴地说。采访中记者深深感到,这些变化得益于村“两委”的凝心聚力、敢想敢干,得益于党员干部的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村民申丙立家,院子里小桥流水,闲鱼戏水,房檐垂下的粉色蔷薇开得正艳,院门掩映在绿荫中,色泽浓烈的月季花在风中摇曳。村党支部书记申天云说,近年来村里实施了美化环境分级评比,大大激发了村民美化家庭的积极性,从攀比“谁家房高”到攀比“谁家干净漂亮”,乡风民风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像申丙立家这样达到四级水平的,村里还有好几家。
谈及前大柳村人居环境的变化,申天云感慨道,过去村里道路参差不齐,为改变面貌,村“两委”规划了10米宽的村路,党员干部先拆自己家违规的房子院墙,带动徘徊观望的村民也积极行动起来。现在全村21条村路条条宽阔笔直,每家每户门前统一花池,去年村“两委”购买了樱花、海棠、碧桃、女贞等树苗,为每条路打造不同的风景。村“两委”还利用闲置宅基地建了“留驻时光”柳编园及青年林公园,喷泉假山、小桥流水、长亭曲径、花开花落,两个主题特色小公园已经成为村民茶余饭后休闲聊天的最佳去处。
“春暖花开时,很多网友前来拍照留念,村里可热闹了。”申天云指着花池里密密麻麻指头粗的碧桃说,村集体并不富裕,过两年等这些碧桃长大了,可以移栽,自己村用不完,还可以出售,一举两得。
环境美了,如何能留住乡愁呢?记者看见,村内主干道两侧墙壁上画有以“乡愁”为主题的墙画,再现了村民记忆中伐柳条、编柳筐的情景,孩童玩耍、小鸡啄食、大狗狂吠的生动场景跃然眼前,不由得让人感觉回到了从前,唤起乡愁无数。
柳编是前大柳村远近闻名的传统手工技艺,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3年前该村柳编技艺被列为新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既能带来增收,还能唤起乡愁。”申天云看见了柳编的魅力,和村“两委”干部一拍即合,决定支持村民发展柳编产业,“现在全村有100多人从事柳编,都是上岁数的,柳编已成为老年人一项重要的收入”。
在村民杨春云家的地窨子(地窖)里,几位老人正在编花篮,地窨子里特有的湿润让白色的柳条柔软而有韧性,更利于操作。“有事忙事,没事就来编,多少是个收入,买个油盐酱醋不用跟孩子们要钱比啥都强。”杨春云爽朗地说。
老手艺是祖宗传下来的无价宝,穿越了历史时空,记载着文化传承和血脉乡愁。重拾传统技艺后,前大柳村的簸箕、提篮、柳筐、花篮等产品远销各地。县、乡两级党委和政府大力支持该村发展特色柳编产业,大力促进手工柳编从传统用品向工艺品转型升级。该村正在谋划打造集手工体验、参观展览、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柳编产业综合体,今后游客来了不仅可以买柳编制品,还能参与体验柳编制作全过程,田间伐柳、河边垂钓,体验特色乡村趣味。
乡村振兴为前大柳村发展注入新动能,环境改善,加上特色产业发展,申云天对未来充满信心,他高兴地说:“有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改变家乡面貌,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实现乡村振兴,我们很有信心!”
责任编辑: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