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今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深入实施,牧野大地处处春潮涌动,一场新时代的乡村巨变正悄然发生: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各种要素资源向乡村加速流动,乡村面貌日新月异、生机勃发。自今日起,本报开设《乡村振兴看新乡》专栏,推出系列报道,聚焦我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系列新探索、新经验、新成效、新亮点,真切触摸乡村振兴的磅礴伟力。
□本报记者 赵改荣
花园般的工厂整洁美丽,智能化生产线源源不断“吐”出成品药,几辆卡车正停在厂门口等待提货,上市企业乐普恒久远药业公司厂区内一片忙碌。这是5月12日记者在新乡县张青村看到的景象。
在这里,记者同样发现,仅仅一个占地20亩的草莓采摘园,就带动周边富余劳动力30余人,除了给村民带来土地租金和旅游收入,更有人均3万元的年劳务收入。
就是这样一个1500口人的村庄,2020年,经济总量8亿元,上缴国家税收3000万元,人均年收入超过5万元。
张青村红火的经济,要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40多年前,先富起来的张泽桥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带着村民发展运输业和种养殖业,很快形成了“家家有活干、人人有收入”的局面。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为改变集体收入空白、没钱为群众办事的困境,他决定创办集体企业。
回忆创业的情景,张泽桥历历在目:当时集体没有资金,他带头拿出8万元,动员村里的几位“能人”兑出7万元,借贷款15万元,凑了30万元,历经艰难建成了两家村办集体企业。后来,村里根据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对集体企业改制,才走向了转型升级发展之路。
如今,让人吃惊的是,张青村的集体企业——华青药业,生产的红霉素软膏、红霉素眼膏、金霉素眼膏、地塞米松磷酸钠滴眼液,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均超过60%。
张泽桥坦言,进入新时代,村里“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聚焦技术创新,先后投入1亿元对企业的技术、工艺、设备进行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改造,各类企业先后不同程度地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目前,张青村有大型集体企业2家、中型企业10余家,各种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超过50家。第一产业聚焦在发展高效农业,占比5%左右,第二产业主要是医药生产、传统制造,占比达到55%;第三产业主要有各类型批发零售、餐饮、电商等,占比为40%,形成了大中小企业、一二三产业并举,集体个体联合体并存,独具特色的混合型经济发展模式。
以产业兴旺为引领的张青村,实现了农民富裕、乡风文明、社会和谐的气象。村内,二层小楼整齐划一,路面硬化,干净整洁。群众 “家家有项目,人人有活干,天天有收入”。更令村民高兴的是,村里因势利导组建起了股份经济合作社,把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全村1500多名村民摇身一变当上了股东,享有600万元的集体优先股。
77岁的村民张先喜,最近老想起过去,那时村里穷,姑娘不愿嫁过来,不少大龄青年打光棍。谈起现在的生活,老人十分满意:3个儿子、儿媳都在村里企业上班,工资待遇好,自己有份门岗的工作,每月1500元。除此之外,家里每人每年还有1000元的集体分红。
强劲的发展活力不仅吸纳了本地劳动力,也吸引了不少外来人才。华青药业有限公司软管厂厂长尚天峰,1995年大学毕业来到张青,一待就是20年。“当初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来到张青,找到了更加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张青会成为外来人安居乐业的沃土。”
4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而张青百姓却凭着智慧,迎着困难,开拓出一条走向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
连续当了40多年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张泽桥,现任张青社区的党委书记。看着村里的变化,他心里像装着一堆蜜罐子。“农民口袋都鼓了,村子也更漂亮了。村民想富的劲头一直有,所以更得找准路子。”他告诉记者,村里制订了未来5年的发展规划,谋划了一批新项目,为产业持续兴旺注入新动力。
责任编辑: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