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实力在提升,农村整体面貌在改观,农民生活水平在提高,农民精神状态在提振……近年来,延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重中之重,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工作,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组织振兴为“火车头” 全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党建工作是引领推动各项工作的龙头和基础。该县加强“五好”乡镇党委建设,坚持以“领导班子好、队伍建设好、推动发展好、服务群众好、社会治理好”乡镇党委建设为统揽,统筹推进基层基础工作,建立健全考核推进机制。
深化农村“十星”支部建设。实施党支部“堡垒工程”,持续开展“学先进群体、创‘十星’支部”活动,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头雁工程”,以“五个一批”为抓手,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严格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和联审把关制度,办好村党支部书记论坛,对村党组织书记进行轮训;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全面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派驻第一书记。
推行积分管理,提升基层组织力。延津县委把推行积分管理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五项改革”、综合治理、改善民生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扎实推进党员积分管理工作。
产业振兴为“骨” 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延津县充分发挥延津优质小麦、优质花生和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等特色种植养殖产品的品牌优势(如图),着力构筑“2+N”农业产业体系(“2”即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两个农业主导产业,“N”即胡萝卜、药黑豆、菠菜、红薯、林果、草畜等特色种植养殖产品),持续推进“四优四化”(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推动乡村从“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变,由点到面将乡村产业打造成为绿色安全放心的名片。
该县强力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去年6月,延津县被批准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共计20个拟建项目,涉及鲁花集团、克明面业、豫粮集团等多家主体企业,涵盖了小麦从种子到餐桌全产业链,聚集了延津小麦产业的主要亮点。
生态振兴为“支撑点” 改造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该县积极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完成大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设施建设,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该县实施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农药化肥利用率达到40%,持续保持农药化肥使用量负增长。今年,该县将积极实施总投资5100万元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
该县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完成了文岩渠清淤疏浚二期工程,持续推进榆林排综合整治,进行“五水联通”工程等;开展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试点,深入推进河长制,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通过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持续推进村庄绿化工程,实施全域净化、廊道绿化、街区美化、道路硬化、夜间亮化五大行动,国家级、省级、市级卫生乡镇比例达到100%。
人才振兴选“尖兵” 为乡村精准招引“金凤凰”
该县大力实施乡土人才联络和回归工程,引导优秀乡土人才助力家乡发展,保证每个村储备后备力量2名~5名;开展党员队伍质量提升行动,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青年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发展党员;健全完善乡(镇、街道)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依托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大等农业科研院所,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入户指导2000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余人。
构建乡村人才保障机制,实行县乡村一体化管理,采取“县管乡用”“乡聘村用”,促进人才向基层流动。通过实施乡村振兴专业技术支持计划,培训基层文化工作人员300名、乡村教师600名、基层医务人员500名。通过项目合作、顾问聘请、技术交流等柔性方式引进急需人才,并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
文化振兴铸“魂” 不断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近年来,该县积极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全县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统一标牌、规章制度、领导机制等内容,开展“好媳妇”评选活动。
全县339个行政村(居委会)实现“一约四会”(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全覆盖,并按照制度认真执行,切实发挥其作用,更好地推进移风易俗工作。
持续开展文化振兴活动,深入挖掘延津文化;持续推进黄河森林药用植物共建园、大沙河湿地公园、野厂抗日红色教育基地等项目;着力打造传统文化品牌,二夹弦剧团、大平调剧团下乡演出99场次,开展“舞台艺术送基层”活动6场次,申报市级第五批非遗传承人5个。
(马丙宇 刘亚鑫 崔兴辉 )
责任编辑: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