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三代矢志于抗战实物展览 ——记省文明家庭之耿风泉家庭

2020-08-21 17:24:44 来源: 新乡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本报记者李超

耿风泉一家三代都是军人,耿风泉的父亲耿兰田是抗战老兵,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退役后,用自己积累的抗战实物在家作抗战实物展览。耿风泉1983年入伍,1987年退役后,继承父亲遗志,33年如一日,传承红色基因,踏遍太行山革命老区的每个村寨,收集整理上万件抗战实物。儿子耿文伟大学毕业后,从军中央警卫团,并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盛典。

耿风泉先后荣获“中国好人”“河南省十大优秀复转军人”“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他开办的抗战实物展览馆被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国防教育基地”。

立志收集抗战实物

1939年,辉县人耿兰田从日军的屠刀下逃出后,参加了八路军,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只要一见到父亲缴获的日军大衣等侵华实物,无不义愤填膺。”多年后,耿风泉回忆说。

1987年,耿风泉退役返乡时,家中的抗战实物已有近千件。从小耳濡目染的耿风泉很自然地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开始收集抗战实物。作为一名农民,收集抗战实物,重现历史,非常困难。有一次,耿风泉发现了几件抗战实物,其中一件是日军铜烟

盒,图文并茂地记录了日军的侵略罪行,实在难得。但身上带的钱不够,他便打电话给妻子。妻子当时正在进货,毅然下车回家,并将全部购货款送到耿风泉手中。

如今,在耿风泉普普通通的农家小院里,不管炎炎盛夏,还是寒冬腊月,每天来这个小院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不管你何时步入其中,耿风泉都会指着一件件发着历史光泽的藏品,口述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历史。

三代军人永葆本色

“抗战实物我只收不售。”这句话耿风泉对人说了无数次。有一本相册和报纸剪辑本是辉县市旧城改造时,耿风泉在一家杂货堆里淘到的。照片和文稿时间跨度为1941年9月至1942年4月。有一名山西商人多次前来,出资10万元要买走,但被耿风泉婉拒。令人欣慰的是,耿风泉的行动始终得到了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耿风泉的妻子为了支持家里的抗战实物收集,身体不舒服也不遵医嘱,她早已习惯了用便宜药。有一次,妻子在旧货市场看到一个价格10元钱的理发刀,便买了下来。因为理发一次就要花10元钱。从那时起,妻子便成了家里的理发师,把节省下来的钱,用于收集抗战实物。

耿风泉有3个孩子,他们上大学期间,没有像别的孩子一样,靠家长提供生活费,而是自力更生,还用勤工俭学的钱,支持家里收集抗战实

物。耿风泉的女儿耿文斐就读四川师范大学,大学4年,在女儿的同学当中,耿风泉夫妇是唯一没有去校园看望过孩子的家长。因为节约1000多元钱路费,便能收集到更多的抗战实物。

耿文斐参加工作后,和大哥耿文雷一起,以漫画形式绘制抗战文化墙,设计了长达千米的红色文化宣传一条街,并创建抗战实物展览微信平台,把解读的抗战实物故事,整理成视频和文字更新到平台上,向更多的群众进行宣传。

关爱老兵义务展览

在一次实地慰问老兵的活动中,耿风泉看到老兵家门口道路泥泞、行走困难,就积极协调、奔走求助。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支持下,一条宽3米、长近百米的水泥路铺到了老兵家门口。老兵非常感动,亲手做了当年的“八路军大锅饭”,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在各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耿风泉除了腾出家里的住房,建立抗战实物展览馆,供观众免费参观外,还组织开展抗战实物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营、进烈士陵园活动,以及巡展巡讲爱国主义等活动,为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赞誉。2019年,耿风泉家庭荣获第二届“河南省文明家庭”称号。


责任编辑:李昕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