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城市建设70年变迁记

2019-10-14 10:44:24 来源: 新乡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从三等小城到豫北中心城市 
——我市城市建设70年变迁记
 
如今,一个文明和谐的新新乡,正在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记者高志勇摄
 
(记者贾智勇)“新乡敌军投降,华北完全解放……”1949年5月7日,新乡解放的消息在《人民日报》头版刊发。
 
   翻看泛黄的报纸,穿越历史的烟尘,1949年5月5日,新乡和平解放。彼时的新乡城还是一座三等小县城,虽然在解放当月设置为市,但城区(建成区)面积仅为3.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只有3.6万人。
 
  1949年当年,1处图书馆、1座小电影院、3所医院、3座戏院和部分中小学,是新乡城区全部的公共建筑。城区内房屋破烂不堪,基本没有市政设施,凹凸不平的土渣路寥寥几条,无风三尺土,雨天和水泥……
 
   从刚解放时3.4平方公里到改革开放初期的38.26平方公里,再到如今的147平方公里,新乡城区(建成区)面积大了40多倍;从刚解放时3.6万人到改革开放初期的30万人,再到目前的150万人,城区人口多了40多倍;从刚解放时的三等小县城到改革开放前的新兴小城,再到如今豫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印证了整个新乡70年的沧桑巨变和辉煌成就。
 
 
“马路不平,点灯不明,无风三尺土,下雨满街泥。”
 
   刚解放时,新乡城区基础设施十分简陋,连年战乱导致道路、桥梁以及附属设施残破不堪。城区仅有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北关大街、西关大街、西站马路等几条主要街道,最宽12米,最长不足1公里,且皆为土路,互不畅通。全城区共计有大小街巷45条,总长度仅为11.47公里。
 
  那一年,市住建局离休老干部谢锡琰21岁。今年,已经91岁高龄的谢老,解放前在新乡城区上中学,如今依旧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对那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解放前,市区是县城,四周有城墙和护城河。大致范围是今天的胜利路(现胜利街)以东,和平路(现和平大道)以西,卫河以南,健康路以北。”谢锡琰现居住在健康路东段,指着脚下的地面回忆道,解放前这里是南护城河。
 
  “自由”“解放”“胜利”这些今天依然存在的道路,其名称带有极强的时代烙印,他们是刚解放时我市新修建的一批道路。
 
  解放后的新乡翻开了历史的新纪元。常年战乱、停滞不前的城区迅速启动了拆建工作。自此开始,我市开始了有计划的城市建设。
 
   1949年5月,新乡解放后,市委、市政府即着手整修城区道路、桥梁。共整修了自由路(现自由街)、解放路(现解放大道)、胜利路(现胜利街)、建国路等21条道路。从这些路名即可看到当时对于新中国成立的喜悦、自豪之情。
 
 1955年,平原路西段、解放路中段路面改造,成为市区第一批沥青路面。市区逐渐向四周发展,平原路向东穿越旧城延伸至和平路,西至火车站,成为市区东西向的轴线,道路两旁出现两层楼房的建筑群。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市先后开辟、延伸、整修市区道路38条。中心市区已经基本形成了南北以西干道(现西华大道)、自由路、解放路、胜利路、和平路为主,东西以北干道(现宏力大道)、平原路、人民路、南干道(现金穗大道)为主的城市道路布局。
 
   “新乡老火车站原来在民主路与建国路的丁字路口。”平时,谢锡琰喜欢握着放大镜一点点地欣赏最新的新乡城区图。他回忆说,中同街铁路地下涵洞北侧区域就是老火车站原址位置,其周边地势狭窄、闭塞是被淘汰的原因。
 
  1956年,我市在平原路西段新建新乡火车站,比老火车站大10倍。1958年5月1日,新乡火车站竣工使用,直通市区中心,成为我市的西大门。
 
  同一时期,主要集中于平原路、解放路、自由路的一批市区公共建筑,如交际处(现九州宾馆)、平原商场、百货大楼、新乡影院、市体育场、人民饭店、豫北戏院、长途汽车站等飞速建设。
 
  “百废待兴、热火朝天,到处是一派繁忙的建设景象。道路平了,路灯明了,还有了公交车,出行方便了。影院、商场、体育场、公园逐渐建成,生活丰富了。群众生活环境和质量有了显著变化。”参与修建解放后我市第一座公园(卫河公园)建设的谢锡琰仍很自豪,他至今仍记得园内的假山是卫河清淤堆砌而成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我市仍致力于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建设,拉大了城市框架,变旧貌换新颜,让翻身做主的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新中国的建设速度和自身生活的新变化。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搞发展,财政收入上去了,城市建设资金就有保障了。”用谢锡琰老人的话来说,新乡城区面貌变化最大的时候就是改革开放以后了。
 
   改革开放初期,落后的城市基础设施远远满足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彼时的新乡,平原路和胜利路交叉口附近的百货大楼地段为我市的商业中心。北干道和胜利路交叉口,南干道和胜利路交叉口为两个副中心。
 
  “市区干道密度低,大量车流、人流集中在解放路、平原路等几条干道上。当时未修外环路,过境车辆不得不穿越闹市区,加大了市区道路负荷。人口稠密区道路狭窄,车人混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交通事故频繁……”对于上世纪80年代市区开始拥堵的交通状况,年近七旬的张清海这样分析。
 
  张清海曾任新乡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1980年,他从外地调至新乡进入城建系统工作,参与了上世纪80年代新乡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主持了90年代的新乡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
 
   当时,张清海全家住在其妻子单位河南师大的教师公寓里。与其说是公寓,其实是一个旧车库分割成的若干个房间。张清海家是其中一户,前后两间小房,后间没有窗户。张清海全家一住就是十几年。
 
  河南师大现在感觉处于闹市区,而当时却是“孤悬在外”的被农田包围的区域,那时新飞大道还没有修通,仅有和平路、建设路能至。虽然住得偏僻,但能和家人团聚,张清海依然很满足。回新乡后,他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工作,骑近30分钟的自行车到平原路上的单位上班,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
 
   针对当时群众行路难的状况,我市迅速增加了城市道路建设工程量。短短几年就实现了市区南北以和平路为主轴、东西以平原路为主轴,其他干道大体上与主轴相平行的棋盘式道路网。新建、扩建了劳动路(现劳动街)、向阳路、文化路(现文化街)、化工路(现科隆大道)、东干道(现新飞大道)、建设路等10条路段,打通了新辉路、南干道东段和平原路东段等对外交通要道。
 
  截至1985年,市区硬化道路总长度为167.3公里(不含区管小街小巷),总面积为2019万平方米。其中沥青路面长度为124.8公里,面积为183.6万平方米,已建道路网密度每平方公里4.37公里,人均占有道路面积4.91平方米。
 
   此时,我市市区已经建成大、中专学校和中学80余所,小学135所,影剧院、俱乐部23座,医院29所,体育馆、场2座,群众艺术馆、博物馆各1处。市、区级图书馆、书店3处。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工贸中心大楼、新乡医学院、新星剧场(现新星大剧院)即将竣工。
 
  “我市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了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步伐。”几十年的城市规划工作让市区空间布局刻在了张清海的脑子里:从那时起,我市利用卫河、人民胜利渠、共产主义渠和京广铁路对城市的有效分割,逐步建设为“一城一区”“两条轴线”“一个城市核心区”等新型城市空间布局形态。
 
   张清海讲解道,此时的城市核心区,即东干道、南干道、西干道、北干道所包围的区域,已经连接形成干道网。东干道、西干道、南干道、北干道分别改名为新飞大道、西华大道、金穗大道、宏力大道。这个区域集中了60%以上的城市居民和80%的大中型商业设施及主要文化设施。当时,市委、市政府等均分布于此,形成了我市唯一的繁华区,商业中心设在以百货大楼区域为中心的劳动路至火车站段的平原路上。
 
  1986年至2000年,是新乡城市建设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15年间,全市一批具有现代化设计水平的大型重点建筑拔地而起,市区拥有主次干道29条,总长达225.45公里。市体育中心、电信大楼、公安大楼等标志性建筑均是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
 
  从2003年开始,国内人均GDP迈上1000美元的新台阶。这个时期对我市来说,机遇与挑战同在,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
 
   2000年以来的“十五”“十一五”期间,我市城市建设进入飞速发展时期。以市级行政中心东移为标志,我市拉开了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序幕。
 
  “骑着电动车到处转转,坐着公交车四处看看。高铁新乡东站、定国湖等我都去看过,现在的市政建设、今天的巨大变化是解放时不敢想的。”作为一位老城建人,谢锡琰至今难以忘记刚解放时参与建设卫河公园等市里的重大项目工程时的场景。
 
  高铁新乡东站投入使用,定国湖水系景观竣工,平原路向东延伸,107国道东移、棚户区改造、科教园区建设、产业密集区建设、百城提质工程等,使我市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变。
 
   城市建设必然伴随人民群众居住、生活环境的变化。张清海夫妇搬过两次家,如今居住的是一套复式房。回想起一家人居住在车库改造的教师公寓里的日子,张清海颇有感慨,不能用现在的眼光看当时,那时,学校老师能分套房子就很不错了。
 
  “如今,不堵车的话,开车从河南师大到平原路,10分钟就能到。”看着两侧建筑从眼前掠过,张清海当年每天骑车穿过的农田早已不见踪影。从规划图纸到城市建设,我市的城市建设如快进镜头般在他脑海中闪过。这背后离不开谢锡琰、张清海等城建人的辛勤努力。
 
  作为国庆献礼工程之一的高铁片区“五路四桥”路网建设项目刚刚竣工,这个区域内分布着高铁新乡东站、公铁联运客运站、公交枢纽站、邮政中心、贸易物流区、商务办公区……同样作为国庆献礼工程的还有平原体育会展中心、市中心医院东区医院项目等重要民生项目。
 
  “如今,我市中心城区已经北至共产主义渠、南水北调干渠,南至新菏铁路,西至西环路,东至新东片区东部边界,面积为147平方公里。”市住建局局长吴毅强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见证了我市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对建设新乡充满激情和感情。
 
  环视高铁片区路网建设现场,吴毅强表示,这里将是我市未来的“中心”,我们将继续完善高铁片区路网及配套设施建设,配套郑济高铁,加快高铁新乡东站东广场施工,持续“点红”这个“新圆心”。
 
  “目前,我市正沿金穗大道跨越京广高铁和京港澳高速公路向东发展,沿和平大道向南发展。”分管城建工作的副市长王天兴指出,一代接着一代干,几十年持续不断发展建设,我市正在形成“一城一区、轴向生长、多心同轴”的城市空间结构。通过文明城市创建、旧城改造、百城提质等工程,新乡变得更加美丽、宜居。
 
  目前,我市正在形成由主城区和凤泉片区构成,以东西向的平原路和金穗大道为主要功能拓展轴,沿功能拓展轴集中布置城市综合性公共服务功能,形成服务效能较高的带形城市服务走廊,促使城市用地首先沿服务走廊作轴向推进,继而向两侧拓展,带形城市服务走廊作为城市核心区集聚城市功能中心。
 
  至2020年,我市将建设成为郑州大都市区北门户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生态友好的中原宜居城市,建成具有中原文化特色、享有良好知名度的文明城市,形成一个产业协调、职能分工明确、空间布局结构合理的市域城镇体系,搞好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现区域内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1949年到2019年,70年时光荏苒,70年沧桑巨变,勤劳智慧的新乡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一个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新乡,一个实力日增、充满活力、开明开放、文明和谐的新新乡,正在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责任编辑:易树功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