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王圣志 双瑞 翟濯 王烁
巍巍南太行,孕育了两位超长待机的“硬核书记”——吴金印和赵化录,他们分别在乡镇党委书记的岗位上干了53年和23年。
吴金印,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53年来,他在乡镇党委书记的岗位上苦干实干,带领唐庄迈出了治穷、致富、发展的“三大步”,被誉为“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
赵化录,是新时代“吴金印式”的好干部。自1998年来到冀屯镇,赵化录用23年时间,将一个传统的农业镇,发展为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地、“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农业产业强镇”。
“我走过你走过的路,我们算不算相逢?”一座小镇,为什么有他们做不完的梦?新华社记者就此对两位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专访。
“在乡镇党委书记的岗位上干了这么多年,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吴金印: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我和农村这片黄土地有缘。1987年,我调任唐庄担任镇党委书记。那个时候的唐庄绝壁荒滩、土地贫瘠,老百姓吃的是野菜,住的是土窑洞。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在最穷的后沟村,一户人家准备往山外搬迁,在祖先坟前烧完纸,这家人一边把家当往车上搬,一边流泪。就要离开生养之地时,久郁胸中的悲伤突然迸发,全家人号啕大哭起来。这一幕,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我们农村领导干部,吃的粮是农民种的,拿的工资也是靠农民缴的税,只有跟群众在一起,心里才最踏实。老百姓养鸡为下蛋,养狗为看门,养我们干部干啥?如果我们共产党干部不为老百姓干事,连鸡狗都不如。农民不富,我心不安。我当时暗自横下一条心——“就是豁出命来,也要让山区的群众脱贫致富。”
赵化录:今天的冀屯,高楼林立,道路四通八达。可在23年前,这个传统的农业镇甚至没有一家像样的企业,33个村全是砂石土路,群众都在土里刨食,有的连房子都盖不起。说实话,我来时也没想到接手的是这样一个“烂摊子”。
为啥回到农村?因为对我们这些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乡镇干部来说,回到乡村工作是一种志向。总有人问我,23年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我的回答是,把职位当官位,越当越累;把职务当平台,越干越有劲。小乡镇也能干出大成绩,这么多年来,事业的发展、群众的认可、地区面貌的改变,让我愿意干事、想要干事。
记者感言:人往高处走,这是人之常情。可这对儿太行赤子,却选择逆行回到农村,用一辈子的青春躬耕田间沃土,建设家乡。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只有和人民在一起,一切的行动才有力量;只有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他们的奋斗才有乐趣和希望。
“乡镇工作错综复杂,为何可以干得如鱼得水?”
吴金印:做人民公仆就要“四不”——身不能懒,嘴不能馋,心不能贪,手不能伸。我在唐庄,还要求年轻干部必须做到“四同”:同吃,上级干部驻村不准单独起伙,一律到群众家里吃派饭,不准喝酒;同住,驻村干部不准住村委会,必须住军烈属、五保户或困难户家里;同劳动,每个镇干部自备一套劳动工具,每月劳动不得少于10天;有事同群众商量,村里的重大决策要与村干部一起与群众商量。
只有生活在群众中,才能了解群众;知道群众在想啥,才知道自己该干点儿啥。我在狮豹头乡的时候,孤寡老人宋大娘与3个年幼的孙儿无依无靠,我就给她当起半个儿子,修房、砍柴、烧水、买药,事无巨细。我在唐庄30多年,每年一半以上时间都住在群众家、工地上。
赵化录:干好乡镇工作,必须要抓干部、带队伍。为此,我们探索建立了“民情日记”“代理代办”“扶贫帮带”三项基层治理新模式。
2014年,我到上官庄村民高五姐家里走访,才发现还有老百姓日子过得那么苦。高五姐的丈夫在外打工时出了意外,半身瘫痪。为了给丈夫看病,这个家庭已经家徒四壁,碰巧儿子又考上了大学,交不起学费。当时我动员镇里干部资助了她家1万元学费,还为高五姐在当地企业安排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这次走访经历也让我体会到,乡镇干部不能像“井里的葫芦”那样,从上面看深入下去了 ,可从下面看还浮在表面。
党员干部走在前,各项工作都不难。我心中最有底儿的,就是我们镇有一支说干就干、一呼百应的党员干部队伍。如今在冀屯,党员干部们只要民有所呼,我必有应。
记者感言:乡镇工作难不难?难!乡镇干部权小活多责任大,又直面群众,一些问题处理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激化矛盾。乡镇工作苦不苦?也不苦!当党员干部真正融入了百姓日常生活,思百姓所思,急百姓所盼,以百姓为师,与时俱进创新基层治理办法,这份“鱼水交融”的甘甜,吃再多的苦也是值得的。
“‘吴金印’‘赵化录’这两个名字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符号,如何看待自己的特殊身份?”
吴金印:如果说我真的干出了一些事情,那么百分之九十九的功劳都是群众的,我的功劳最多百分之一。我们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我入党的时候宣过誓,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我向党承诺过,就要遵守一辈子。
我不是偶像,只是做到了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样子。要想为人民服务,必须扎根群众,有在农村扎根的准备,下决心改变这个地方,要有干一辈子的魄力。现在的许多年轻干部,有学历、有文凭、有理论、能讲能写,但是他们要沉下来,扎根、奋斗。在农村要改变地区面貌,让群众过好日子,就要亲自带头干,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
赵化录:说实话,在乡镇干了20多年,我也曾经动摇过。我曾经面临三次提拔机会,但最终因为各种原因留了下来。有人问我,这么多年一直待在乡镇,你觉得亏不亏?我说,每个干部比亏不亏的时候,比的是事业,而不是资历。
我也一直在问自己,为什么愿意留在这里?老百姓的事办不好,我不放心。回过头看,一条条路修通了,一栋栋高楼建起来了,一个个项目落地了,让我内心有了满满的获得感。这种感觉也鼓励我、鞭策我、激励我,在这个岗位上一直干下去。
抛开其他不说,其实我就是一名最基层的乡镇党委书记,唯有抓好队伍,搞好发展,才能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实现来冀屯的初心。乡村振兴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等来的,一定是靠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干出来的。冀屯镇的乡村振兴路绝不止于现状,我们还有更多梦想要实现。
记者感言:他们不是偶像,却干出了许多“偶像”做不到的伟业;他们亦是凡人,但共产党人的觉悟让他们的选择伟大而崇高。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在无数共产党员的接续奋斗中实现的。当我们每个人脚步放缓、心灵迷茫之际,也许都应该扪心自问,一个共产党员的样子是什么?
责任编辑: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