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上的消毒残留物真会致癌?抖一抖能消除么?口罩的灭菌流程是怎样的?面对病毒防护,我们真的更需要“灭菌级”么?
日常生活需要“灭菌级”口罩吗?
如今,口罩已成为大家出门必不可少的随身物品。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与使用的大多为医用外科口罩或普通的一次性医用口罩。相较而言,医用外科口罩防护等级更高、防护能力更强,分为非灭菌和灭菌两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呼吸与急危重症科主任医师宋志芳介绍,灭菌医用外科口罩和非灭菌医用外科口罩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经过了灭菌消毒工序。前者经过环氧乙烷灭菌,后者没有。环氧乙烷的确有毒,灭菌后的医用外科口罩通常要放置14天以上,待环氧乙烷解析后才可使用。
经过消杀处理的口罩,安全性和卫生性更高,可以投入临床手术中使用。但在非手术等临床工作中,非灭菌医用外科口罩防御病毒、细菌、颗粒、防液体飞溅的能力比普通的医用口罩好。此外,灭菌医用外科口罩要经过环氧乙烷灭菌,因此它的生产周期比非灭菌医用外科口罩长。
虽然非灭菌医用外科口罩不能用于临床手术等操作,但其在其它场合所起到的防护作用与灭菌医用外科口罩一样。甚至更高防护级别的N95医用防护口罩,虽然可以过滤PM2.5,但在防御传染性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作用与非灭菌医用外科口罩并无显著差别。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非灭菌的医用外科口罩已经足够。
灭菌口罩的消毒过程
口罩企业负责人林焰峰介绍,口罩是完全包装好后进入环氧乙烷灭菌柜的,成箱灭菌或者最小包装袋放入灭菌。而后,通过解析间解析14天左右,残留物达到国家标准才能在市场上销售。去年年初,口罩紧俏除了原材料因素外,消毒后的解析时间也“推波助澜”。
不过,一些消毒设备企业已研发出加速解析的新方法:通过升温和换气加速解析。温度越高,环氧乙烷挥发越快;一般解析通过自然通风,而强制解析是把已经解析出的环氧乙烷抽出,再输送新的气体。该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口罩灭菌后不出灭菌柜,在减少搬运过程的同时,减小人员接触环氧乙烷的可能性。
戴口罩前必须“抖一抖”?
环氧乙烷是否有致癌性呢?答案是:有。但要考虑剂量,而不是急着恐慌。
浙江省杭州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医疗器械检验所所长肖海龙表示,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口罩都是用环氧乙烷进行消毒和灭菌。在高浓度的情况下,它会刺激人体的呼吸道,也有一定的致癌性。是否对健康有影响取决于吸入或摄入的浓度。
根据医用领域标准GB 19083—2010《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与民用防护型口罩标准GB/T 32610—2016《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规定,环氧乙烷残留量要小等于10μg/g。
新口罩开封后有没有必要抖一抖?肖海龙表示,正规厂家生产的口罩残留环氧乙烷的数值远远低于它对人造成伤害的阈值,所以抖一抖并无意义。
到目前为止,环氧乙烷杀菌仍是较为合理的口罩杀菌方式,残留数值只要符合相关规定,就无需过多担心。因此,挑口罩只需注意是否为正规厂家生产。
拆开就戴,没有问题。
监制:郭静
记者:刘鹤佳 杨扬
编辑:刘飞 毕利伟 杨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